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古以来媒妁的地位很重要
——中国生殖文化地图(4)

2017-09-21王广涛

中国生殖健康 2017年10期
关键词:曲水流觞临水媒人

文/王广涛

随着人类文明的生长,生殖行为与婚育文化趋向“成熟”,自然主义的“随性”色彩逐渐消退,理性的光芒开始笼罩大地。走过最初蒙昧阶段的人类,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成长为健步如飞的壮汉。生殖行为,也在按照更为“科学”的方法规划与进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媒妁的地位很重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某种意义上,文明意味着“规则”。在西周形成的国家典制《周礼》中,就确定了有关婚姻的一系列规则。而这一系列规则,其实与生殖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周礼》规定,社会推崇的规范婚姻形式为媒聘婚。媒聘婚也称为聘娶婚。是指男女双方通过媒妁撮合而成的婚姻,由此娶得的妻子称为“聘娶之妇”,也就是民间理解的“明媒正娶”。

在媒聘婚中,媒妁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粉墨登场。媒妁即媒人。其中,“媒”指职业撮合人,“妁”指临时撮合人。媒妁,又称月老、红娘等。

在媒聘婚中共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纳成、请期、亲迎”六道程序,所以称为六礼。其中第一步:纳采。就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上大雁为礼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缔婚要求。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媒妁的出现是生殖文明与婚姻文明的进步。在原始群婚时代,“男女杂游,不聘不媒。”一如《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那样:“昔太古无尝君者,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后来人们发现原始群婚的种种弊端,如血缘婚不利于部落人口的繁衍、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于是开始提倡对偶婚。媒聘婚由此应运而生,媒妁在扩大通婚半径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媒不娶不嫁”的习俗,最早于西周时期倡导。在《诗经》中有一首名为《氓》的诗中这样说:“匪我想期,子无良媒。”表达了一位未婚女青年对于求婚者的心声,那意思就是:不是俺不想结婚,是你没有找来一位巧舌如簧的好媒人。这首诗歌透露一个重要的婚姻元素:成婚必须有媒人。

没有经过媒妁这道手续,即使奉子上门木已成舟生米成饭,也照样不作数,就像今天没有经过婚姻登记,就不受法律的保护。《左传》中提供了一个战国时期的生动事例:“声伯之母不聘,生声伯而出之。”声伯的生父是鲁宣公的弟弟,与他母亲私下里未经过“媒妁”先孕,所以这种关系就不被承认。声伯的母亲生育声伯之后,把孩子留下,还是要被赶出去。

“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炫,敝而不售。”逐渐成为一种核心论调。如果没有媒人自己找男人,那可坚决不行。敝,就是破烂,敝履,就是破鞋,贞操与声名俱焚,不能出手。

到了唐代,媒妁的作用正式载入国家法律。《唐律弦仪》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之后,宋、元、明、清历代法律,都对媒人在婚姻中的地位、作用及责任做出明文规定,媒妁在婚姻缔结中的法律意义益加彰显。旧时媒人又有“保山”“媒证”等别称,这正说明他们成为婚姻中必不可少的纽带。媒妁,使婚姻得以“合法”化。

在山西河津市西南隅连伯村西北的黄沙岭上,矗立着一座高禖庙。“禖”通“媒”,高禖即至高无上的媒神。

河津市高禖庙,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却是目前全国仅存祭拜“媒神”的庙宇。此庙建于什么时代,确切的记载无从考证。有人认为始于商代,从仅存的几通古石碑来看,可见“宋元以来,皆为重修”。

相传庙中有闭风、闭沙、闭水三枚保珠,因此自古以来庙内无风沙、无积水。曾经发大水的时候,只有此地庙基不浸。神奇的地方还有庙里的壁画,从适宜角度观察,能够看见人物帽冠上的饰物闪烁光芒。

高禖庙里祭祀女娲,还有姜嫄等主管婚姻的媒神。只是当地老乡告知,明代姜嫄雕像,在前些年的一个黑夜里被盗贼窃取。

拜祀媒神,不仅是为体现对于媒神的敬重,更重要的是人们为达到自身乞求得子的愿望。

既然媒妁的地位如此重要,开创一个专门以“媒神”为主题的节日,就显得尤为必要。夏历三月初三,也称作上巳日,就是祭祀媒神的节日,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春秋时期已经流行。

上巳节曾经是古代重要的节日,祭祀活动隆重而热烈,一般都要持续三天以上。甚至是官方主宰的活动,由天子亲率大批嫔妃,到高禖祭场举行求子之祭。

当然在这样庄重的仪式之外,人们也开动脑筋,创造出极富娱乐色彩的活动。既需要严肃,更需要活泼。

上巳节的活动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 临水浮卵。临水浮卵就是把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吃,具有助孕的功效。

这样的仪式始于“简狄生契”的传说。契的母亲简狄上巳节时候,与姊妹们到河里洗澡。这可不是一般意义的洗澡,目的是为了“祓禊”。当时人们认为,如果妇女不育则是鬼神作祟。水是圣洁之物,有涤荡之功,人们就运用沐浴的方式治疗不育症。“祓禊”就是“除恶之祭”,以水解厄,方法之一就是很正式很庄重的洗澡。

少女简狄洗得正欢,此时天上飞来一只燕子,下了一颗很漂亮的蛋。几个女孩争相跑过去,简狄眼疾手快,把蛋吞到肚里。不久,一个叫契的孩儿就降生到这个世界。

这种人受天孕的神话,寄托着人们的生育希冀,临水浮卵就此成为上巳节的重要活动。

有趣的是,这种祈求生育的仪式,后来竟衍生出一种文人游戏“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就是一群人临水而坐,然后将盛满酒的杯子放于水中。酒杯顺流而下,止于谁的面前,谁即取而饮之,然后诵吟诗歌,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曲水流觞”,就是从上祀节“临水浮卵”的活动中演变而来。

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当数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修禊大会。兰亭,建筑于浙江省绍兴市,是东晋贵族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酸文假醋的文人们喜欢凑在一起,海阔天空胡侃瞎聊。

那一回兰亭修禊搞得很隆重,当时王羲之醉笔龙蛇,挥毫书写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北京潭柘寺也建有一座专供“曲水流觞”游戏的流杯亭。流杯亭的地面用汉白玉铺砌而成,上面凿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泉水从亭东北角的雕龙口中潺潺吐出,顺石槽水道流入亭内,前后回旋,左盘右转,缓缓流过。

图片说明:潭柘寺

此为潭柘寺十景之六——“御亭流杯”。如若有兴趣,可以到那里弄个酒杯或是鸡蛋丢到里面玩。

“曲水流觞”与生殖文化的关联,如今知道的人并不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类似“三月三”这样的节日也已经渐行渐远,媒妁的形象也在被不断矮化。甚至在古装舞台上,媒妁一般由丑角担任。尤其媒婆成为巧舌如簧上窜下跳的角色,特别在脸上左下方或右下方,都会有一颗标志性的痣,俗称媒婆痣。

殊不知,媒妁其实曾经是造福人类的崇高职业,也是提升人类生殖健康水平的重要引领者。

此一时,彼一时,职业地位的高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浪淘沙,风水轮转,这也是自然而然。

猜你喜欢

曲水流觞临水媒人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园林景境营造的现代转译
墨痕临水欲化龙——《草书屏风》赏读
归零
《花乱开》
相亲
临水
鸟鸣
试论景观艺术的研究与探索
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