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谋略与养智浅析

2017-09-20邓匡林

贵州文史丛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谋略孙子兵法孙子

邓匡林

摘 要:本文从词性的角度分析了谋略与养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用和意义,并由习读《孙子兵法》产生了关于谋略与养智之感悟。

关键词: 谋略 养智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7)03-73-77

一、谋略之析

先释“谋”,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以动词究,其本义有“考虑、谋划”之性。如《说文》曰“虑难曰谋”,“心思为谋”,(《论衡·超奇》);“聚室为谋”。“(《列子·汤问》)“咨事为谋”,(《国语·鲁语》)

以名词究:其本义有“策略、计谋”之性。如“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无以小谋败大作”(《 礼记·缁衣》)。

由此,明眼人一下发现:“谋”蕴含“动”“静”之特征,符合“易”之道理。

后释“略”,亦有“动”、“名”两种词性。

从动词究,有“经略”(见《说文》),“巡视”、(天子经略土地,定城国,制诸侯)《左传·昭公七年》。 夺取、(如“以略狄土”《左传·襄公十五年》)进兵北略地,(《战国策·燕策》)省略之意。

以名词究,则有疆界之谓。如“略”、“界也”、(《小尔雅》)谋略、如“孙吴之略”(明·刘基《卖柑者言》)当然,简略、如“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刘知几《史通》)大约、大致,如“老略知书”(清·周容《芋老人传》)、“略已平矣”(《资治通鉴》)等意。这些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特质:“中庸”、“两可”“简略”。故曾仕强先生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两可”、是“差不多”、是“大致”,非常简略;而非“非此即彼”、“极端对立”,而是中庸两行,随类附形、生生不息。由此,不难察觉“谋略”两字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的内在关联。

综而论之:对“谋略”一词的“动”、“名”词性分析,已经发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透露了中国文化中简洁(将复杂的实物简单化)、辩证(执其环中,两可而又随类赋形的水无常形;其中静中蕴动,动中含静而生生不息;既可以有疆界,又可以略地,因而经略博策。这种文化的博大兼容,生生不息而又无常势常形,形成了中国文化一次次同化外来文化的坚韧厚重、精深圆融内核。

二、谋略之用

孙子名孙武、亦称孙武子(约公元前545-公元前470年),字开疆,齐国乐安(今山东省)人,春秋时将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世尊为“兵圣”,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共计6072字、字字玑珠,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是时代智慧的结晶和集大成者,贯通十三篇,是一面讲“战略”,一面讲“谋略”。

战略一词最早是用于军事方面,“战”指“战争”,“略”指“谋略”。而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和平之需要,战略一词亦更加运用到各个方面,如“文化”、“竞争”、“企业管理”及人类的一切组织活动、筹划安排诸方面。战略的时代特征更加偏向于竞争活动,而谋略则偏向于在战略上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所以说,战略是发现谋略的枢纽。仔细品味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极有意思,会发现其中孕含极多哲学及文化意味。

在我国古代,战略常又被称之为谋略,猷略,韬略,方略,兵略等。只是谋略在运用上显得更为阔泛一些。

英语中与“战略”相对应的词是stnategr,源于希腊语stnategos,原意是试“將兵术”或“将道”。这里就与《孙子兵法》有一定程度的契合,也表明了中西方在兵法研究上的差距。

在西方军事史上,大多数军事著作都研究战术内容。在公元6世纪到7世纪拜占庭帝国时代出现的《将略》一书,是在总结具体的行军作战之法。《历史》一书是在描述希腊优越的战术。《长征记》一书集中说明撤退中的指挥措施和手段。《谋略》一书也在停留在后勤、计划、围困等战术上寻求解决方案。包括韦格蒂鸟斯的《论军事》及十九世纪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1780-1831)《战争论》一书,也都停留在技术层面寻求战争解决的方案。

而孙子的兵法十三篇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研究分析了“五事”、“七技”、“九变”“行军”、“军争”、“地形”、“火攻”、“用间”技术问题外,还研究“形”、“势”、“虚实”、“谋攻”、“计”。将兵法提升到“天、地、人”的维度来全面关照,从用兵中升华出“不战”、“非攻”、“全胜”全新境界,彻底地解决了“道”、“天”、“地”、“将”、“法”五事之正道,国家、政治、社会、自然、人类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所以,《孙子兵法》将战略与谋略贯穿为一体、又精微地差别为两面。这本身就蕴含了中国文化穷精微致广大、究宇宙和人生的要义。

