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2017-09-20谈雯昕徐晓芝
谈雯昕 徐晓芝
摘 要:在当今社会,伴随着科技的前进,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手机之中。手机在无形中掌控着人们,这导致在与他人相处时,都不忘低头看几眼手机,更有甚者,离开了手机与他人交流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无法正常相处。以至于近年来,手机成瘾这一新社会问题逐步成为大众继网络成瘾后又一高度关注的话题。因此探讨手机成瘾的成因获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正视。在另一方面,社交焦虑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严重危害到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就业稳定性、学业成绩以及身心健康。并且已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与社交焦虑存在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社交焦虑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大学生这一群体手机成瘾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找到较好的方法降低大学生手机成瘾可能性,帮助大学生缓解社交焦虑情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使用手机,合理规划时间的习惯。让大学生回归群体,回归社会,提高人际交往兴趣,从而构建正常协调的人际交往关系。
一、 大學生手机成瘾的主要表现
现如今,学术界还尚未对手机成瘾的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我国学者韩登亮、齐志斐等学者把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等学者则把手机成瘾定义为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另外国外学者Bianchi和Phillips把在明令禁止使用手机的场合,仍不恰当的使用手机的现象称为“问题性手机使用”。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今手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但手机对大学生的威胁也越来越多。目前大学生手机成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 戒断症状
戒断症状是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在手机成瘾这一问题上表现为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许多大学生认为手机已是日常生活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觉得一段时间不使用手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二) 凸显行为
凸显行为指行为清楚的显露,在手机成瘾这一问题上表现为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大学生与手机的角色常常主客颠倒,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往往受到手机的主导,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 社交抚慰
社交抚慰在手机成瘾这一问题上是指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一些年轻人长期使用手机后,丧失了与社会直接接触的能力。随着微信等聊天软件的广泛使用,手机的社交替代现象越来越严重。
(四) 心境改变
心境改变在手机成瘾这一问题上是指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一些学生表示,在等人的时候会频繁发消息问对方身在何处,否则就会焦急难耐。他们也十分害怕手机自动关机,手机没电就没有安全感;当手机不能连接WiFi时会变得十分焦虑,脾气也变得暴躁。
二、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
一般来说,某一问题的形成都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手机成瘾这一问题也不外如是。
(一)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外因
第一,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网络的速度越来越快,从2G、3G到现如今的4G,另一方面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手机汇集了支付、娱乐、购物、交友、学习等生活各个方面,离开了手机,好像就与世界脱轨了。手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第二,是由于孤独感造成的手机依赖。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处于青年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孤独体验。一方面大学生离开家人的陪伴和监督,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时间并不会像初中高中一样多,这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一些大学生就会沉迷于手机,以排除孤独感。
第三,是外界监管的缺失。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手机的危害性,而大学生离开家,家长也减少了对他们的监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对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加以重视,更没有做出相关规定来防范手机成瘾并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而且对教师的考核标准较注重科研成果,易忽视教师的任课情况。
(二)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内因
第一,大学生缺失自主意识。所谓的自主意识就是不随波逐流、不偏从大众、依照自己的思路方向对待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许多大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以至于荒废了学业,这是明显的主客颠倒。
第二,大学生缺乏目的性。由于中国教育的一些缺陷,让一些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应该放松自己,好好享受四年的自由时光,他们没有理想与抱负,缺少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没有考虑到未来就业的压力,缺乏危机意识,进而荒废了自己的大学时光。大多数手机成瘾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因而只能依赖手机来打发时间。
第三,大学生容易受从众心理影响。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而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很多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保持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大学生使用手机存在明显的从众心理,在大学课堂上,大多数同学们低头看手机不认真听讲,这逐渐成了一种常态,没有人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从众心理在作怪。
三、 手机成瘾的危害
手机成瘾的危害表现在身体上。一方面是由于过度的使用手机,使得手机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以至于缺少了应有的运动和现实中的交流。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玩手机的时候,经常采取的是一些不健康的姿势,这会对颈椎甚至脊柱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因为手机的操控主要依靠手指,长期的玩手机,会增大得腱鞘炎等疾病的可能性。另外,长期盯着手机,会使得患上近视、干眼症或青光眼等眼病的概率大大提高。更有甚者,会得“飞蚊症”“幽灵震动综合症”。
