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山之巅(外一篇)

2017-09-19祁玉江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东征毛泽东

祁玉江

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难免会产生厌倦和迷茫,怎么也抵挡不住外部世界的诱惑,总觉得外面一切都好。可是,等我们真正在外面闯荡了一番世事并如愿以偿之后,反倒觉得本乡天地最好,怎么也舍不得离去。

如今,耳顺之年的我一切变得平淡、自然,这,正如哥伦比亚作家大师马尔克斯所说的:“在生命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是需要我们用寂静来偿还的。”

是的,我爱独处,尤其喜欢山。这种心境,这种嗜好,过去我是不曾有过的。近些年来,随着渐入老境,体质每况愈下,这才变成了这个样子。在我看来,山是雄厚、豁达、朴实、率真和不朽的,一旦投入到它的怀抱,就会给人一种温馨、释然、洞悉、坦荡和欢愉之感!

我敢说我是一个苦行者,更是一个虔诚徒,凡事都爱探个究竟。在登山的路上,尽是树木荆棘、奇花异草,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鸟雀、蝶蛾,啾啾唧唧、缠缠绵绵,徘徊在林草间,飞舞在花丛中,好像在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知道,林木花草是鸟雀和蝶蛾最美丽的家园,离开了这个家园,它们将无法栖身,更难以生存繁衍。我驻足观察,它们一个个漂亮的身段,华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嘴头和腿爪,长长的尾巴,清澈明亮的眼睛,飞翔跳跃的舞姿,清脆嘹亮的歌声,如同精灵一般。猛一看都大同小异,没有多少区别;可细细观察,却差异很大。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红有黄,有白有黑;有长尾巴的,也有短尾巴的;有长嘴头的,也有短嘴头的……再观察山道两旁的树木花草,其大小高低、叶片花朵如鸟雀、蝶蛾们一样,也各具特色,不尽相同。甚至一棵树,一丛灌木上的枝条所生长的叶片、花朵都大不一样。啊,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这热闹非凡的大千世界,竟然是如此的奇妙和不可思议!由此我想起了“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句话,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脚下的路在延伸,身上的汗水在流淌。这与我当年在乡下生活时多么惊人地相似。不过,那时攀山为的是劳作,为的是生计,为的是学问。而今,攀山为的是什么?

走着走着,路旁突然出现一座坟茔。我害怕坟墓,至小就是这样。一旦碰到坟茔,总有一种阴森恐怖之感。可“怕处有鬼”,害怕遇到却常常碰到,今天不是又偏偏碰到了吗?我知道,这坟墓里一定会葬着死人。可这死者姓甚名谁?后人现在哪里?我不知道!从荡平的坟丘、饭桌前无祭奠的痕迹来看,可以断定早已被后人遗忘了,不久的将来,不,现在就很可能成为无主坟——人们可能不知道眼前还有这座坟,更不会知道坟里的主人曾经在这大千世界上来过一遭!我忽然又想起了《红楼梦》中《好了歌》中的一句话,“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同时还想起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清代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收到家人因打墙与邻居争抢地盘一事,请张英出面干涉。没想到张英给家人回信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封信使家人茅塞顿开,便主动向后退了三尺地盘,结果邻居看到张家的这一义举,便也向后退了三尺墙。从此留下“六尺巷”这一佳话,教育和啟迪了多少后人。是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只不过如同过眼烟云,何必斤斤计较呢?何况这个大千世界,每日每时,有多少种生物在灭绝,又有多少种新的生命在诞生呢?

就这样边走边想,很快便攀上了山巅。我矗立在高高的山巅,顿时神清气爽,心明眼亮。我想站就站,想坐就坐,想走就走,想躺就躺,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喊就喊,想叫就叫,想看就看,想思就思……想待多久,就待多久。这是我的世界,我的乐园,一切皆从自然,随心所欲!

我痴痴地立在山巅上,自感特别高大,特别威武。“山高我为峰。”“一览众山小。”那山那水,那涧那壑,那村那人,那城那楼,一切都在我的脚下。

我仰首望天,天空是那么辽阔高远,像一泓偌大无比的湖水,湛蓝、潋滟而宁静。一朵朵、一丝丝白云,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从这湛蓝静谧的天空中飘来荡去,显出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映衬的天空更加深邃奇妙;灿烂的太阳,光芒四射,由东向西缓缓地移动着,将万丈光芒、万道金光倾洒大地,映得满地通红。我俯首观地,稀稀落落的村庄竟湮没在大山的皱褶里,仿佛将要被大山所吞噬;城镇呢?那么不规则地吊在沟谷间,座座楼房既像“火柴盒”,又像“鸟笼”,横七竖八、东倒西歪地立在半沟中;满城的汽车犹如小甲虫,拥拥挤挤、来来回回地蠕动着;不息的人流好似蚁群,密密麻麻,穿梭往来,不知尽忙些什么。放眼远眺,连绵起伏、高低不平、像馒头似的山峦,信手可抓,又似万顷波涛,涌涌不退;那茫茫苍苍、雄宏壮阔的胸襟,摄人魂魄,扣人心弦,似有海纳百川之感。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眼下,正印了雨果的话,我的胸襟坦荡无垠,竟然无一点儿杂念。

