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西·阿弗莱克静默的爆发

2017-09-20张雨虹环球影业提供

东方电影 2017年9期
关键词:杰西曼彻斯特卡西

文/张雨虹 图/环球影业提供

卡西·阿弗莱克静默的爆发

文/张雨虹 图/环球影业提供

《海边的曼彻斯特》诠释了人性的真实和生活的遗憾,对于卡西·阿弗莱克来说,它带给他一种前所未有的表演体验—被“哀伤之水”淹没,也让他不得不面对因为情绪消极而被迫和孩子们分离一个月的苦恼。不管怎么说,这部“丧到极致”的电影讲的就是人生,而出演其中的男主角也属于卡西·阿弗莱克经历的一段人生。有过阴郁,有过惊喜,距离凭借它再次登上事业高峰,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已过去6个月,告别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后,卡西·阿弗莱克不想再沉默,他正继续人生新的征程。

从模糊到清晰

“你得有所保留地去接受这些赞誉”,当被问及自己受到奥斯卡奖青睐时,他这么回答道。“如果你想要不受批评、谩骂和诋毁的影响,那就得在赞誉里保持清醒,想着自己没有闪光灯下那么优秀。想得奖不是我拍这电影的原因,但能得奖也是好事。”

42岁的卡西·阿弗莱克,因去年上映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收获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40多座最佳男主角大奖,走进更多中国观众的视野。他终于从沉默中爆发,不再是人们眼中的“本·阿弗莱克的弟弟”。事实上,这位演过歌手、叛徒、普通丈夫等有着敏感性格的角色的“怪叔叔”,早些年已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还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类传记电影奖。但这些奖项在哥哥的两座奥斯卡“小金人”前都有些逊色,始终保持清醒的卡西·阿弗莱克终于迎来了姗姗来迟的认可。

卡西·阿弗莱克的表演,总是在低沉的轻声细语与欲语还休的眼神中传达出耐人寻味的独特调性。在银幕上,他的形象多为不起眼的小人物,而人物性格也总是畏畏缩缩、不置一词,在向来强调人格魅力和高调气场的好莱坞,也难怪卡西·阿弗莱克成为观众记忆里那个有些“模模糊糊”的名字。

整个上世纪90年代基本不属于卡西·阿弗莱克,1995年,他第一次登上银幕,在格斯·范·桑特导演的《不惜一切》中饰演配角拉塞尔,主角是正当红的妮可·基德曼。这部银幕处女作今天看来有着幼稚的一面,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色表演。当年20岁的卡西·阿弗莱克面对表演本身的热情与好莱坞严酷事实的差距,正处于自我调整阶段,角色的迷茫与彷徨也许是他本色的心境。之后,格斯·范·桑特导演、哥哥本·阿弗莱克及好友马特·达蒙担任编剧的《心灵捕手》,令三人分别获得了事业的突飞猛进,唯独担任配角的卡西·阿弗莱克,依旧默默无闻。这段时间里的卡西·阿弗莱克,没有足够分量的作品和角色,存在感并不强。

直到2002年,他参与编剧并第一次担任主演的《杰瑞》横空出世,他终于有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表演功力。巧的是,这部电影的另两位编剧正是格斯·范·桑特与马特·达蒙。卡西·阿弗莱克与马特·达蒙在片中饰演两个都叫做杰瑞的迷途旅人,影片全程不断响起爱沙尼亚作曲家阿沃·帕特的《镜中镜》,他们就像是揽镜自照的人的两面。在这部电影里,卡西·阿弗莱克的面目依旧是模糊的,但是这一次“模糊”作为他的表演特征被人发掘,成为一种强烈的标志。“杰瑞”被塑造成带有荒诞性的角色,卡西·阿弗莱克的表演赋予了他丰满又厚重的特质,而他也奠定了卡西·阿弗莱克内敛的表演风格,沉稳的动作、欲说还休的神态和他沙哑声线中流露的温柔成为其诠释小人物的一大特点。如今,在他登上奥斯卡颁奖台后重新审视早期的电影作品,它们依旧算是一份珍贵的表演资料,证明了其演艺能量的潜在存在,也见证了卡西·阿弗莱克从模糊走向清晰的演艺之路。

水中的阿弗莱克

“我打败不了它……”,打败不了生活,打败不了命运,没有能力打败所有阻拦我拥有幸福生活的障碍。卡西·阿弗莱克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这句台词,囊括了电影的中心,为他在影片中众多没有台词辅助的肢体语言赋予了官方解释。看到哥哥遗体时不知往哪儿放的手、接到前妻电话时的彷徨与无措……卡西·阿弗莱克在片中虽然没有太多的台词或是太显著的表演,却也因此得以从更深的层面来传递出这个角色的懊悔与愤怒。他让人相信,原来眼睛真的会说话,绝望与自责、懦弱与无措,他通过饱含深意的眼神诠释出一个经过巨大创伤后无力驱除悲伤的男人,内心戏张力十足。

“很多时候我来到片场,要拍很困难的情节、很沉重的主题,我就会花大量时间让自己感到悲伤,然后再去进行拍摄”,卡西·阿弗莱克说道。融入角色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他很感激导演和现场剧组人员的耐心,能够在他情绪不到位,或是因为情绪而态度不友善之时给予理解和帮助。《海边的曼彻斯特》在某种程度上,对卡西·阿弗莱克来说是轻松的,他熟悉故事的背景地,不用特意过去体验;熟悉口音,熟悉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赖剧本,知道它在逻辑上、场景里或是角色上不存在漏洞。因此唯一需要卡西·阿弗莱克思考的就是,当他出现在片场时,如何找到正确的感觉,“如果我那天要拍的是去停尸房辨认我的哥哥,跟他道别,虽然听来简单,但我必须确保自己不是心情快乐的。你得出现在那里,做好伤心的准备,让感情可信而真实。”

