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压水勘探孔管涌原位引流技术

2017-09-19韦百知杨旭邱承双黄研王迪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27期
关键词:深基坑

韦百知+杨旭++邱承双++黄研++王迪

摘 要:近年来随着地下空间开发的飞速发展,在上海等富水的软土地区,基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随着开挖深度越来越深,所遇问题越来越复杂。如何应对这些事故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在前期勘探孔封堵不严密而引起的突涌已在多个工程出现,我们在类似的工程实践中总结了一种原位引流工艺,简单而又可靠。

关键词:深基坑;勘探孔;管涌;原位引流

中图分类号:TV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27-0032-02

1 工程概况

上海XX项目,工程占地面积约3.7万m2,总建筑面积24万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12.7万m2,地下室建筑面积11.3万m2。本工程地下室整体三层(局部夹层),上部共分5栋八层单体和一栋三层裙房,最大结构高度约42m。建筑功能地上部分为办公楼商业裙房及商业街,地下部分为地下车库、下沉式广场、地下商业。

2 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场地工程地质

③1 灰色粘质粉土与淤泥质,③3 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④ 灰色淤泥质粘土,⑤1-1 灰色粘土,⑤1-2 灰色粉质粘土,⑥ 暗绿色粉质粘土,⑦1 草黄色粘质粉土与粉质,⑦1 夹 草黄色粉质粘土,⑦2-1 草黄~灰黄色粉细砂,⑦2-2 灰黄~灰色粉细砂,⑦2 夹 灰色粉质粘土。

2.2 场地水文地质

(1)潜水:拟建场地水位呈季节性波动,实测取土孔内的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在0.2~1.2m之间。

(2)承压水:拟建场地⑦层为上海地区第一承压含水层,主要受垂直向越流补给。根据上海地区区域资料,承压水水头一般为地面下3~11m。本场地内⑦层第一承压含水层相对隔水层为⑤1-1、⑤1-2、⑥层、⑦层层顶起伏较大,埋深为27.6~31.3m,勘察期间测得该层水位埋深在7.23~7.32m之间。第二承压含水层⑨层土性为粉细砂、中粗砂。

3 基坑突涌情况

XX年XX月XX日,工程开挖到第四层土方[注:共五层土方]时,基坑-14.2标高处坑底土体出现漏水现象,随即采用双液注浆方式进行堵漏,没有成功。

4 基坑突涌原因分析

在漏水部位往下深挖土体0.5米左右发现有一根PVC管,随后在漏水位置PVC管套接一根PVC管,长度为承压水位静止水位以上1m。启动承压降水井,观测水位变化情况。若水位随着承压降水井变化,说明此漏水点为第1承压水层所引起的;若水位不随着承压降水井的降水而变化,说明此漏水点为非第1承压水层所引起的。在启动承压降水井后,经观测水位无变化,此漏水点为非第1承压水层所引起的,经过走访咨询勘察分析,判定此漏水点为前期勘探孔中的PVC管封堵不密实而导致突涌。

5 承压水突涌处理措施

在初步判定此漏水点为前期勘探孔中的PVC管封堵不密实而导致突涌情况后,采取如下的抢险措施。

5.1 施工流程

勘探孔突涌原位引流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挖除扰动土,确定突涌点位置及套管直径→套接降水井管→转接坑回填砂石→井管下水泵→管井封堵→管井封堵

5.2 施工工艺

5.2.1 挖除扰动土

在勘探孔渗漏水孔周围人工逐层挖除扰动土,每层挖除面积逐步缩小,形成一个梯形圆台形状的转接坑;其梯形圆台转接坑尺寸大小为上底面直径2~3米,下底面直径0.6米,深度以确定突涌点位置为准,且超过基坑底0.6~1.0m。再根据每层开挖时的突涌点位置及范围,确定使用套管直径(如渗漏通道清晰可见,采用Φ273套管;否则采用Φ400或Φ609套管)。

5.2.2 套接降水井管

采用直徑(以Φ400为例)薄壁钢管套接漏水的勘探孔井管。先把Φ400薄壁钢管一端沿20°~30°切开;然后将Φ400薄壁钢管插入漏水点勘探孔位置,插入深度约为0.6~1.2m,确保可将漏水点的水转移至薄壁钢管中。套接所用的薄壁钢管长度为4m。

5.2.3 转接坑回填砂石

采用天然级配砂石或人工级配砂石分层回填,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碎石;粒径2~7mm。铺筑砂石的每层厚度,一般为15cm~20cm,不宜超过30cm。选用压实的方法。

5.2.4 井管下水泵

安装深井水泵。安装前,检查电机和泵体,确保完好无误后方可安装。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各连接部位密封可靠不漏气。安装完毕后,检查无误后,调试,有不正常现象必须及时排除。

5.2.5 抽水泄压

经常观测水位,确保将漏出的水抽出,其控制压力水头在基坑开挖面以下500mm,确保基坑开挖、基础施工安全。

5.2.6 管井封堵

原位引流管的封堵步骤如下:①底板混凝土浇筑前在引水管井的外侧(底板的中部位置)电焊一道环形止水片→②浇筑底板(在套接井管周边留设800×800×300mm凹坑)→③底板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用降水井管接高,使其井管内承压水上升至静止水位,如图1井管封堵示意图1→④待井管内承压水水位无变化,用混凝土进行封堵→⑤封堵后观察井内水位有无变化,检验是否有效封堵→⑥混凝土封堵完成后,割除底板以上井管→⑦电焊井管封口铁板→⑧凹坑内用混凝土浇平,封井结束,如图2井管封堵示意图2。

6 效果及经验

6.1 施工效果

因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在前期勘察孔内出现渗漏水或管涌、突涌情况,若按常规处理方法,如:采用注浆封底方法、高压旋喷注浆、新增钻孔减压等,务必要停工,待处理完毕不渗漏水后才可继续施工下道工序。通过原位引流施工方法,处理方便简单快捷,无需待漏水处理完,基坑可持续施工,不影响现场施工。

6.2 施工经验

随着基坑开越来越深,承压水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本文主要针对前期勘探孔由于封堵不密实而造成的突涌事故的处理,采用原位套管引流施工工艺,处理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操作简单,见效快,后遗症较少,可以为类似基坑抢险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黎明中,许孝祖.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超深基坑承压水的治理[J].建筑技术,2010,41(3):201-203.

[2]李晴阳,等.上海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承压水风险及其控制[J].建筑施工,2008,30(6):445-448

[3]戴斌,王卫东.受承压水影响深基坑工程的若干技术措施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6,28(s1):1659-1663.

[4]凌杰.土建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运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0):216.endprint

猜你喜欢

深基坑
广州某地铁深基坑降水设计分析
地铁深基坑承压水控制研究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探讨
建筑深基坑工程的施工监理控制研究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及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基于地铁深基坑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探究
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地下结构施工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