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黑龙江省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2017-09-21侯彦明

关键词:黑龙江竞争力供给

侯彦明

(1.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 ,哈尔滨 150028;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8)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黑龙江省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侯彦明1,2

(1.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 ,哈尔滨 150028;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8)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量。黑龙江省是国家最大的绿色、有机、非转基因食品生产基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分析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农产品质量高等优势。构建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提出供给结构创新的路径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黑龙江现代农业;农业国际竞争力

一、 引言

传统的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解决供给总量方面的不足,而现阶段农业生产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确定主要目标,将“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其次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农业供给应以市场为导向,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供给结构,一方面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消费者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以及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的自然风光的观赏需求,最后,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将农业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以及满足“质”的目标方向转变。

从农业供给侧来看重点应该对供给结构进行改革,供给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等,而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各类环境因素、制度供给等,也影响农业供给结构。资源结构包括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资本、技术等,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优化,就要从要素投入结构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为特征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农村增绿。技术结构方面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两方面而言,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新型研发,强化农业新型科技推广。决定农业供给结构关键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一个转换器。产业结构效益好,能使同样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产出,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产业结构效益,就是要把潜在的供给结构转化为有效的供给结构,是否能成为有效的供给结构,取决于能否满足需求结构,能够在有效的市场竞争中最大化实现供给产品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实现的供给结构。提高农业的产业结构效益,需要通过壮大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从城乡分割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结构从东部率先发展到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把广大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的积级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优化区域布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激活农村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激活农业内生发展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使农业有效供给能够适应国内外的需求结构,对农产品和农村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文献综述

胡鞍钢(2016)提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提高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丁任重(2016 年)认为供给侧改革是相对需求侧而言的。供给侧改革具体指的是包含劳动力、土地、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高效率利用[2]。吴敬琏(2016 )认为结构性改革指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总框架下对某些政府制度组织架构和社会经济架构进行改革,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制改革[3]。魏后凯(2017)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破解农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而从生产端和供给侧展开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产业层面、要素层面和制度层面展开,多层面协调推进,要围绕“降本、提质、增效”这一核心任务,实行组合式的支持政策[4]。胡冰川(2016)以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适应全球市场整合程度的提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三元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现阶段通过将三元目标降为二元目标,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任务的实现。在国家与民间两个层面的国际农业合作,以农业海外投资为抓手,积极谋求农业“走出去”的新局面.从战略上看,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赖于构建国内国际目标相一致的农业政策体系,使得开放条件下的农业国际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目标[5]。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观点,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他在《国富论》主张自由贸易的思想,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并结合这二个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6]。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此时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7];九十年代研究竞争力的最为杰出的学者——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认为,国际竞争力可以用一国生产力水平来描述,一国在某一产业上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8]。国内学者对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观点:陈继勇 姚爱萍(2014)认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并能够持续地实现其价值、获得利润的能力[9];裴长洪,王 镭(2002)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指出各种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可以用来测度产品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以此说明相对竞争优势和绝对竞争优势[10];王璐(2015)从升级效应和锁定效应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对发展中国家全球农业价值链分工地位可能产生的影响[11]。

三、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的优势

(一)黑龙江的资源优势

黑龙江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量专储量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黑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黑龙江被认定为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有“绿色黑龙江,中国大粮仓”的美称。黑龙江林地面积达24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6%。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5%,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12.1%,大兴安岭林管局、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林产品生产加工能力日益壮大,林特产品得到了深度开发。黑龙江拥有大面积草场,是全国重要的农区畜牧业生产基地,其奶牛饲养头数和牛奶产量均居全国之首[12]。

(二)黑龙江区位优势

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接壤,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从陆路通往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未来将是东亚至此北美大通道,即“中国—俄罗斯—白令海峡—加拿大—美国”的必由之路。黑龙江地处东北亚经济合作圈腹地,是中国“一带一路”重要支点。省会哈尔滨市是国家确立的“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哈尔滨是联通欧亚和北美的航空枢纽,与俄远东地区、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处在2小时航空交通圈。国家批准设立的哈尔滨新区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哈尔滨对外开放合作历史悠久,对俄旅游文化交往频繁。黑龙江铁路、公路、水运发达,交通物流基础优越,可以通过江海联运与俄罗斯远东港口相通,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有利于各种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拓展国际市场[13]。

