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舍伍德安德森文学作品中的自我救赎

2017-09-20龙奇玉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6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安德森理想

摘 要:作为美国二十世纪初期著名的小说作家,舍伍德·安德森许多作品的写作思路都来源于生活,尤其表现出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美国中西部乡村生活的关注,在对当时社会人们生存现状进行充分展现的同时,极为关注人们心理发展情况。可以说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从心理角度对现代城市生活诸多怪诞的描写,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美国文学写作的题材。尤其是《小城畸人》的出版,更是在美国社会一时之间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成为了美国文坛的经典之作。该作品分别由二十五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共同组合而成,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变革背景下俄亥俄州地区一小镇居民在心理、思想上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同时,各个故事在保有自身情节完整性的同时,又与其他故事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性,从而在各个故事的相互影响和关联作用下,形成了一部内容完整、主题分明的作品。而人性当中的自我救赎,则成为了汇聚整部作品内容的主旨思想。本文以舍伍德·安德森代表作《小城畸人》为研究对象,就整部作品当中人物的自我救赎展开探究。希望借助以下研究和探讨,对我国文学界研究舍伍德·安德森作品内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自我救赎;梦想;理想

作者简介:龙奇玉(1974.5-),女,汉族,广西柳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3

舍伍德·安德森在《小城畸人》的扉页中写道:“母亲对周围生活的锐利观察,首先在我心中的唤起了,透视生活表层之下的渴望”这不仅是其对母亲的献词,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作家写作渴望的充分描述。这种思想在《小城畸人》当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基于安德森在本部作品当中对那些难以被人们所正视的内心世界的精彩描写,才能使得其被看做为美国优秀的心理小说家。在作家的笔下《小城畸人》被看做是关于对孤独人群故事的心理描写,各个故事的主人公在内心承受巨大压抑、孤独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生活、对生命极大的热情。研究舍伍德·安德森在《小城畸人》当中所表现的自我救赎思想,对增进读者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就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对梦想的追逐

美洲大陆自17世纪迎来第一批新移民以来,便随着新移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色彩即梦想的颜色。其中在当时社会盛行的“美国梦”就极具代表性,代表了每一名新移民的心声。“我们将建立一片新的土地,在这里每一个人将获得个人尊严和自由的不可让渡的权利,其基础是个人的勇敢、诚实的劳动和互相负责。”“美国梦”是新移民来到这片新沃土,回望过去被压迫、被束缚、被打击的经历时,对在这片新沃土上开始新生活的美好向往,伴随着美国长时期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诞生,是美国作家写作长盛不衰的核心主题。美国众多评论家将“美国梦”看作是随着人们从新英格兰到美国中西部再到南部的地理转移,随之而转变的思想主义流向,即人文主义——平等主义——上流社会观念融合下的美国男性主义,是在自由、平等梦想的动力作用下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至于发展后期成为金钱诱使下堕落的源头。“美国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变,且因人而异,每个在不同时期来到美洲大陆的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梦想,可以说当时每一部极具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当时社会人们“美国梦”的集中描述。其中,也包括《小城畸人》这一舍伍德·安德森笔下所描述的美国俄亥俄州温士堡小镇上的一批寻梦畸人,也正是对梦想的憧憬使得其之后在面对困境时,仍能够在心底梦想的召唤下实现自我救赎。

作为《小城畸人》的开篇人物,比德尔鲍姆以他无休止颤抖的怪手出名,那是一双曾经令他引以为豪的手。在年轻的时候他服务于宾夕法尼亚周圍小城的一所学校,担任教师一职。他的理想是希望借助自己的教育来引领孩子们到达梦想境地,同时无论是在讲话还是在教学中他都喜欢借助自己特殊的手来以一种爱抚的姿势表达其对孩子们的爱,并辅之以慈爱的语言来将孩子送往梦幻之地。而他要引导孩子到达的梦幻之地究竟是何种模样,舍伍德·安德森却在故事开篇当中没有提及,这是作者为我们预留的一个悬念,同时也集中表达了包括德尔鲍姆在内的小镇人们对自身虽身处小镇却神游之外的各色畸人寻梦之旅的一个集中表述。乔治的父亲汤姆·威拉德虽身处小城乡村,但一心热衷于政治,他是本地区中主要的民主党人士。他在参政的过程中幻想有一天能够进入美国国会,成为州长。但却在实际中屡屡不得志,到处碰壁。沃许·威廉在温士堡小镇上是一名普通的电报员,他曾在年轻之时对美好的婚姻有过深深的渴望。但在梦想实现的两年后,他却发现了妻子对婚姻不忠的事实。在这一打击下,沃许·威廉的梦想幻灭了,其因爱生恨一生都执著于对妻子的恨。但爱与恨本就是互为因果的,如若不是爱的透彻哪里会有这种背叛之后的切肤之恨。沃许·威廉在看似对妻子的浓浓恨意之下实际上仍是对真爱的追寻,只是这种追寻已经变为了困扰其一生的梦想。