卡西·阿弗莱克用水来形容这种被情绪主导的表演体验,他说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这个角色里,它就像流向海洋中的水。“有时候你完全在水下,被它淹没;有时候你只是站在那里,水溅在你的脚踝上。但做到一直都待在水下,是十分奢侈的,因为这种糟糕的情绪是在被允许的情况下表现出来。有时候,你只是有点胡思乱想或者不太舒服,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整个电影团队宽容我成了一个一个月都不理人的人。”

在导演肯尼·罗纳根找到他之前,卡西·阿弗莱克已经读过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剧本,他爱上了它。然而却有另一件事让他犹豫不决,除了演员,卡西·阿弗莱克的另一个身份让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这是一个非常难的抉择,因为你的孩子正在家中等着你带他们去游乐园玩耍,去苹果园摘苹果,度过一个欢乐的周末,但是如果我接下这部戏,就没办法做这件事了。我必须一直待在一个近乎疯狂的情绪里,最好的方法是离开我的孩子们一个月,然后思考一下人生和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看来在接演《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前,卡西·阿弗莱克已经提前步入了痛苦而又矛盾的“海水”之中。

与角色建立信任的关系

多年前,安德鲁·多米尼克找到卡西·阿弗莱克来出演一部同样阴郁的电影,《神枪手之死》的主人公是一代传奇匪盗杰西·詹姆斯,这个角色找到了当时的魅力巨星布拉德·皮特,而卡西·阿弗莱克则被认为是扮演杀死杰西·詹姆斯的罗伯特·福德的有力人选。作为杰西·詹姆斯的助手、门生与旁观者,罗伯特·福德身上自带一种谜一般的可怕的忧郁,他一方面对杰西·詹姆斯有着强烈的敬仰,一方面也隐藏着超越之心。

安德鲁·多米尼克给卡西·阿弗莱克寄了一张照片,上面是罗伯特·福德以及他的那把射杀了杰希·詹姆斯的手枪。“虽然他在照片中是以一种坚定的姿势示人,但是在他的那张脸上可以看到骄傲、恐惧、犹豫和矛盾。”之后,卡西·阿弗莱克在片中不断呈现令人惊艳的表演瞬间,面对杰西·詹姆斯越来越深的窘迫场面和穿衣照镜时的自我对视都在不断显示出角色内心的挣扎,罗伯特·福德以近乎凝固的眼神与表情将角色融入到画面整体类似油画的静像构图中。在罗伯特·福德杀死杰西·詹姆斯的那场戏中,卡西·阿弗莱克右手举枪,眼神中锋芒与怯懦并存,动作迟缓,用低垂的眼睑传达出角色内心潜藏的惊涛骇浪。

凝滞的眼神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呆滞的感觉,但在哥哥本·阿弗莱克导演的《失踪的宝贝》的最后高潮戏份中,正是这种凝滞精准还原了原作者丹尼斯·勒翰笔下主人公站在道德的十字路口的多重心理。卡西·阿弗莱克有穿透力的眼神不仅成功塑造角色,更具备了和影片本身氛围相呼应的能力。

卡西·阿弗莱克将这种带有孤独气息的角色塑造过程形容成是一段和角色建立信任关系的旅途,“就像我出演《海边的曼彻斯特》时那样,你必须得走进角色,也得让角色走进你,你要让这两者以某种方式在自己身上融合,去开始表现得像这个角色,因为他并不完全是你。剧本上的角色在有些情境下说的话和做的事是我并不会有的,但你得让自己去说去做,用真实情感去回应,好给角色百分百的可信度。这就是其中的秘诀。”卡西·阿弗莱克,起码在一种静默的爆发里,于一条相对孤独的角色塑造路径上,获得了阶段性胜利。

“我最初想做的事,其实是当导演”,在卡西·阿弗莱克的回忆中,年轻时的他不过是把演戏作为挣钱的路子之一,他会念上一个学期,然后接一部戏,再念一个学期,再接一部戏。真正爱上表演,第一个契机是在他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演了肯尼·罗纳根的舞台剧《这是我们的青春》,结束后他心想“我明天就要再演一部”。另一个契机则是《神枪手之死》,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让他见识到了一名好导演如何让演员演得更出色,而他自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理由,不难看出,卡西·阿弗莱克纵然爱上了表演,却依然对如何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导演念念不忘。如今,和肯尼·罗纳根的再次相遇,在让卡西·阿弗莱克感到充实而又满足的同时,唤起了他对于回归导演的欲望,而他也正是这么做的,一部自导自演的新作已经揭开序幕。在拿下奥斯卡小金人之后,摆在这位曾被铅华掩盖光芒的男人面前的,是正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无边海洋,等待他的将是属于他的“大航海时代”。

猜你喜欢

杰西曼彻斯特卡西
陶土瓶与花
观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一条被熊贿赂的狗
会交朋友的杰西
斗牛士之死
斗牛士之死
巴黎再续前缘
希腊情浓时
不好意思的卡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