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梳理拓展 综合提升

2017-09-20洪霞

新课程·小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诗整理课外

洪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由此可见,阶段性的整理曾获得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时,我对本册教材进行了整合重构,将本册书中十首古诗词整合在一个单元来学习,并给本单元拟定主题为“走进古诗经典”。这样把单元主题作为集结中心,依此发散开去,实现教材的整合、知识能力的迁移,集中解决语文学习的单项目标;相对于零打碎敲、各自为战、拉长战线的传统教学序列,明显呈现出高效的优势。

现将“走进古诗经典”单元整理课实际教学案例介绍如下:

一、单元整理课的定义

单元整理课是每学完一单元后必上的“温故而知新”课。“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也是查漏补缺、综合提高课。单元整理课是利用语文教材专题设置单元的特点,运用整体观念,在教学每单元之后,以单元主题为生长点或发散点所上的一节综合整理课,是能为课堂教学增加厚度的一种课型。

二、单元整理课“五环节”教学流程

第一環节:主题导入,呈现目标

(一)谈话导入

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回顾并梳理本单元所学过的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整体回顾,唤醒学生对本单元十首古诗的记忆,为单元整理的学习做铺垫。

(二)出示目标

1.复习所学古诗,进行读背训练。

2.梳理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古诗改编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养成积累古诗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目标的出示,使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有章可循,有标可追,为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强化基础,化零为整

(一)梳理所学古诗

根据内容分类复习古诗。

(1)出示图(《悯农》),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想到了哪首诗呢?(指名背诵课内和课外积累的劳动诗)

(2)出示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情此景,又让你想到了哪首诗呢?

A.同学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B.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写过送别诗,它们有的幽怨,有的豪放,有的深情,你会背其他送别诗吗?

(3)出示图(张继《枫桥夜泊》),指名背诵。

A.这首诗所描绘的是秋季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景,一年四季,季季如画,引得无数诗人挥毫泼墨(播放视频)。

B.师生合作诵读有关春夏秋冬的诗句。

(二)根据写法复习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借物喻理”的诗句。

(三)出示思维导图,梳理复习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的理念和总目标的要求,做到立足教材,多维拓展,即充分利用教材,体现知识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媒体、网络等资源,选择、编制整理复习内容,从而将学生储存在大脑里的知识调动起来,体现知识积累的灵活和开放性。另外,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还充分展现学生的智慧水平:要平衡“基础知识和能力”与“重视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内容的难易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智慧水平,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第三环节:积累运用,转化能力

巩固练习:根据情境填诗句,指名回答。

(1)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

“ , 。”正说明这个道理。

(2)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到:“ ,

。”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中也有两句表达了送别之情,但所表达的感情与之形成反差,这两句诗是“ ,

。”

(3)我们要做到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 , 。”

设计意图:积累感悟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就是“举一反三”,是读书背诵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因此,在学生积累古诗句的基础层面上设计了根据情境填古诗的练习,将学用结合,通过归纳、迁移等方法强化单元目标,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能力综合化、情感理性化,真正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运用能力。

第四环节:得法用法,举一反三

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

板书:(1)解诗题;(2)知诗人;(3)读诗文;(4)明诗意;(5)悟诗境;(6)入诗情。

(二)出示古诗《牧童》,指名读,齐读。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三)出示自学要求与合作提示。学生自学。

(四)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因此,梳理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用方法学习一首课外的古诗,得法用法,从而培养学生自学与合作的能力。这个教学思路是传递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脉络,一个学习方法,使其顺其自然地挖掘、感悟诗词的博大精深和魅力。

第五环节:以本为源,迁移训练

改编古诗,出示改写要求。

改编要求:请以《牧童》为题,将古诗改编为一个小故事。

1.把握古诗原意,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乡村生活的恬静、闲适。endprint

2.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3.字数在150字左右。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听说读写,落脚点在于“写”上。因此,利用古诗这一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再现古诗:即对古诗词中的人物、情景等,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或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细致描写,再现典型人物当时的情景,或创设新的环境,展示人物风格。

三、单元整理课课后小结

1.梳理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现行五年级下册教材,所有古诗分散在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与顺序一篇一篇讲,仍旧停留在单篇教学的碎片化进程中,停留在“教教材”这个层面,导致语文教学内容单薄、信息量少,学生的阅读总是停留在浅阅读层面,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能承载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我调整、丰富教学内容,梳理、选择与重组主题单元实现“用教材教”的格局。将本册十首古诗统整在一起进行教学,进行梳理归类,优化结构,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2.有效运用教材,由薄变厚

将教材中的十首古诗,分类进行延展,有效地将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结合,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兴趣,埋下语言厚积薄发的种子。以劳动为题材的课内古诗《秋浦歌》《悯农》,拓展至课外古诗《乡村四月》《蚕妇》《江上渔者》;由课内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拓展到课外古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种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阅读的无趣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增加了学生诵读的厚度。

3.善于发掘教材,三线并行

语文单元复习课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在注重单元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材,把握单元教材内部的联系,发掘蕴含的训练点,将语基、阅读、写作有机结合,使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只要我们“以本为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資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教材资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效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平台。

总之,“单元整理课”能够大大拓宽小学语文教学的范畴,使师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课堂中,在多样的语文实践之中探究、学习,共享大语文的快乐,丰富着各自的文化底蕴。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整理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