(三)黑龙江农业国内品牌影响力

黑龙江农业的品牌影响力基本局限在国内市场,目前黑龙江已经有一批属于本省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知名品牌与驰名商标,如“北大荒”、 “九三”、“完达山”、“五常大米”等。目前,黑龙江全省的食品工业中的中华老字号、国内驰名商标、有中国地理标志的产品和黑龙江本省的名牌产品数分别是20个、33个、80个和138个。“龙江米”、“龙江奶”、“龙江肉”和“龙江油”已在全国打开市场并成为老百姓放心选择购买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代言词。

(四)黑龙江农产品质量高

好品牌一定要有好的质量作保证。质量是品牌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产品质量的好与否,需要经过市场质检部门的检验和权威部门认证。2017年,黑龙江重新修订《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坚持对农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在全国公开承诺拒绝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黑龙江寒地黑土、优越生态,决定了农产品绿色天然的品质和原生态的品味。

四、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目的在于全面准确地展示所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文构建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由于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考察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无法全面地反映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真实情况。只有全方位,多角度认真系统地分析黑龙江农业的国际竞争情况,才能了解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实际情况,对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2.指标可测性原则

可测性原则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其实际应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十分重要。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主要来自于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基本上能满足这一要求。

3.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结合使用原则

绝对指标是总体总量与规模大小的衡量,对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相对指标从强度或密度的角度刻画总体的发展态势,衡量总体发展在全局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综合利用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不仅有助于从宏观视角探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还有利于从相对角度考察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形势。

(二)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1.净出口

净出口数据是反映一国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数据。图1显示,黑龙江农业的净出口数额在2000—2014年间基本维持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2.3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4.96亿美元,其间2003年还出现了5.76亿美元的峰值。造成2000-2014年黑龙江农业净出口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向好,国外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推动黑龙江农业净出口显著增加。但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发生,2009年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外对黑龙江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使得当年黑龙江农业净出口由4.96亿美元顺差直接变为3.44亿美元逆差。金融危机对黑龙江农业的净出口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再加上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导致黑龙江农业净出口在2008年后不断走低,2015年农业贸易逆差达到15.6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从图1可见,黑龙江农业净出口目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14]。

图1 2000—2014年黑龙江农业净出口(单位:亿美元)

2.出口增长优势

评价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从农业的国际贸易绝对量入手,也要关注农业在黑龙江所有产业中的地位。图2描述的是黑龙江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出口增长快慢。可以看到,2000—2014年期间黑龙江农业出口增长率超过全省其他产业的年份仅有3年(2001,2003,2013),说明黑龙江省中农业相对其他产业而言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弱于其他产业。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黑龙江农业的出口增长优势为132,远远高于平均值,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2014年黑龙江的出口基本保持不变,而农业出口增长率为正。从出口增长优势这一指标来看,黑龙江农业的出口竞争力弱于其他产业。

图2 2000—2014年黑龙江农业出口增长优势

3.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图3描述了黑龙江农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00—2014年的变化情况。从图3中可以看到,黑龙江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农业总出口额的比例约在0.05%~0.1%,基本保持稳定,平均大约在0.06%。2003年黑龙江农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峰值0.1%,与进出口数据基本一致。国际市场占有率数据说明黑龙江农业在国际市场的位置基本稳定,农业的国际市场占有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扩大,黑龙江农业的国际市场发展还具有很大潜力。

