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穷途末路与饥饿的卡夫卡

2017-09-20赵艺瞳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6期
关键词:卡夫卡

赵艺瞳

摘 要: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中部分带有着或多或少的自传性色彩,在1922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中,也具有“卡夫卡式困境”的投影,在这个奇异的艺术家生命消逝背后,也是作者对自身存在问题与人生孤独困境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艺术与生命;绝路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一、存在的被遗忘:当艺术与生命同时消亡

在中国戏曲艺术界始终流传着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即梅兰芳先生所说的,“不疯魔,不成活。”就艺术本身而言,如果不是艺术家将自己逼迫到无路可走的境地后,到无法自拔之时,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的。

而文中的饥饿艺术家与此不同的是,他的处境明显糟糕得多——刚开始表演时,还有人在笼子前细细观察他,即便他一再用唱歌来表示自己确实是不曾进食。就算是这样,那些观众们也仍旧只以为这是障人耳目的戏法,认为他“可能会从什么地方拿出些食物来”。艺术家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孤寂中继续着饥饿艺术,看他表演的人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人们看到了那个为他计时所用的牌子,才终于想起在干草堆里已经奄奄一息的艺术家。

饥饿艺术的消失,是伴随着饥饿艺术家生命的消逝的。无论是在饥饿艺术被欢迎的时期,还是被遗忘的阶段,艺术家所能感到的,除了难以被理解也仅是难言的孤独。当艺术不再被关注,不再被期待,往往等待着它们的,终究是消亡的宿命。而卡夫卡在文中以用生命作为代价和基础的“饥饿”作为要表现出的艺术,更是体现了对艺术命运的一种深刻的思考——艺术家始终不肯放弃饥饿艺术,情愿孤独而痛苦地与他的艺术一同死去;而反观时代的芸芸众生,盲目地追求着感官的新鲜与刺激,用冷漠和愚昧将藝术残忍地折磨殆尽。

“‘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在所有人的不解与冷漠中,为了给投入毕生精力的艺术在彻底消失之前留下最后的一点尊严,即便失去生命也是值得,艺术家的最终死亡也为这部小说添上了几分悲壮色彩。

二、饥饿的卡夫卡:弥漫着悲戚色彩的自画像

在《饥饿艺术家》中,有这样一段对于饥饿艺术家的形象描写——“这位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呈现出反常的苍白、全身骨瘦如柴的饥饿艺术家……只是席地坐在铺在笼子里的干草上……,而后只是呆呆地望着前方出神,双眼几乎紧闭。”而这样的一番描绘,与现实生活中的卡夫卡又何其相似。

卡夫卡一生体弱多病,而且又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在著名的《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就曾写道:“我又瘦、又弱、又细,你又壮、又高、又宽。在更衣室里我已经自愧不如……,因为你在我眼里是权衡一切的标准。”在1907年卡夫卡参加工作的健康报告上也明确地记录着,他的身高足有182公分,体重却只有61公斤。尤其到了他生命的后期,被确诊为喉结核后,卡夫卡基本上是无法进食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同饥饿艺术家的死亡都源于饥饿。卡夫卡曾为了写作放弃一切,而写作却也是终究无情地抛弃了他。为了能抓紧一切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去,他白天拖着疲惫的身体以牺牲少得可怜的睡眠为代价来满足他的创作欲望,其实就是在不停地损伤他的健康、蚕食他的生命。

1924年的春天,卡夫卡终于还是在孤独和饥饿中走完了自己的短暂的一生。在痛苦的煎熬中,艺术家用自己的饥饿艺术结束了生命,卡夫卡也选择了在写作中走向了终结。这也许就是卡夫卡为什么在遗嘱上请求好友布洛德烧毁他所有的作品而这一部要执意保留,也是卡夫卡在生命临近消逝之际还要坚持亲自校对这部名为《饥饿艺术家》的小说集的最大原因。

三、命运的单选题:把绝路当出路的最终选择

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为某科学院写的一份报告》中,他曾借一只被聘请去为科学院院士作报告的猿猴之口,抒发出了被异化的人类的孤寂心情和探寻出路的祈望。猿猴说,我“只有一种感觉:走投无路”,但“我必须给自己制造一条”,“因为没有出路的我是活不成的”。

同样,在困顿的时代中当所有人都茫然无所出路的时候,卡夫卡也是毅然地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他在饥饿和痛苦中折损着自己,用孤独和封闭紧紧包裹住自己,在他眼里仅仅他自己才是自身作品的最佳读者,但与此同时他又对自己和曾经的作品感觉到了深重的不满。“没有人对于此刻发生的一切不觉得满意,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饥饿艺术家自己。……饥饿艺术家自己心里最清楚,只有他才算是对自己的饥饿表演最为满意的观众。但是……他又从未真正满意。或许他瘦骨嶙峋的身体根本就不是由于饥饿所造成,而是对于自己的不满所致。”饥饿艺术家的身上无处不彰显着卡夫卡自己的影子,他们全部都是英勇无畏的殉道士,甘愿把自己逼上绝路,以此来谋求灵魂的出路。

卡夫卡是天才的,他过早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不安与迷乱,面对世界的荒诞,信仰的坍塌,人心的隔阂,无声地呐喊于寂寥的人生之中。即便卡夫卡他认为自己是焦虑而踌躇的,实则他又是那样的坚定而决绝,一腔孤勇地选择了把绝路当作出路,在这种悖谬的选择中,用尽自己的生命来进行创作,用“饥饿”来成就写作的同时,也更是成就了一个不朽的弗兰茨·卡夫卡。

参考文献:

[1]曾艳兵.卡夫卡研究[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曾艳兵.卡夫卡的眼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07.

[3]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马克思·布洛德.卡夫卡传[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范玲娜.《孤独的存在,孤独的艺术—饥饿艺术家解读》[J].宜宾学院学报.2004.03.

[6]康剑娜.《一种艺术的绝望—对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解读》[J].现代语文.2009(3).endprint

猜你喜欢

卡夫卡
夜深人静
《卡夫卡传》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在哈尔施塔特遇见葬礼(外一首)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lnfluence of drought hardening on the resistance physiology of potato seedlings under drought stress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刀尖上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