或许更为接近中国古文化的原滋原味。

谋略之重要性,在《孙子兵法》中体现的尤为充分。《孙子兵法》第三篇,就定名为“谋攻篇”。孙子在“谋攻篇”里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所以,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以“谋略”而胜之,体现在行动上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认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全”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全争”、“全胜”追求的是一种圆满,是充分考虑和尊重对方的一种“两全”。在中国文化的终极理解中,天与地、人和自然、自己和他人、我方与敌方,都是对立又统一、矛盾而和谐的。所以必须“两全”、应该“多赢”。这应是中国文化精深圆融的内在力量。

孙子《谋攻篇》中充分体现了几层意思。第一,取胜之道在“谋”而不在“兵”,用兵,用力必然会导致“穷兵黩武”。杀人三千、自毁八百,案例比比皆是。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最高的策略是“非攻”而用“谋取”,以非力之“谋攻”屈人屈国,故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此法既称之全争之法,也叫完胜之策。endprint

第二,谋攻何以为?操作层面如何做呢?如何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呢?首先古人认为:“谋之于阴曰神,成之于阳曰明。”(《鬼谷子·七章》)谋的特质就是阴,故谋略家又称为阴谋家,但“谋”加上“略”之后,又含有“阴”转“阳”之互动,如实现“名”、“动”之转化,谋略之举才能完成互利的圆满结果。

所以,谋略之完成操作还必须至少满足以下九个方面要素。1、曰“先”:“先”是个时间概念,意为预先、优先。在操作上要:小事预先谋,大事必先谋,工作要做提前量,事情要做预优计算和安排,则事之可为。故孙子曰:“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2、曰“密”:这是谋略“阴”的一面,即计划要高度保密。在行动之前,计谋只能处于一种阴的“潜伏”状态。如易经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之态。做到“不失言”而“阴而密之”是成功的要素。3、曰“群”:意指群策群力,强调策众人之智,团队之能,形成最好的方案、策略。所以孙武一直提倡“庙算”。4、曰“博”:意指为“博谋”,思维广博全面。要达到“名”、“动”互为,阴阳互动,辩证转化,顺势而为。运用上首先考虑“不败”。只有立于不败之地才有可胜之机,若再能博化而顺势、正反辩证谋,则可入“全胜”之境。5、曰“深”:意指深入思考,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把一个谋略吃透,博约而且深邃,凡事多看三步,预测到多种变化,方可立于不败之地。6、曰“全”:意指站在高度之上,从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纵横捭阖,全面研究。洞悉布局、开局、复局、转换之局、反败为胜之局。求全而法备,法备而势成,势成而理直正合,不战而屈人之兵。故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也是一种“全”。7、曰“时”:又称“机谋”,即顺应时代,与时俱进,顺时顺势而为,即时做出应机、应变、应急之正确决策。时机成熟,飞龙在天。8、曰“变”:充分认识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实真假,循因而变。孙子尤其强调“治兵要知九变之术”,“通九变之利”。9、曰“奇”:意指要掌握出奇制胜的要素。“兵者诡道也”,心正立,心奇胜,为用兵之道。故孙子曰“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若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懂得以奇成大,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转败为胜,实为兵法之实用圭臬。若不懂虚实互用、出奇制胜之道,不能称之为“谋略”之用。

三、养智

孙子在《兵法》第一篇“始计”中,开宗明义直言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里明确指出“道、天、地、将、法”为“五事”,后辅之以“七技”,杂之以“九变”,铺下兵法之基本格局。

在“五事”之中,“将”与人相关联,是五事之中人的因素的直接代表,离开这个代表,一切都不可能执行。因而“将”的研究也是《孙子兵法》的一个核心。孙子说:将之德有五:“智、信、仁、勇、严”,“智”放到首位。孔子也说过,“仁、义、礼、智、信”为人之五常。白圭亦说:“智、勇、仁、强”,构成商德。可见“智”在人德中的重要作用。纵观孙子十三篇,“智”字岀现了72次之多。从字形上看:“智”为“日”上之“知”,即每天都有知与识,有好的见解和看法。佛家称之为“正知正见”。《释名》曰:“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从名词的角度看,有智慧、智谋、策略、知识等义;从动词的角度看,亦有知道、认识之含义。

所以,“智”与“谋略”又相关联在一起。无“智”则不可能出“谋略”,要想有“谋略”则必须得有“智”。从这个基础上说,“智”是“谋”的基础,“谋”为“智”的体现。亦可以说,“智”“谋”互现,一体两面。

