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官员的离任

2017-09-19潘有刚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立碑清官海瑞

潘有刚

古代官员离任时,什么趣事都有。

唐朝大历年间,有一县太爷离任,当地绅民送匾一块,上书“天高三尺”。县官不解其意,还以为是乡绅对自己的颂扬,便满心欢喜地接受下来。后来,还是比他有文化的老爹悟出其意:匾文乃诅咒之语,“天高三尺”者,并非“天高”,而是“地低”之故也──地皮被那贪官刮去了“三尺”,岂不等于“天”高了“三尺”?此等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更为有趣的,当属“贪官遗臭碑”。碑主许良安虽不是古人,但他填补了我国古代贪官离任被立碑的空白。1943年3月,国民党军统特务许良安被任命为云南省路南县县长。一上任,许良安便鲸吞抗战田赋,巧立名目征收酒税、巡查费,短短几个月里就搜刮民财数百万元之多,从而激起民愤。在民众的情绪和舆论的压力下,云南省政府撤销了许良安的县长职务。贪官离任,民众并不止恨,纷纷要求为他立碑。此碑定名为“路南县贪官许良安遗臭碑”,碑文写道:“路南县长许良安者,实我邑空前绝后之贪官。去不有迹,何以惩前,臭既永遗,允堪毖后……然其在县一切卑污阴险劣迹,实有足以遗臭万年者,若不为之刊碑勒石使垂永久,何以抒众愤而戒后人也。爰为之记。”

当然,老百姓对清官离任,又是另一个态度。

秦汉时期,清官离任时,乡绅们就向草民摊派若干的钱粮,请人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字,刻在石头上,立在显要的地方,时间一长就变成了一种仪式,老百姓没想到,自己的发明创造却遇到了新问题——到后来即使是贪官,要走时也要看到德政碑立起来,不然就赖着不走,无法交接,后任就无法上班,影响官场运行。于是到唐朝,政府下令不许立德政碑,否则立的碑不仅要拆毁,责任人还要挨一百板子。如果实在爱民如子,老百姓哭天喊地要立,那么还有一个救济措施,地方可逐级上报给礼部,礼部批准后方才立碑。

后来,百姓觉得申请立碑程序复杂,于是发明了“万民伞”。“万民伞”比喻离任官员平时就像把巨伞一样佑护着老百姓,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老百姓送的伞越多,越能表达对清官的敬意,又无需繁琐的审批手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米芾曾主政于涟水(今属江苏涟水縣),临行时,特将笔端残墨置于池水洗尽,以示“来清去白”。他离任时,不仅百姓送的“万民伞”就有上千把,而且后人还将他洗笔墨的水池整修一新,命名为“廉池”。

“遗爱靴”的故事更是惹人发笑。唐代崔戎任华州刺史时,做了许多好事,在他离任时候,老百姓舍不得让他走,拦在路上,没想到可能用力过猛,竟拉脱掉了他的官靴,老百姓如获至宝,称此靴为“遗爱靴”。于是,“脱官靴”成为官员离任时的一种仪式,官员离任临走时,如绅民拦路,官员就伸出臭脚丫子,主动让绅民脱掉官靴。得到靴子的地方绅民再弄一个“靴匣”装起来,油漆好后钉在城门上供着,让后人瞻仰。

明代清官海瑞,除私戒贪,刚正不阿,被百姓誉为“海青天”。海瑞离任淳安县县令时,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的供桌上摆放一碗碗清水和一面面明镜,比喻这位清官“清如水,明如镜”的官德。退休后的海瑞也没把自己当外人,每天还外出视察民情,主动监督当地官员工作,十六年如一日,还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对这个只认死理的人,地方官当然不会理他,但也不敢得罪他。

离任犹如一面镜。一个为官者的政绩如何、名声好坏,老百姓看得最清。endprint

猜你喜欢

立碑清官海瑞
为山水立碑
赞清官郑板桥
无名烈士墓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
天下钱粮减三分
清官情结
清官海瑞妻妾成群
本 期 导 读
清官之恶
“清官思想”与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