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生态批评
2017-09-20王蕾王玉文张云鹤王君毕冉
王蕾+王玉文+张云鹤+王君+毕冉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下库切作品生态观研究”(编号:JW201615407)。
摘 要: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与生态批评一样具有跨学科性、融合性。后殖民生态批评是生态批评的延伸和发展,主要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学说来解读后殖民时期的文学,是“生态”与“后殖民”话语共同作用的结果,拓展了“后殖民”时期和“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内容,为文学批评领域注入了新生力量,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域,丰富了“后殖民”和“生态批评”理论内涵。
关键词:后殖民生态批评;生态批评;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王蕾(1983-),女,辽宁省锦州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2
引言:
生态问题是现当代人类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人类从未面临如此棘手的问题,因此该问题被称为“生态危机”,这种危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生态文学以及生态学等多门学科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显学。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最终促使了人类对于当代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这些过程中,生态批评的理论得到了拓展和发展,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学者力求以不同视角表达对生态危机的实质以及缓和生态危机的认知,这必然离不开对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以及根源的反思。在这种趋势下,经过学者不断地研究和探讨,后殖民理论与生态批评理论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不断地碰撞与融合,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后殖民理论和生态批评理论關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演变,后殖民生态批评于2010年得以确立。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的构建为后殖民研究和生态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为两者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后殖民生态批评简介
格雷厄姆·哈根(Graham Huggan)和海伦·蒂芬(Helen Tiffin)合著的《后殖民生态批评》(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一书,将后殖民研究与生态批评完美结合,通过解读具体后殖民文学,运用生态批评理论,研究了种族歧视与物种的关系,剖析了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恶化的问题,再现了动物与人类的基本关系。以此为切入点,促使人类深刻思考人类中心主义的诟病,惊醒人类以物种的地位来消灭或忽视其他物种社会的狭隘思想。后殖民生态批评(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是指“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从后殖民视角出发,在后殖民文学文本中审视人类、动物以及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消解各种形式的罗各斯中心主义以及霸权行径,追求全球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1]
二、后殖民生态批评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工业时代的繁荣,在人类享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注意到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这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从大气中不断扩大的臭氧层,到近年来席卷全球各地的雾霾,再到高频率发生的地震和海啸,这些时刻警醒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处于危险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境况,不断有学者加入到生态文学书写的行列,以此来表达对人类以及生物的生存命运的担忧和关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来解读生态批评的思想精髓,将本学科的理论与生态批评相结合,擦出新的火花。
2.1萌芽阶段
后殖民生态批评经过21世纪的发展,于2010年左右正式确立,在生态文学界以及多种学科领域得到了认可,深受评论界以及学术界的好评。虽然,后殖民生态批评的理论近期才得以确立,但是其产生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50年左右,在帕布洛·奈鲁达的诗歌发展后期,人民是他歌颂的主题,他所描写的时代题材无不融入了殖民思想的政治元素。他用简洁的语言,将殖民政治的丑陋向读者展现出来,使读者认识到殖民政客们的丑陋嘴脸。马丁·卡特的诗歌《倾听大地的声音》,将关注重点集中于土地,使价值概念从生物个体转向生物物种界以及生态整体,这无不体现了阿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体现着诗人对自然的情感。对于土地资源的争夺和霸占,正是帝国殖民的政治思想,将土地的归属问题与帝国殖民目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后殖民生态批评的产生和发展。
2.2发展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后殖民理论与生态批评理论在文学界乃至各个学科中地位已经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尝试探索后殖民理论与生态批评理论相交融的可行性,这为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为罗摩占陀罗·古哈和爱德华·萨义德,古哈提倡生态批评理论应该究其根本,并将其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加以评价,赋予后殖民生态批评以时代性、历史性,将后殖民学说和生态批评学说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萨义德的观点表述为,生态批评理论应该结合帝国主义对土地掠夺的本质,帝国主义的暴力行径归根到底体现在地理暴力,这为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内容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土地成为了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的核心指向。