往高深处说,“智”需具有较完备的知识系统、经验系统和协调统一的情感,理智系统才能构成“智慧”之举。但从生活的明白浅显处说,只要人的悟性、情感加上体会足够,亦会有很多的明白之举。不一定需要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历史上的一些帝王将相如刘邦、项羽、朱元璋等人,严格讲都非科班及读书成体系的。所以生活中,只要“明智”、“明白”即足够。哈佛大学的管理名言说;“明白比智慧更可贵。”智者曰明,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智”必须靠“养”。孟子说:“吾养吾浩然之气。”“智”仍需修养。其第一层次先修,向外先求,在明事理、懂方法、成方圆后,进入第二层功夫向内“养”,从内在养成光明智慧。在“修养”中形成正智,然后循正智修成“明智”,构成“智谋”,最后养成“大智慧”。故孙子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第四·形篇)。正智指性情修炼,首先是指发心,要将“善念”培植到人的心性之中,一切出发点都是“善”,时时与人为善,同时了解为恶之危害,才能形成“明智”地明白做人做事之规矩。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懂得取舍、收放、进退,炼成竞争及生存之智谋,事事游刃有余,坦然面对。最后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站在更高的观点上看透天与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顺势而为,以人为本,以大爱和大善关爱世界和人生,这就是最高的智慧之境。儒家说的“三德”、“四德”,佛教中的二智至七十七智,道家说的“全德”之境都从不同的角度说到了这一点。

四、谋略与养智之感悟

习读《孙子兵法》,不期然产生了几点感悟:

《孙子兵法》是研究“非战”或“不战”为宗旨的专著。孙子从研究战争入手,发现战争“不败”为底线,进而追求“非攻”、“非战”,最后达成“不战”之境 。从“战”-“非战”-“不战”。“太极”一圈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国为家、和平圆融的中国兵法文化。孙子在其第三篇“谋攻”中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飞非久也,比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利于全,此等攻谋也。”从孙子十三篇,共计《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讲的最高宗旨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达到这种最高的境界,也必须通过“五事”、“七计”、“ 庙算”、“形”“势”、“虚实”“九变”等一系列方法来完成。endprint

在此宗旨下,“勝而后战”是其往下落实的枢纽。孙子在第四篇《军形》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古之所谓善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所以凡涉及竞争之事,只有必胜才能战,只有不败才能攻,否则宁肯不动而“藏于九地之下”,耐心固守,静待时机,不打无把握之仗。

谋攻是方法。孙子在第三篇《谋攻》中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而谋攻之法,要解决九个要点,即“先”“密”“群”“博”“深”“全”“时”“变”“奇”。而谋攻的实质也是“非攻”与“不败”的具体展现和方法运用。

攻心为上道。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全胜之道,首先在于攻心。孙子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第七·军争篇)若对内讲、则是以求得人心合合,上下一心,则其利断金,取胜之基础正道备矣;对外则以道德之师、正义之旅,行正合奇胜之道,使竞争者理屈心服,从人的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所以古人赵藩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谋略的大境界。谋略之内涵是阴阳互动,相互转换,随类赋形,含有生生不息之易理。文化、哲学、生存、战争、政治、社会、和平等等,无不尽入其中,凸现出这里含有中国文化特有之“道”。从道家角度看,“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是本体根源和运行法则。它的属性是“和”。《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谋略内核也是阴阳互动,达到“和”即是最佳状态,才有无限生命力。

谋略中的“上兵伐谋”,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是人性中最高的“善”。佛家亦以为破“无明”、行“仁慈”,修得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乃是教人克念作圣,以达和谐之境界。从心开始,破除我执,慈悲为怀,爱人如己,是达到和谐境界的窍要。解决人心的问题对解决人生的问题及对世界和平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谋略的最高境界是“全胜”。“全胜”的內核的是““大善”、大爱”与“和谐”。这是《孙子兵法》对拯救世界危机和化解冲突开出的最佳良方。道(全胜、上兵)为根本,法(技术与制度)皆为运用。“将”(人)的修养则为“两全”、“多赢”。“全胜”的的目标是使人类和谐、社会和平、百姓幸福。从这个角度上讲,研究谋略与养智就极富意义了。

The Super ficial Analyse of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Deng Kuangling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in the useful mea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words characteristics, and it produces about the thought of the strategies and intelligence from reading Sun Zi Bing Fa.

Keywords: The strategy;intelligence developmentendprint

猜你喜欢

谋略孙子兵法孙子
《孙子兵法》组歌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毛泽东在反“围剿”中的军事信息谋略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谋略运用及其启示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