在《小城畸人》中安德森试图通过对作品各色畸人和谐人物关系、社会关系的追寻,来表现自身在对逃离陈旧思想,追求自由感情的抗争。同时安德森借助自身敏感的透视力,通过对一个地方、一种氛围、一类人、一种梦想的描述,来彰显小镇上畸人的希望、追寻与失落。在骨感的现实面前,虽然小镇人们面临着各种阻碍,但却挡不住其对炙热梦想的追逐。正如作者舍伍德·安德森在自身事业辉煌时期,为了心中的梦想毅然决然的弃商从文一样,这份对梦想的执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所敬仰。

二、理想的幻灭

人们在对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进行评论的时候,往往离不开对其作品当中孤独灵魂的关注,那些灵魂在骨感的现实面前,虽历经挫折但心中仍怀揣梦想,也正是其对理想的不放弃成就了其孤独所在。对于《小城畸人》当中的畸人而言,温士堡小镇就像是一个灵魂的庇护所一样,承载着其孤独与梦想幻灭后的失落,给人们以灵魂上的慰藉,是小镇畸人对梦想寻而不得后的最终归宿。正如《“加入的”和“退出的”美国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温士堡小镇上的畸人就像是一个“退出”者群体一样,他们的“退出”并非是与社会现实的断割,而是一种对梦想寻而不得的无奈之举,面对理想的幻灭其更希望以一种近乎和谐的方式来与社会之间建立新的关系,从而在孤独当中固守着最初的梦想,审视社会。endprint

在舍伍德·安德森的塑造下,温士堡小城的畸人一个个都显现出了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又带有小城畸人所共有的“奇怪”,他们彼此隔绝,且又对自己感到生疏。就像是比德尔鲍姆一样,曾经令他获得飞翼之称双手,在过去是那么的使他引以为傲,但在他的教师生涯中,这双手逐渐令他感到陌生,以至于在双手的不受控制下,使他成为被人们驱逐的祸源,成为他来到温士堡小镇后不愿提及和触碰的一段悲伤的隐情:他在借助双手对孩子温暖的爱抚、引领梦幻之境的过程中,被家长误解是对孩子的无耻染指,并以此为证据遭到人们恶意的驱逐。此后迫于无奈他更名改姓,退出了原有的生活轨道,理想幻灭的同时他选择了隐居在温士堡孤独的生活。正如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学者霍尔巴赫所言的那样,生活在当时社会当中的人们,受环境影响,其从生到死都是不自由的,每一个瞬间、举止都需要受到人们的监督。而这恰恰与畸人们想要实现的“自我监督”、“自我负责”行为主体特征下的“自由”是相反的。因此在当时社会当中的那种“自由”是难以实现的,并且在物质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人与社会之间的那种和谐关系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导致小城人们社会存在感的降低,在孤独感大面积弥漫的情况下,人的正常形态逐渐消失,最终成为了畸人一般的存在。同时在小镇上还有着一群对梦想有着狂热追求的女性,她们同样是小镇当中另类的畸人,在理想幻灭的同时成为小镇孤独灵魂的所在。伊丽莎白·威拉德是乔治的母亲,她在年轻的时候一直挣扎于对心中模糊梦想的探寻,期盼通过追寻梦想而使自己死气沉沉的生活有所改变,并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在众多的旅馆住宿客人中间进行频繁的求索,这也导致了其过早地背上了不好的名声。终于在求索不成的情况下,其本着结婚会改变原有生活面貌的目的,嫁给了旅店伙计,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破烂不堪的生活。这使得其对生活的所有幻想最终破灭了。最后她不得不将自身的所有期望都转移到乔治身上,希望自己年轻时候的那种对理想生活的悸动和求索,可以在儿子年轻且激情满满的生命中得以实现。“她盼望着他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生活,成为一个精神和人格上独立的人”。幸运的是乔治最终在母亲的影响离开了小镇,即便是在母亲死后,但他是带着母亲的梦想离开的。对于伊丽莎白而言,虽然自己梦想的幻灭,将自己坠入了深深的孤独当中,但受她的影响她的儿子最终逃离了孤独的宿命。无论是伊丽莎白还是小镇当中的艾丽斯·欣德曼、路易斯·哈代等女性形象,她们都基于自身对命运的不同形式的叩击和挣扎成为了小镇上独特的畸人。她们的一生都耗费在对爱的追寻上,她们在渴望得到他人爱的同时,也渴望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他人,但由于旁人的不理解,导致她们梦想实现的道路总是充满了各种荆棘,最后在梦想幻灭的时候徒留形单影只下的暗自神伤。从伊丽莎白儿子乔治的结局来看,也正是这种对爱的无限渴望和追寻,帮助小镇畸人探寻到了对孤独宿命予以彻底摆脱的重要方式。