2.3形成阶段
步入二十一世纪初始阶段,随着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钻研,进行科学严谨地论证,使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在其构建原则、研究内容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术界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专著,其中包括格雷厄姆·哈根、海伦·蒂芬等。在国际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的领导下,顺利召开了2011年国际后殖民生态批评研究大会,这标志着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得以确立,赋予其学术研究身份,并被学术界所接受。
三、后殖民生态批评的构建体系
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源于跨学科领域的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危机以及帝国主义新殖民统治的政治因素,是为实现世界各国拥有公正的话语权、世界各国人民无论种族、性别无差别地对待提供理论基础,是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产物。后殖民生态批评以强势的态度结构各种形式的帝国主义的霸权行径,挑战西方帝国的强势话语权,批判隐藏于帝国霸权本质后的新殖民主义的丑陋嘴脸以及霸权行为给人类生态环境造成的新灾难,追求人与动物以及其他物种之前的公平正义,最终实现人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endprint
3.1解构西方霸权意识形态——“发展”
后殖民生态批评的旨归在于不遗余力地解构西方霸权衍生的新殖民主义。人类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事实,促使人类深刻反思,并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议题必然要与政治理念、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环境等多种政治方面因素相结合,只有深入剖析人类社会、经济社会与政治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生态系统,才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性的措施,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揭示西方谎言,宣扬第三世界国家环保真挚情感。
“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坚持不懈地前进方向,然而“发展”不应该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实施霸权的借口,不应该成为发达国家侵占他国土地、掠夺他国资源的谬论。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一些发达国家以“发展”为掩饰,在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肆意开采当地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非洲的自然资源经历了强盗般的掠夺的同时,由于粗狂式的开采方式,使非洲地区满目疮痍,当地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他国建立的核电站、海域的过度污染、旅游项目的开发、捕猎活动等打破了当地的物种之间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后殖民生态批评提醒人们时刻注意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新殖民主义,揭示其以“发展”为目的的新殖民霸权形式,保护濒临灭绝物种,修护断裂的生态链,重塑脆弱的生态系统。
3.2维护动物权利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中,人类为了满足于对经济的追求,到达其经济目的,不惜以各种形式压制动物,磨灭动物本身的特性。直到二十世纪,全球生态灾难频发,多种非人类物种濒临灭绝,人类才开始重审人类与非人类物种之间的关系。后殖民生态批评将殖民者眼中的低等民族与物种主义结合起来,对解构种族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殖民生态批评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根源-笛卡尔的动物机器论。笛卡尔指出,人类不能找出动物与机器在功能上的不同,因此认为动物没有理性思考能力,动物只有为人类服务的工具性。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又将人类与动物对立开来,认为动物只是被人类杀戮的对象、利用的工具以及满足人类食肉的欲望。在非洲地区,大象充当其冲,成为人类追求经济效益的工具。象牙商贸成为殖民者的获得财富的重要方式,此外,对于大象的捕杀又具有象征意义。大象身躯庞大,对大象的肆意杀戮能够激起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成功欲望,巩固了其优于其他种族、高于其他物种的殖民意识形态形式。要想真正地保护非人类物种,就需要重新建立人类与动物及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摒弃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赋予动物应有的权利,警惕以牺牲动物为代价的经济发展。
结语:
后殖民生态批评是后殖民理论和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是两者相互结合的产物。后殖民生态批评旨在以生态批评的视角来探究新殖民主义所造成现代全球范围内生态批评的恶化的内在因素,使人类正视人类、环境以及物种三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结构西方帝国主义的(新)殖民霸权意识形态,批评发达国家的霸权行径,唤起人类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关注,提倡赋予动物权利,给予其人文关怀。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的确立,对于解决当代国家间争端、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Huggan, Graham and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 Environment[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22.
[2]Buell, Lawrence.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5:7-8.
[3]Huggan, Graham and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 Environment[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135.
[4]鐘再强. 关爱生命 悲天怜人-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解读库切的生态观[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