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家筝曲《出水莲》的演奏特点
2017-09-20张鑫
摘 要:《出水莲》是客家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是一首具有浓郁客家风格的古筝曲。本文通过对《出水莲》特有的吟、揉、按、滑等技法的探讨,并结合谱例,从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多变的演奏特点进行展开分析,描绘出高雅脱俗的莲。
关键词:客家筝曲;《出水莲》;音乐风格;演奏特点
一、 旋律加花的变奏形式
在筝曲中,旋律加花的变奏形式是客家筝乐常用的一种演奏技法,也是最受作曲家青睐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会使乐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乐曲的旋律采用了加花的变奏形式。第一小节是以滑音开头,为下文做铺垫。随着旋律的展开,我们可以看到乐曲中多次运用花指,颤音,回滑音来装饰旋律。从第二小节起,乐曲中加入了“#4”,作为装饰性经过音使用,然后加入滑音,左手慢揉弦,使旋律体现出客家筝曲的特色。乐曲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旋律线条,没有过多的变化,只是装饰记号出现的位置存在差异。乐曲当中出现的装饰性的经过音,这在古筝的演奏技法中被称为“拂弦”,被归类于刮奏,刮奏也是作曲者最为青睐的一种演奏技法。但在客家筝曲中,往往只会用两三个音来进行装饰。
二、 加固定音高辅助旋律的加花变奏形式
加固定音高的加花变奏形式,也是民间乐曲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的使用,渲染了整首曲子的氛围,使乐曲的流动性更加强烈。
可以看到加固定音高是乐曲演奏的一大特色。“4”和“7”的音高要比其他传统曲目和现代筝曲的按音位置高出半音左右,此曲多处出现“#4”和“b7”,在演奏中一定要注意这个特点,左手按弦时要注意音高位置的变化。从旋律第一行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乐曲中并没有出现变化音,至第三小节,乐曲才逐渐发生了变化,加入了固定音高来辅助旋律,弥补了音乐行进的空白,对之后的旋律起装饰润色的作用。
在演奏时,大指要注意控制力度和音色的变化,不要做过多停留,把装饰性的固定音高一带而过,音色要清晰。乐曲中加固定音高的变奏形式,加深了乐曲的韵味,增加了乐曲的流动感,使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它的出现促使曲目变得韵味更浓,乐曲变得更加充实。
三、 节奏变化改变曲调的加花变奏形式
《出水莲》节奏变化改变曲调的加花变奏形式,是乐曲的特色,也是整首乐曲的一大特点,它的加入,使乐曲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段乐曲的节奏拍点出现变化,曲调由缓变快,作者对于情感表现更为强烈。我们可以看到乐曲前三小节的节奏较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采用了“二八”“四个十六”“大切分”“小切分”等节奏,使音乐情绪充满张力。从第四小节起至尾声,节奏变化整体有了起伏,速度由慢变快,力度由弱变强,极大地增加了乐曲的动感,使音乐变得更加活泼。
这一段乐曲情感逐渐升温,其中谱面标有渐强渐弱的记号,而且多次出现十六分音符,但是在情感处理上要更加细腻委婉,且速度稍快,向世人诉说莲花的清廉,希望得到众人的理解和自己表述深情的强烈心情,八度的跳跃表现要坚定,对比要明显,表现出作者对于自己坚守的这份品格呈现出愉快的心情。
四、 旋律的高低翻变形式
在《出水莲》中,旋律高低翻变形式的运用,重点突出了旋律的重音,增强了旋律的感情色彩,使乐曲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这一段旋律反复递进,同一主题变奏,感情基调一层一层递进,感情起伏呈现明显,表达清晰。第四小节起,旋律主题变奏,加入了八度弹的手法,采用了旋律高低翻变的形式来丰富乐曲的音色,形成对比。让音乐的韵味变得更加浓厚,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乐曲情绪的起伏。直到这段乐曲结束,采用的都是大撮八度弹的手法,结束在“1”上,突出乐曲的旋律感。
這首乐曲属于温婉细腻的曲子,而这一段采用的旋律高低翻变形式的表现手法,能让听众感受到乐曲柔中带刚的味道,既突出了旋律的重拍,也突出了客家筝曲的特色,在客家流派中这也是一种特有的技法。
五、 结语
在探寻其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的同时,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在演奏时提供理论参考,以便更好地掌握客家筝曲的特色风格,引起人们对于客家筝曲和客家文化的关注,对客家筝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楠.浅析琵琶曲《出水莲》中客家音乐的演奏特点及风格[J].艺术品鉴,2016(02).
[2]朱敏.浅谈如何赏析《出水莲》[J].大众文艺,2010(23).
作者简介:
张鑫,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