三、对自我救赎的求索

在《小城畸人》当中舍伍德·安德森文学作品中的自我救赎主要是在展示人们对梦想的苦苦追求、理想幻灭后的自我救赎之路。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梦想幻灭后,基于周围社会环境所迫,舍伍德·安德森为小城畸人安排的自我救赎之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爱”的名义来在孤独的困境中实现自我灵魂的解脱,另一种则是通过出走来对小镇居民宿命般的孤独予以逃离,从而结束自身成为畸人的命运。

(一)以爱之名下的灵魂救赎

舍伍德·安德森通过对伊丽莎白·威拉德和乔治·威拉德母子这一条线来展现“爱”的力量,希望以爱的名义来实现对孤独灵魂的救赎,从而为其他生活在小镇上的畸人指明逃离孤独命运的佳境。如果将乔治看做是贯穿于整部小说的主线的话,那么乔治母亲伊丽莎白的存在则是为了凸显求爱的主题。她在年轻时代就是在对爱与被爱的追寻中度过的,她曾在热恋当中将情人的情话当做是自己寻爱的真谛,在梦想幻灭后,她仍心存爱的理想,尽管这种理想极尽缥缈,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存在。在整部小说中伊丽莎白的爱最为执着与炙热,尽管她没有漂亮迷人的样貌和身材,尽管在寻爱的路途中充满坎坷,但是都不足以阻挡一颗追寻真爱炙热的心。尤其是当梦想幻灭后,受到伊丽莎白炙热灵魂的感染,里菲医生并没有因为她的过往而嫌弃她,在诊所当中与里菲医生共度的美好时光当中,他们彼此倾诉生活的坎坷,使得里菲医生深深地为她所着迷,并爱上了这个执着追爱的纯真灵魂。医生的爱对于伊丽莎白而言是同病相怜的理解,亦是心灵共鸣下的精神之爱,这种爱对于濒临在孤独与死亡中挣扎的伊丽莎白而言,无疑不是获取新生、实现畸人救赎的一条唯一的道路。尤其是处于当时“美国梦”幻灭后给美国社会给人们所带来的迷茫、绝望、黑暗、没落感时代的影响下,包括舍伍德·安德森在内的许多美国作家都将爱的追寻与丧失当做是创作的主题。在小说结尾,舍伍德·安德森更是以在母亲伊丽莎白影响下的乔治的寻爱之旅为结束,来展现人们以爱之名的自我救赎之路。

(二)出走后的新生

在对小镇畸人们追逐的各类梦想以及理想幻灭后深深的孤独感进行展示过后,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开始了他对小说人物救赎之路的探寻,以拯救希望之光濒临熄灭的每一个深陷孤独之感的灵魂。温士堡小镇对于小说中的每一个灵魂而言就像是一个避难所式的存在,它为人们基于各种原因逃离现实提供了一個躲避的港湾,为其畸人般的孤独灵魂提供了温床。在看似静谧的小镇氛围下是畸人用自己的孤独铸就的炼狱。原本他们也可以成为正常、健全的人,但逃离使他们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对生活的热情、对梦想的炙热逐渐消失殆尽,成就了其畸人之路。而当一切陈旧和过往随着时间逐渐消逝后,作为世界未来和希望所在的年轻一代,该如何选择,是继续追寻父辈的畸人之路?还是过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年轻的埃尔默·考利、赛思·理契蒙以及乔治·威拉德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即勇敢走出去,离开小镇,探寻一种自由人性下的生存之境,彰显自我,实现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王学鹏,文晓华. 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中飞翼比德尔鲍姆的“双手”[J]. 艺术研究,2014,(03):60-61.

[2]唐静静. “小镇”原型浅释——试论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小镇”文化[J]. 大众文艺,2013,(23):27-28.

[3]刘玲. 透视内心的隔膜——评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04):43-46.

[4]王星. 孤独的人 渴望被理解的心——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J]. 科技信息,2009,(28):172+174.

[5]江玉娥,林国兵. “畸人”的出路在何方?——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群像解读[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04):101-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安德森理想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定格动画的新阐释——安德森和他的《犬之岛》
“摸金”中的自我救赎
电影镜头中寂然独立的女性身影探究
韦斯·安德森与《布达佩斯大饭店》
正已烷职业中毒防控——安德森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