手机成瘾可能带来心理上的转化。一些大学生得手机强迫症,感觉一段时间不看看手机,内心就感到空落落的;或者,若是哪天没有带手机,感觉就像少了什么似的,一整天都坐立不安。此外,因为智能手机是一个十分便捷的上网终端,频繁地使用,极易培养出很多人的网瘾,致使大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关注网上的情况远远超过本身的现实生活。
手机成瘾还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单业余时间上网,上课时也通过手机上网。工作时间使用手机上网或者打游戏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而且,很多人甚至回到家中也几乎把时间都用在了手机上面,亲人朋友之间也少了正常的交流,影响感情。
此外,根据韩国首尔大学的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脑前扣带皮层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酰胺(Glx)的比例失衡。GABA是一种大脑皮质中的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神经元,缓解脑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GABA参与大脑许多功能的调节,包括视觉和运动控制等。而谷氨酰胺则是另一种神经递质,可以刺激并活化大脑活动。当GABA对谷氨酰胺的比例升高时,人很容易出現烦闷和焦炙,且不易集中精力等状况。
四、 手机成瘾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大学时期,正是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阶段,而对手机的过度依赖,造成了大学生缺少现实中与周围人的交流,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交焦虑。想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社交焦虑,可以看当他与人相处时是否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紧张甚至恐惧,如果有这表示他有可能就得了社交焦虑。
用更加科学的语言来论述,社交焦虑便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他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所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并且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社交焦虑的人不仅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焦虑情绪,而且在离开使他焦虑的社会情境后,还在头脑中不断分析和“回放”焦虑情境,使社交焦虑情绪得到强化。
一方面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会导致社交焦虑,但在另一方面社交焦虑也会加深人们对手机的依赖。通过史滋福等人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随着社交焦虑程度的增加,人们更易表现出对手机的依赖。
因为社交焦虑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对别人的评价感到恐惧。社交焦虑者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过分的、僵化的自我聚焦注意,认为他人会时时刻刻观察留意他们的外表、言语和举止,同时认为他人会评价自己的各种表现;并且社交焦虑者还会产生认知加工上的偏差,他们会特别留意他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负面的表情,认为他人会给予自己负面的评价,从而导致与他人沟通时产生恐惧的情绪。
在文本和虚拟图像为主要交流符号的新型社会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社交焦虑者能够有更多时间去考虑,提高对交流内容的控制,并且他们也可以隐藏或控制流汗、结巴等容易引起负面评价的表现,从而使社交焦虑者能够在通过手机和网络的交流中感到更加的舒适。因此,高度社交焦虑者会更可能愿意选择手机和网络作为现实社交的替代品,因此这就导致了对手机和网络的高度依赖。
手机成瘾会导致社交焦虑,但事物都有正反面,从另一面看来,如果能够通过有效手段解决手机成瘾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许可以缓解社交焦虑的症状。大学生从网络反馈中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认同感,参与网络活动越多,越能够感受到自我价值,也更容易自恋。缓解社交焦虑,要从不依赖于手机和社交网络架设的虚拟空间开始,回归现实、乐于奉献、为他人着想,这才能让大学生更有效的沟通情感。
五、 建议
(一)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
第一,正确认识手机成瘾的危害,合理安排时间。大学生要认识到手机只是人类创造的工具,要使其为我们所用,而不能受其牵制,同时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要学会自己掌控时间,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第二,多与家人朋友沟通。适度使用手机,每天合理安排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家人朋友,增加面对面的交流,增进感情。
第三,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扩大交际圈。可以通过参加英语角、社团活动、公益活动以及宿舍间的串门等来扩大交际圈。大学生们还可以自发组成小组,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并互相监督,有计划地改善手机成瘾状况。
第四,发现问题及时向周围求助。如果是比较严重的社交焦虑症,可以寻求学校里心理老师的帮助,通过心理治疗,来有效的调节社交焦虑情绪。
(二) 高校应构建系统的改善方案
学校可以从学习环境、制度、师资建设、课程与讲座等方面构建系统的改善方案。高校要形成良好的学风,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有关手机使用的规定,限制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对于老师的考核应当加重授课情况的比重;同时可以开设与开办相关课程与讲座,普及防范手机成瘾的方式方法,讲解就业相关事宜,使大学生有危机意识;还可以通过组织更加有效的团体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减弱其人际需求缺失感。
此外,辅导员、班干部也要关心班级同学的上课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起到监督提醒的作用。还可以设定“暂离手机日”,让同学们意识到手机与生活并不是不可分割,不能成为手机的“奴隶”。大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每个学校的发展方式存在差异性,改善方案的制定也要因地制宜。各高校也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共同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
(三) 家长应重视手机成瘾问题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孩子遇到问题时,会想到与家人倾诉,而不是依赖手机排遣情绪。
(四) 社会应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社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大学生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媒体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增加全社会对手机成瘾的关注度。在青春题材电影中,减少塑造手机成瘾学生的角色,也不要出现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作弊、逃课等行为,以免给大学生造成误导。防范大学生手机成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48-50.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3]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03):222-225.
[4]杜晓依.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防范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07).
作者简介:
谈雯昕,徐晓芝,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