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2017-09-20李小厚
摘 要:在人际的交往中,无论如何离不开表现力,没有表现力也就没有竞争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就得不到自由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表现力;学生;培养
教育要创新,学生要发展,教学质量要提高,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素质教育的重心已转向人的素质培养。要求学生不仅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人际的交往中,无论如何离不开表现力,没有表现力也就没有竞争力,学生良好的个性便不会自由发展。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便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生说起话来仍然吞吞吐吐,含混不清,颠三倒四,词不达意,这是课堂中缺少语言训练,缺少表现造成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呢?
一、 鼓励学生释疑解难,变“要我表现”为“我要表现”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授业”,一堂课,教师往往围绕板书来组织教学,为了完成板书内容,老师事先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待学生回答后,老师完成板书即可,虽然教改的热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但老师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设计问题上,表面上是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实际是事先做好一个“问题套”,学生答了问题就“钻进去了”。课堂上用一问一答的简单方式,将整体知识彻碎,“兜售”给学生,之后是以训练的方式将知识加以强化记忆。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先自定学习这篇文章的整体目标,又把这一目标分解成无数的有关字、词、句、段、章、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子目标。老师紧紧围绕这些目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最后带领学生“曲径通幽”般地把认识统一到老师所持的“标准答案”上来,从而完成整体训练目标,完成了一篇课文的教学。
其实这种做法严重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展的时空,鉴于此,课堂上可以充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导疑、质疑。
疑是思之源,学之端,一位学者说过:“前辈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心有疑问,不解决不快。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词语、段落、主题、章法等方面去寻疑,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质疑时,老师多用激励的话,不吝惜地表扬,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提问,然后教师将这些问题加以归类整合为课堂目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所有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得到语言思维训练,让学生个性主动得到张扬与表现。
二、 采用讨论,争辩方式,还“我要表现”向“我会表现”
有了“要表现”的动机,怎样“会表现”才是主要的,怎样才算会教?教师有一桶水,站在讲台往下一泼,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水,这是不会教:如果将水一一注入学生的杯中,即使学生得到了一杯水,仍是不会教;杯水只解一时之渴,难解常渴之需。会教者,以一桶水为示范,教给学生取水之法,使学生会取桶中之水进而能取江河之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学生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遵行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我们主张,多方面地训练学生的言语,要让学生有了疑问,再研究如何自己解决这些疑问,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做了些什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采用争辩方式自行解决,诸如:针对应该“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还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展开讨论,或者采取辩论方式,正反两方来个辩论赛,《学记》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分析角度,采用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样,在激烈讨论,争辩中,学生除了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当然,这里离不开老师的“导”,在学生讨论时,要指导学生怎样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如何抓住关键问题,怎样表述等,老师在课堂中要做好对问题宏观的调控,引导要注意:恰在“愉到好处”,贵在“点到为止”,正如《论语》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在隅反,则不复也”。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多采用讨论,争辩方式,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表现自己,渐渐地由“学会”向“会学”发展,由“我要表现”向“我会表现”过渡。
三、 努力创设表现氛围,激“我要再现”为“我爱表现”
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施展自我的催化剂,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火花易被激发出来,乐意来表现,每位语文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语文学科跟学生贴得最近,我们就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建立师生交融的和谐关系,叶圣陶先生曾经过这样的一种美妙的教学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一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之中,都有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试想,在这样的氛围里,怎能不会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呢?
学习动机是推进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要想学会,就必须参与到学习中去,要想使学生积极性参与,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再现机会,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需要,另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给学生提供了表现机会,一旦表现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当然也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學习。研究表明,人脑的潜能无比巨大,一般认为人脑潜能的开发也只有百分之几,教师要千方百计营造一种课堂氛围,把这种潜质激活,要给他们最广泛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学生表现的面越广,潜质被激活的面越大,发展的空间越宽阔,没有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再现,势必使更多的潜在能力处在休眠状态。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面对人的创新能力培养,每位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都要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转换角色,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在课堂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吹鼓呐喊,重视学生表现力的培养,让学生多一点竞争力。
作者简介:
李小厚,江西省井冈山市,江西省井冈山市荷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