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7-09-20韩玉良
韩玉良
摘 要: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提倡注重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更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意识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视角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很容易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创新意识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还是带领一个国家走向辉煌的领导人,都需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重點不再倾向于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学贵知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考问题的源泉,而思考是智慧的本源。现代科技之所以如此发达,离不开人们最初的疑惑。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的学说根源不在于砸到他头上的那个苹果,而在于他会思考为什么熟了的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爱迪生一生中创造了上千种伟大的发明,能获得如此成就一方面在于他的高智商,另一方面还在于他拥有一颗好奇并且敢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如是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工作便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比如在《落花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那么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叫有用?“别人”又是指的谁呢?我们平常想到“有用”会想到“需要”,想到“别人”会是和自己无关的人,为什么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益的人呢?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见解。
二、提倡“异想天开”“无所不能”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老师教学生识文断字的目的不在于让物体在学生的心中形象化、固化,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几百年前,在全世界飞天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谁也想不到这个梦想会有实现的一天。莱特兄弟在研究飞机制造的时候在别人看来是异想天开,但是当他们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试飞成功的时候,向我们证明了只要敢于梦想,敢于创新,坚持不懈,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过于强调“标准化”,导致学生的想象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比如语文试卷中经常会有看图写话的题目,每个学生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答案也千奇百怪。老师在批阅的时候总会参考标准答案并融入自己的眼光判断正误,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便是错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丢掉所谓的“标准答案”,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多维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敢于争议和打破常规。
三、打造“质疑课堂”,创造良好环境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让学生拥有“课堂主人”的意识,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传统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即真理,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不对的。学习应该是轻松自由的,然而老师进行“满堂灌”,将知识一点一点掰开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即可,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禁锢了思维模式,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因此,打造“质疑”课堂必须改变现在的教学状态,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比如“换位上课”,老师将课文内容划分好,安排给各个小组,让学生自行讨论,然后选出代表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在台下做“学生”兼评委,学生说得好则默默听着,认识有误也不要急于纠正。上台演讲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中途被打断学生心理会更加紧张、没有自信。因此,等到学生讲解完毕之后老师再做点评。评价要有针对性,不要全都说好或者不好,要说具体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该怎么改正等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
总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陶行知先生有过这样一个理想:“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做出不懈努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和学生素质培养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理想终有变为现实的一天。
编辑 任 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