图3 2000—2014年黑龙江国际市场占有率

4.显示性比较优势

显示性比较优势衡量的是一国产品出口能力与世界平均出口能力的对比。一般而言,当显示性比较优势大于0.8时,可以认为该产业具有中等的国际竞争力。而当显示性比较优势大于1时,可以认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图4是黑龙江2000—2014年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在2000—2003年,黑龙江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都超过了1,尤其是2003年达到1.48的峰值,说明这一阶段黑龙江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显著地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农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急剧下滑到低于0.8,且持续下滑至2011年的0.24。2012年黑龙江农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开始缓慢回升,2014年上升至0.29。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显示当前黑龙江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图4 2000—2014年黑龙江显示性比较优势

5.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指的是产业的净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意味着产业的出口更高,进口更少,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越强[15]。图5展示了黑龙江农业2000—2014年的贸易竞争指数。从图5可以看到,2000—2003年黑龙江农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基本维持在0.74左右,说明此阶段黑龙江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而在2004—2007年期间,贸易竞争指数依然在0.5以上,黑龙江农业还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从2008年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黑龙江的贸易竞争指数直接变为负,并持续下跌,意味着黑龙江农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不断缩水。

图5 2000—2014年黑龙江贸易竞争指数

6.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是综合考虑了出口比较优势和进口比较优势后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当这一指标大于0时,意味着该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16]。图6展示了黑龙江农业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变化情况。从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绝对值来看,黑龙江农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态势。2000—2007年,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基本为正,其中2003年达到峰值1.03,说明此阶段黑龙江农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而在2008—2014年间,尽管存在部分年份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反弹的情况,但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基本为负,说明黑龙江农业存在国际竞争劣势。

图6 2000—2014年黑龙江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基于现有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受限于篇幅,计算过程略),六个评价指标均表明黑龙江农业在2000-2004年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之后国际竞争力不断变弱,目前仍处于“下降通道”,黑龙江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增强[17]。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高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供给侧结构性创新路径

1.创新要素供给,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要提升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这些传统要素的效率,还要通过技术、管理、制度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转变农业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要转变。

2.创新制度供给实现政府规制向市场配置转变

多年来,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但是没有形成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展环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要激活市场,必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通过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通过制度创新,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等,提升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鼓励外来资本到农村进行投资,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创新政策供给,实现倾斜扶持向功能性扶持转变

倾斜扶持政策主要目的是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如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农村脱贫攻坚。但是要多角度剖析农村不同区域分化成因,因地施策,要由倾斜式结构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转变。如在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7]。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高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路径

要推进黑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实际出发,精准发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农民转变发展观念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力是农民,只有农民积极主动参与转变观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不断推进。市场导向的理念要根植于广大农民的脑海,坚持以效率为核心,以质量为根本,诚信为基础,生产销售要保障优质绿色,对于容易滞销或是不受市场偏好的农产品,应当尽量减少生产甚至完全不生产,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培训,帮助农民理解和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收益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的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为他们带来更加长远的利益,参与、推动供给侧改革,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要鼓励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学习农业信息技术和相关的产品营销知识。教育农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产品品质,以假当真、以次充好,树立全局观和长远观,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意识。

2.帮助农民和农资企业降低成本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要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一是将“三降”落到实处,降低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同时,增加农家有机肥的使用,政府应当根据各乡镇村屯的实际制定可量化的增减指标,通过这“三降一增”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下降。同时,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当设立基金,对于由于农户采用“三降一补”导致的劳务量增加和产量下降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同时,对于定量完成的增减量,应当严格监督,特别是乡政府和村两委要落实主体责任,增减指标不合格的应当予以一定的处罚。二是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资应当通过税收来调节定价,在保证农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倒逼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支持鼓励农用物资生产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帮助农资企业提质增效,对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六类非生产领域的成本,应当精准发力,强化落实,切实帮助企业减负。

