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研究
2017-09-20祝长韵
摘 要: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英国著名当代作家约翰·福尔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范例。此书自1969年出版之时起,便引起了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本文分别从《法国中尉的女人》形式上的反传统性以及故事设定的不确定性作为切入点,对此篇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色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后现代主义;反传统性;不确定性
作者简介:祝长韵(1994.9-),女,满族,辽宁开原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2
一、作家、作品及理论简介
约翰·福尔斯作为当代作家,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创性代表人物,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1926年出生于英国,曾以教师为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正式开始他长达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在约翰·福尔斯创作的六部长篇小说中《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约翰·福尔斯于1967年开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创作,小说历时两年后出版。此部作品出版之后便备受关注,曾于1970年获得W·H史密斯文学奖,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更是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
“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文化思潮,又是一种思想方式,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1]它涵盖领域和内容广泛,以至于学者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不过即使包括伊哈布哈桑,米歇尔福柯在内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具体的派系,他们却共有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思想,并且引导了我们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潮流。“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比较复杂,一般看来主要表现为: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拆解固有结构,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强调多元化,大胆地标新立异,反权威等。”[2]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长篇小说之所以成为约翰·福尔斯最引人关注的作品,原因便是它突破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局限的创新手法和与众不同的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正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写作形式与故事设定,使之成为英国后现代小说创作的典型范例。
二、打破现实主义传统的写作形式
元小说这一术语在1970年首次出现,英国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戴维·洛奇这样定义元小说:“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3]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写作成规。现实主义作家力求还原真实,并以自然的方式展开叙述。他们只是直接陈述虚构出来的场景或人物,以及他们的情感、想法和行为,而作者本人并不介入叙述之中,不会插入自己的见解和评论。而元小说却恰恰相反,它不掩盖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事实反而向坚持读者说明所叙述故事的虚构性。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约翰·福尔斯就时不时的出场,试图强调故事的虚构性和自己现实中创作者的身份,有时他更是站在当代的角度对虚构的故事以及当时的历史和人物做出评价。如在小说第一章中当福尔斯描述完查尔斯与欧内斯蒂娜的外貌是评说道“年轻女子的衣服颜色在今天看来可能过分夸张……”[4]此处福尔斯虽未明确站出来表明自己的作者身份,却从现实中的现代人视角对欧内斯蒂娜的穿着做出评判,从而向读者明确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他也曾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毫无掩饰的暴露自己创作的虚构性,如在第十三章开头他便以第一人称直截写道“我不知道。我正在讲的故事完全是想象的。我创造的这些人物在我脑子之外从未存在过。”[5]尤其福尔斯还在行文中插入了对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过程叙述,在《法国中尉的女人》第十三章中他也曾写道“我在写作的时候,曾经想到过让他停下来喝牛奶……和萨拉再次相遇,那样可能更巧妙些”[6]这类语句使得读者认清现实与故事的差距,显示出其作品的虚构性,为读者创造了不同于传统写作形式带来的全新感受。他们不再忘记现实,不再忘我地沉浸在虚构的作品中,而是能够全面考虑到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以及非现实的故事情节,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反思与思考,从阅读中获取人生经验。
三、不确定的故事设定
“与现代主义者的实验性相关联,后现代主义者生产出了开放的、即兴的、不确定的或极端偶然的结构。”[7]在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这种不确定性在其开放式的结局和不明确的人物形象塑造两方面体现明显。
在这部作品中福尔斯共提供给读者三种结局。第一个结尾出现在第四十三和第四十四章,查尔斯没有去找莎拉,而是回到了莱姆镇履行了与未婚妻蒂娜的婚约并且生儿育女。他的婚后生活平淡乏味并不美满,萨拉也从未再出现过。在小说的第六十章第二个结局中,查尔斯最终解除婚约离开蒂娜,并找到了萨拉,见到了他们的女儿;在小说的第六十一章第三个结局出现,查尔斯经历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莎拉,但他的求婚遭到了她的拒绝,最后查尔斯离开了莎拉。[8]作者没有说明究竟哪一个才是故事真正的结尾。他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的却都合理的可能性,表明作者不能完全控制小说的走向。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自由的,而故事的结局也会因他们的意愿而改变。
我们还能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作品中发现,作者对于萨拉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福尔斯在小说对于除了萨拉之外的人物描写中常常使用全知视角来介绍人物背景,外貌,语言,动作和性格。比如第一章对查尔斯和蒂娜的外貌描写,和对他们家世的介绍。有时福尔斯也深入人物内心,将其思想和感情描绘出来,比如写欧里斯蒂娜富商小姐的心态,查尔斯爱慕萨拉又苦于萨拉败坏的名声与已有婚约的纠结,和仆人山姆怕查尔斯婚约取消影响自己与情人未来的自私等等。但是对于女主人公萨拉的描述,作者却一直采用周边环境中其他人物的视角进行描述,展现的全是他人对萨拉的看法与评价,从未触及萨拉的内心。[9]于是读者对于萨拉的印象一直是神秘的不确定的,而正事女主人公人物本身的不确切,让读者们更加好奇,也更多地思考萨拉的人物形象是否与他人的评述相符,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人物塑造的不确定性,也给了读者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萨拉就是每位读者心中所想象的样子。
四、結语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文,兼具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色。前者反映在作者所使用的文学形式。他以后现代元小说的写作形式,在向读者呈现故事的同时,也提醒他们将现实与虚构的故事分开来,从而使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能够结合他所提供的信息对虚构的情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甚至是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后者在小说多元的开放式结局与有所保留的含蓄的女主人公塑造中均有所体现。这种结局与主人公形象的不确定性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身份变得更加主动,有机会参与到故事中来,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对结局和主人公形象做出判断。《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文中主要包含的两个后现代主义特色都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使他们不只是作家个人经验与意愿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清醒独立地参与到作品中来。一方面读者们可以全面的了解和思考虚构和现实,另一方面也对结局和主人公形象的选择有了主动性,因而可以获得更全面自主的阅读体验。也正是这种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才使《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作品大受关注和欢迎,使之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2]段吉方主编(Duan, Jifang)20世纪西方文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4][5][6](英)福尔斯著;陈安全译.法国中尉的女人.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7.
[7](英)塞尔登等著;刘象愚译.当代文学理论导读-5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8]慕娅林“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结构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9]林萍“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叙事特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