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的国家档案
2017-09-19乐晓峰
乐晓峰
以白居易一贯秉持“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恨歌》就是文学化了的“国家档案”,他当然可以“以手为口”以史明志,讽喻政治。白居易想通过《长恨歌》表达什么呢?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首先花了大量笔墨来描写杨贵妃的一生。这是一个天生丽质、能歌善舞的姑娘。诗中写到音乐,更是在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因为他们都懂音乐、爱音乐。《霓裳羽衣曲》本来是节度使进贡的婆罗门曲,唐明皇用传统的清商音律对其进行改编,再加上杨贵妃搭配和律的舞蹈动作,就成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它不仅代表了唐明皇的最高音乐成就,也成了唐乐的代表作品和保留曲目。
杨贵妃既然天生丽质又多才多艺,但我们还是不太明白白居易究竟是要赞颂她的美貌,还是要讽刺她是红颜祸水?这是许多读《长恨歌》的人的共同疑惑。
有人会说这“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不是在讽刺吗?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这矛头是直指唐明皇怠政误国的,并不是对杨贵妃的直接贬抑。事实上,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白居易不僅没有直接贬抑杨贵妃,而且还在很多地方故意掩饰甚至刻意曲解这段历史!
在这部国家档案中,明显有几处令人疑窦丛生的隐秘。
第一处,“一朝选在君王侧”。
初看这句,我们会感慨杨贵妃的幸运。这句话也确有史证:杨贵妃天生美貌,但出身寒微,可她最终幸运地成为了贵妃。可她是被高力士层层选拔出来的吗?《明皇杂录》载,杨玉环本是唐明皇之子寿王的王妃,五年后被唐明皇看中,先度为道姑,然后才选人宫中封为贵妃。这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父纳子妻的人伦丑剧。可是白居易却故意掩去这段历史,渲染杨贵妃“因天生丽质”而“一朝遴选”,这是为什么?
第二处,“可怜光彩生门户”。
这句话是唐明皇对杨贵妃“专宠”的有力证明。《资治通鉴》上关于她的兄弟姐妹的记载很多,个个胡作非为、飞扬跋扈,可是作者却为伺对这些历史污点只字不提?
第三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里讲的是马嵬兵变。导致兵变的原因,历史早有记载,《资治通鉴》清晰地指出,这次的兵变从本意上讲,并不是要杀杨贵妃,而是要杀奸相杨国忠。安史之乱、潼关失守、玄宗出逃,他都难逃干系。此时的杨国忠是天怒人怨,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陈玄礼发动这场禁军造反就是要杀他,可为什么白居易却只写“峨眉马前死”的悲惨结局呢?
这三处诗句让我们不得不相信:白居易是在刻意打造一个完美的杨贵妃,这个文学形象天生丽质、多才多艺、幸运单纯、无上尊贵、柔弱无辜、红颜薄命,如果我们再去读读后面杨贵妃死后在仙山上的形象,那更加是情比金坚、至情至性、超凡脱俗的女神形象。这样的一个绝代佳人,怎教人不生怜惜?
如果仅从历史的角度来佐证一部文学作品,这样结论未免武断,我们也许还可以找到其他佐证。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喜欢写景抒情,而景物则能更加委曲地表达内心隐秘的情感。而以景逆志本也是深度解读诗歌的最佳途径。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已经把剑阁的险峻难行描摹得淋漓尽致。不过据历史记载,玄宗幸蜀并不经过剑门关。另外,入蜀之时在六月,七月即达成都,一路上的真实景况也不该是“黄埃散漫风萧索”。为什么白居易要虚构?
目的很明显,白居易虚构路途的险峻、时景的萧瑟,无非就是为了衬托唐明皇的萧瑟心境,渲染君臣行进时的艰辛。此时唐明皇已经失权失势,对自己怠政、杀子、误国应该产生万般的悔恨,但是白居易反而一再去写景,这个中的隐秘当然是为了抒发强烈的悲慨之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上句写连绵不断的碧水青山,下旬写李隆基的内心世界。写美丽的自然景色,无非也是为了反衬回肠荡气的相思之情。“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诗人以时光和景物来大力烘托主人公的情绪感觉,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地观照,使人联想到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自然给予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凄凉的气氛描摹出李隆基居处的荒凉冷落,更暗示了被隔离的悲凉处境。
除了这般时时处处的自然景象的渲染,还有更多人文景象的描摹,恐怕能更直接帮助我们探寻诗情隐秘。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据史记载,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756)六月离长安奔蜀,次年十二月回长安,仅仅历经一年半。这里却说“梨园弟子”“椒房阿监”都老了!这分明是夸大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的一种穿越!如此强烈的今昔对比无非是为了表达抒情主人公的痛苦思念到了无以复加、难以忍受的地步。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早一晚,分明表达玄宗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杨妃。“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这更是形容玄宗失去贵妃后的孤独、凄楚与悲伤。白居易在作品后半部分往往明里暗里把李、杨境遇前后进行对比。李、杨相亲相爱之时,“芙蓉帐暖度春宵”;爱情失落之后,“翡翠衾寒谁与共”。一“暖”一“寒”,是自然界变迁所致,更是人事变迁的无奈结局。
这些浓重的借景抒情的诗句,无疑都是为了烘托唐明皇对已逝美人的强烈思念和不舍。这样“以景逆志”,似乎同样佐证了诗歌主题不是讽喻政治,而是感怀伤情。
如果说《长恨歌》的前半部分白居易是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曲意淡化历史而刻意美化人物,渲染情感的话,那么最后一节诗歌他干脆用想象来虚构唐明皇和杨贵妃“天上人间刽相见”的场景了。白居易使用这种避实就虚的浪漫主义技法的意图就更加明显了。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这样写当然是为了深化已经昭示的情感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打破了自己写讽喻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整个叙事过程当中,为情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