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与意境翻译

2017-09-20董滋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6期
关键词:阐释学接受美学红楼梦

摘 要:清代小说《红楼梦》折射了作者所属的时代特征,体现积极进步的思想倾向,同时,表露出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打破传统的革新精神。当中意境更是层出不穷,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约翰·闵福德的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 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语料,对比分析意境的处理。对于意境的翻译,译者应把握基本美学要素,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兼之以内容和形式,必要时准确运用诠释的手段才能恰到好处地传达《红楼梦》之意境。

关键词:《红楼梦》;意境;接受美学;阐释学

作者简介:董滋(1994-),女,湖南湘乡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他表示:“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如此一来,意境便是此二者之结合。接受美学观念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文学作品文本与非文学文本是相异的,即:非文学文本常用“解释性语言”。而文学文本则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来重现社会人生活的常态,突显其内心活动,此故,常用“描写性语言”。其中所含的抽象性语言,即为意境。

1、《红楼梦》意境分析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宝玉在史湘云、林黛玉之间两头受气后,参究禅理,提了数句偈语[2]: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杨译[3]:

Should you test me and I test you,

Should heart and mind be tested too,

Till there remained no more to test,

That test would be of all the best.

When nothing can be called a test,

My feet will find a place to rest.

When theres no place for feet to rest,

That is the purest state and best.

霍譯[4]:

I swear,you swear,

With heart and mind declare;

But our protest

Is no true test.

It would be best

Words unexpressed

To understand,

And on that ground

To take our stand.

But, I perpend,

To have no ground

On which to stand

Were yet more sound.

And theres an end!

杨译本保真了原作的建筑美,忠实于原文,然霍译本归化痕迹深刻,偈语之建筑美荡然无存。闻一多在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现在此诗作中,则是恪守建筑美,坚持原文与译文形式上的统一。引用王宏印先生总结的诗词翻译四不足,其一是“散”:诗词的体制不具备,就像散文,缺诗味。故而,诗体的缺失,便是对体裁的不忠。诚然,在翻译中内容和形式兼备极其不易,但正因如此,方可体现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与内涵。再如莎翁的十四行诗,万不可随意改动其格式,否则文不成文,诗不成诗。

“证”为佛教术语。佛教认为,彻底领悟了佛家的真理,就是“证”,即在内心里寻找证明。“境”即所处的地方。如:陶渊明在《饮酒》中所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末了,黛玉进行续写:懂得原本就没有什么安身立命的境地,才算是真正彻底的干净。此为禅宗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斯认为,杨译本中“noplace”更贴合原诗中的瞬间永恒的空明境界。霍译本中“anend”则仍是停留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第二境界,追寻始末有终。但试想宇宙之浩渺,万物之无穷,何时谓之终结?虽未达终极意境,但也是略高于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此故,霍译本中,黛玉之续作并未高于宝玉,只是持平状态,而未得到升华。

2、阐释学与意境

“阐释学”的基本概念是“解释的艺术”,该理论实践运用于翻译活动中,则主要实现出发语与归宿语之间,文字单元符号所不包含的文化与思维差异转化。斯坦纳认为,翻译需要经过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四个步骤,不同阶段分别产生相应意义与功用。意境翻译活动中,原文结构、思维差异、翻译策略等因素均可造成原作的内涵缺失。

3、结语

对于意境翻译,译者应致力于均衡源语言与目标语言。按照阐释学观念,将意境翻译补偿划分至三个层面,分别为语言学、文化、审美层面的翻译补偿,此三者此起彼伏,互补嵌套。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可仅考虑其一,亦可将三方融为一体,化为目标语言。意境翻译之重,在于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语言学、文化、审美三层面的转化,最终目的是给予目标语言读者以文化探索的机会,兼之以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2]《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

[4]《红楼梦》英文版-霍克斯译.endprint

猜你喜欢

阐释学接受美学红楼梦
《意象之美
——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简介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