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朝刚:常思肩上之责

2017-09-21任廷会

当代贵州 2017年34期
关键词:大蒜转型村民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冷朝刚:常思肩上之责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冷朝刚(右一)走组串户了解民情。(受访者供图)

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的蜕变,离不开冷朝刚。

冷朝刚,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清瘦朴实,目光炯炯,说话铿锵有力,浑身充满“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激情和干劲。

青杠坝,青山环抱着民居、鲜花装点着小院,一条条水泥路穿村而过,一幢幢小黄楼点缀山间,俨然一幅富春山居美景图。

殊不知,昔日的青杠坝是“三年两不收”的穷山村。青杠坝从贫困落后到文明富裕的华丽转身,得益于冷朝刚。

“是三次转型把青杠坝推到了三个高度。”冷朝刚说,青杠坝的转型之路永远在路上。

第一次转型,是从种植传统作物到种植大蒜、西瓜等经济作物,使青杠坝走出贫穷。

10多年前,青杠坝是出了名的“穷疙瘩”,上餐红薯下顿酸菜。“生活靠种田,收入靠打工”是冷朝刚和多数村民无奈的选择。初中毕业,冷朝刚就进入煤窑务工。

靠苦拼、靠实干,冷朝刚攒下了一笔钱。

人穷,志不能短。上世纪90年代末,冷朝刚用挖煤攒下的钱开起了小卖部,没几年就成为青杠坝村的“首富”。

“熬出头”莫如“沉下心”。冷朝刚富了,但他没忘记村民们还一天天熬着苦日子,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参选村干部,沉下心来带领村民寻找致富路。

2000年,冷朝刚全票当选为青杠坝村主任。青杠坝村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不能靠天吃饭,“找到出路”是压在冷朝刚肩上的千斤重担。白天他爬坡上坎实地考察,晚上则走组串户了解民情。最终,他把目标锁定为种植大蒜。

起初村民不敢冒险,不愿试种。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冷朝刚用自家房屋作抵押,贷款2万余元购买蒜种,免费发给村民种植。大蒜成熟时,冷朝刚四处奔波找客商。看着手中靠大蒜换来的钞票,村民们信服了。

之后冷朝刚又带着大家开荒种上了柑橘、柚子、桃子等经果林,村民渐渐走出贫困。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600元。

第二次转型,是从种植业到养殖业,使青杠坝走向富裕。

为了实现精准脱贫,冷朝刚鼓励劳动能力欠缺的家庭发展养殖业,养殖蛋鸡、黄牛。不能劳动的,年终参与集体分红。

“致富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冷朝刚说到做到。

“如今是大家都富了,我家还在贫困边缘。”冷朝刚妻子田儒翠笑着说,冷朝刚早些年贷款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近两年靠三个孩子外出打工才还清债务。

第三次转型,是从种养业到企业模式,将使青杠坝实现腾飞。

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是冷朝刚的个性,也是青杠坝摇身变为富裕村、小康村的关键。为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冷朝刚又带领村民向五个“小目标”迈进。

为民情怀,落到实处才是真。当前,青杠坝正重点建设一个森林山庄公园、一个100头以上黄牛养殖场、一个乡愁馆、一个加工企业、开发第四期安置幸福生活区,目标具体而实在。

近几年,青杠坝逐步完善了路灯、垃圾桶等设施,还建起了休闲文化长廊、民族文化广场、篮球场、卫生室、村级公墓,并通过《青杠坝村村规民约》等制度规范村民言行。

2015年,青杠坝村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冷朝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冷朝刚说,只有常念群众之苦、常思肩上之责,才会有民不脱贫、寝食难安的责任感,才能找到脱贫“金点子”。

(责任编辑 / 喻丹)

猜你喜欢

大蒜转型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大蒜养生法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防病抑咳话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