3.“逆思维”理念调整增强黑龙江农业国际竞争力

根据需求侧研究农业市场变化,将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转向功能导向,供给侧结构一定要适应国内外消费者需求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农村与城市融合,根据需求调整供给向不同类型消费者提供最满意的“使用功能”而非产品本身,把产品营销导向最后的消费环节。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生产模式”,“有机农业销售模式”,促进农业由“产加销”向“销加产”转变,在“种得好”基础上实现“卖得好”。以“互联网+农业”高标准营销示范基地为载体,积极探索“互联网众筹”“点对点订制”等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把使用外地电商平台与建好本地电商平台相结合,国际与国内平台相结合拓展双重市场,重视产品包装,学习国外农产品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多种营销渠道,既要重视线下店,也要重视线上营销方式。

4.用“全产业链”思维与方式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张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方向调整[18]。而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农产品或农作物某一领域的变革,而是整个产业链所有环节、所有要素、所有主体都参与进来的改革。“全产业链”主要包括供应链、价值链、加工链,主要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经济发展,抓住黑龙江“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不断加深农业产业的相关国际合作促进将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开拓与跨境电商平台的搭建,提升国际竞争力[19]。

5.“产研融商”相结合形成新的农业国际竞争力

产研融商就是把当下研发机构与农业深加工企业长期战略进行融合[20]。产研融商的产是产业链,研就是研发,融就是融合,商就是商务与客户,概括起来应该叫产业边际、知识高地、资金洼地和需求孤岛,通过技术、组织、流程、商业模式和金融服务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的创新,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限度地整合农业相关资源,形成农业国际与国内战略协同效应,提升核心能力(包括增值服务能力)和客户黏性,通过供应链与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从而形成便利化、高效化、多层次、综合化特有的农业国际竞争优势。

[1]胡鞍钢,周邵杰,任 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2016,(2):17-22.

[2]丁任重.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学分析[J].经济学家,2016,(3):13-15.

[3]吴敬琏.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结构”混为一谈[J].中国经贸导刊,2016,(10):33-34.

[4] 魏后凯.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J]人民论坛,2017,(12):18-23.

[5]胡冰川.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目标与策略[J].理论学刊,2016,(4):11-17.

[6]Angang Hu 2001,”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Police for North -East Asia Countries and ASEAN: A View from China.” .

[7] B.Ohlin.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8] 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1998.

[9] 陈继勇,姚爱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 2014,(2)49-51.

[10]裴长洪,王 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 2002,(4):41-45.

[11]王 璐.发展中国家全球农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研究[D]浙江大学,2015.

[12]安 静.实力增强与结构优化——“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回顾[J].统计与咨询,2016,(10):11-14.

[13]Grossman,Gene and Kenneth Rogoff,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3, North-Holland, 1995. (GR) .

[14]陈锡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J].中国经济导刊,2017,(9):15-19;

[15]李海伟,顾文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研究[J] .经济界,2016,(4):76-81.

[16]翟文华,周志太.优化东北农业供给侧的关键是资本下乡[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6,(6):1-6.

[17]Helpman, E. (1984), ‘Incrasing Returns, Imperfect Markets and Trade Theory’, in Jones, R. and Kenen, P.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I (Amsterdam: North-Holland), 325-15.

[18]汤 碧,张 璨.中日韩农产品加工业贸易关系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6,(10):28-35.

[19]刘 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7,(1):120-121.

[20]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6.

[责任编辑:姜野]

TheResearchofImprovingHeilongjiang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CompetitivenessUndertheStructuralReformoftheSupplyFront

HOU Yan-ming1,2

(1.School of Economic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Harbin 150088,China)

The main objective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al?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is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s. The main directions a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supply, to insist on market-orientation, to keep close track of consumption demand changes, to expand the functions of agriculture, to boos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rimary industry,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rural area to be the first place in China and to be the national largest production base of green, organic and no-GMO fo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eilongjiang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resources, locations and the brand influences of domestic products and the high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ve path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pply and the support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supply front agriculture,structural reform, Heilongjiang modern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2017-03-12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四化同步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联动效应研究”(13YJA790028)

侯彦明(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贸易学研究。

F321

:A

:1671-7112(2017)05-0111-08

猜你喜欢

黑龙江竞争力供给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黑龙江弃风博弈
日本竞争力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