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构建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
2017-09-20李雪静黄芳艳罗琳雪卢彩合
李雪静+黄芳艳+罗琳雪+卢彩合
[摘 要]高职助产专业的应用能力本位教学理论涉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多个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进行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助产专业人员,使其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具备所需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8-0076-03
助产士在产前、产时、产后服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安危。国际助产士联盟认为助产士是可以信赖的专业人士,其通过与孕妇建立伙伴关系,为妇女整个孕期、产期和产后提供必要的支持、护理以及咨询工作,在相关职责范围内实施助产接生工作、提供新生儿照护工作,为孕产妇提供全程连续性的服务。在我国,助产士的培养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才在高等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下带动部分高校及高职学校设立助产专业,但其课程体系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具有指导意义的统一标准体系,较为重视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获得社会经验和实践的能力。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助产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具备能胜任本职业工作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素质。因此,我们将能力本位应用到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中,希望能从根本上改善这种状态,争取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助产专业人士。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概念及发展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是指根据当前实际任务分析或社会预期,确定学习及培训内容,并力图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某些基础操作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核心思想就是把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首要资源,并对其进行课程设计,将工作岗位的各项任务单独罗列,每项任务下都列出掌握该项任务的主要能力,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为目标。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退役人员的专业训练,20世纪60年代后其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这之后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和地区,90年代才经加拿大传入中国。能力本位教育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曾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1]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自从引入我国以来,其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高职的助产专业中,我国还是沿袭了护理专业的模式,尚未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体系,也无适合助产专业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造成高职助产专业课程的职业特色不突出,实用性不强,难以实现国家对职业教育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在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高职助产专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研究了相关文献及我校8年来对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分析了高职助产专业的课程设计,探讨了如何应用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融入助产专业课程设计中,可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相关能力模块和职业扩展能力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主要课程是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及心理学教育等,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是四个主要模块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助产士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该模块中又包含了职业核心能力基础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临床课程这两个分支。职业相关能力模块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信息的查询与处理能力,旨在巩固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职业扩展能力模块则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融入社会的能力。[2]
我校的高职助产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素质拓展四个模块,总学分为130.5学分,每学分为18学时。此外,还有选修课程,学分不能低于8学分。①公共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形势与政策)、人文社科课程(如大学英语、职业与岗位认知护理课程)、信息与技术课程(如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课程),选修课包括美学导论、应用文写作、社会科学通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等。②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如人体疾病基础、医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药理学等),选修课包括医学遗傳学、护理礼仪、护理职业防护等。③专业课程即为专业核心课程,如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等;选修课包括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中医护理基本技术等;④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大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思维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选修课程包括文化科技实践、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护理研究课程等。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教学总周数为120周。在校学习时间为76周,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课程理论/实验/实训、课程成绩评价、素质拓展及毕业考试、毕业教育等;校外实习时间为44周,包括毕业实习前训练、毕业实习。在毕业实习中,主要轮转的科室有产科、妇科、小儿外科及小儿内科,其中产科的实习时间为14周。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3]
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旨在通过教学活动的安排,使学生能明确“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的护理目的,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慎独精神,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始终将病人及社区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课程中着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突破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学会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达到使患者康复的最大效益。endprint
知识目标旨在对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及其心理状态进行基本掌握,熟悉与了解基础医学、围产医学、产科护理学等课程的知识,对各种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健康评估的掌握,学习缓解和改善疾患、残障、康复与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掌握护理基础和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等。如在产科护理学课程中,其知识目标为:要求学生掌握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及胎儿、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行为反应。
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对急慢性、重症患者的护理操作技术进行掌握,掌握专科护理与监护技能,在护理程序下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且安全的整体护理,要提高为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护理能力,并且要培養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护理资源运用到护理实践过程中的技能。产科护理学课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孕妇每个阶段的基本护理理论与知识,去学习规范进行妊娠诊断、产前的检查、正常接生及产后处理的基本护理技能,对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的孕产妇做好个性化护理。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4]
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是高校助产专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技能、助产技能模块及专业相关技能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又可以按照认知程度来划分为基础性、综合性及设计性三个层次。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一方面,当下新的课程体系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其学时比例高于65%。因此,助产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要紧扣助产职业能力要求与相关标准进行组织与开展。在学科发展动态环境下,结合临床实际,对高级助产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进行精选与构建,比如在产科护理学的产褥保健课程中引入婴儿抚触等实践内容,将职业能力训练与知识学习有效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要整合各学科的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开展具有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如在高级助产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关于母婴保健、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内容,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与助产专业知识相结合,使该课程更加符合国际标准中的孕产期全程连续服务模式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5]
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灵活选取,将“教、学、做”合为一体,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用到的教学法有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单独或联合使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及其对学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角色扮演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真实的助产情境,使其尽早地进入角色,强化自身的产科护理学技能操作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应用是让学生在人体模型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此教学法可应用于阴道助产、正常分娩、骨盆测量及四步触诊等内容,既为学生营造接近临床实习的学习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对产科护理技能操作知识的迅速掌握。如今人们对母婴保健的需求不断加大,产时服务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即由原来的干预手段转变为注重母婴安全与健康的新人性化模式,使得产妇对产科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高职助产专业中,其临床实践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新时态的变化进行调整。比如,原来的集中式临床见习实践模式可以转变为工学结合临床见习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分段式见习模式,能够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有效巩固。
(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学工作的反馈。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能准确地评定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及专业素养,能综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方便教师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有利于专业的设置。[6]我校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通过建立三级(校、系、行业)监控组织,完善助产专业课程质量监控制度,对课程各个实践环节(包括实训带教、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考等)实施监管与评价,进而形成全面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构建全面、全程与全员性的助产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其中,全面是指助产专业教师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定;全程是指采取两种评价方法,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助产专业学生应有的职业能力开展连续化与全程化的科学考核,包括平时的作业、每门专业课的技能操作考核、实习前的临床见习、实习结束的综合考核及毕业考试等;全员就是各方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医院临床带教老师等,真正实现健全且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三、结语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自引入后就渐渐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在高职的助产专业中教学模式仍然遵循传统,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国卫生管理辞典》中对助产士的解释是:“受过助产专业教育,掌握正常接生、新生儿处理、难产急救和妇幼卫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从事助产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为解决教学与岗位脱节的矛盾,提高助产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本文就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高职助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
[ 参 考 文 献 ]
[1] 路红春,王惠芳,郭杨,陈君君,江一铃,刘晓蓓.基于能力本位构建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5559-5560.
[2] 高正春,何军.高职助产专业“两结合+四模块”课程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6(3):283-287.
[3] 邓翠珍,雷芬芳,吕冬,岳月娟.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8):6-7.
[4] 游坤,吕子静,黄彩红,秦媚,陈红玲,蒋冲.以助产士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产科技术课程开发研究[J].广西教育,2014(35):69-71.
[5] 林梅,张虹,赵铀,肖晓芸.高职助产专业临床课程构建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22):123-124.
[6] 朱桐梅,潘青,艾梅,马荣华,雷洁,李琦,张秋实.高职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实训项目的构建[J].护理管理杂志,2015(2):110-112.
[责任编辑:刘凤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