我甩着臂膊,迈开大步,索性在山巅来回踱步。我心无旁骛地信步向前走着,影子却不离不弃,令我怎么也驱赶不走。

不想走了,也走累了,就随地落座。这下,我的视线转到了近处。面前蚊蝇飞舞,地上虫蚁忙碌,山畔树枝摇曳,耳旁微风呼呼……啊,再也不受雾霾的困扰,不受人声嘈杂、车辆轰鸣的烦恼,不受劳心伤神之苦了,一切顺其自然!此时此刻,我蓦然又想起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想起了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诗作;更想起了“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大”这句警世名言。不知不觉便进入了梦乡。

冥冥中,我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赤着脚,光着背,在满山二洼里疯跑,像鸟儿一样长了翅膀,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一切都是那么任性,那么自在,那么欢愉!

在《沁园春·雪》的诞生地

终于来到了久已向往的陕北清涧县高杰村镇高家洼村。

2017年1月15日下午3时,当我兴致勃勃登上这座位于黄河西岸的山原,极目远眺时,蓦然被眼前气势恢宏的壮观景象所震撼:茫茫苍苍的晋西高原与秦东高原,层峦叠嶂,相互簇拥,似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叱咤风云。天际辽阔,却压得很低,分明与山顶亲吻在一起;皑皑白雪覆盖着原野,在残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滔滔黄河,像被驯服了的一条巨蟒,自北向南,蜿蜒温顺地从秦晋大峡谷间匍匐而过;一院一院错落有致的石窑洞组成的高家洼村,吊挂在脚下的半山坡上,显得幽雅而静谧。endprint

陪同我的袁家沟村74岁的老支书白炳池说,当年毛泽东就站在这里,登高远望,触景生情,孕育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我的脑海里蓦地涌现出了那些精美的词句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气势磅礴、激情飞扬的词句,只有文韬武略的毛泽东才能够写出来。是啊,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造诣很深的一代诗人。毛泽东一生,除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外,还创作了132首诗词。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他所创作的这些诗词,首首皆优,篇篇精彩,是中华诗词中的艺术奇葩。其中《沁园春·雪》可谓是优中之优的伟大诗篇。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同国民党、蒋介石谈判期间,将这首词首次公开发表后,一下子震惊了国民党朝野上下。蒋介石责令陈布雷等御用文人,同样作一首经典诗词来反击毛泽东。然而这些文人们,绞尽脑汁,终未成篇。蒋介石只好扼腕叹息,甘拜下风。是的,这首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句句挥洒自如,霸气十足,给人以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

毛泽东的这首词,之所以无与伦比,除了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外,更重要的是突显了他决心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拯救中华民族,建立新中国的远大政治抱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雄才伟略的浪漫主义情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以天下为己任、敢于超越先贤、雄霸中华的豪言壮语,不正是他思想情怀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吗?试问,除了毛泽东,还有谁敢吟唱?

穿越历史时空,一下子将我的思索拉回到8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出发,于1935年12月17日在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做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遂率领和指挥红一方面军和刚刚整编的红十五军团,毅然东渡黄河,北上抗日。1936年2月5日,毛泽东辗转从清涧县双庙河出发,带领总部机关300多名将士,徒步70余华里,于当晚来到清涧县高杰村镇东北的一个十分隐蔽的小山沟里——袁家沟村,住进了白治民家的窑洞里。在这里,毛泽东一住就是16天。毛泽东到达后的第二天,即2月6日,不作美的天公竟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一连下了3天。雪一停,万分焦急的毛泽东,在向导的引领下,带着随从,拄着木棍,踏着厚厚的积雪,徒步20华里,攀上了黄河西岸的高家洼原,勘察黄河渡口。望着眼前白雪皑皑、茫茫苍苍的北国风光和穿境而过的冰冻黄河,毛泽东情不自禁,诗兴大发,于当晚回到袁家沟村,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借着如豆的油灯,饱蘸笔墨,一气呵成了《沁園春·雪》这首不朽词作。

接下来的几天里,毛泽东运筹帷幄,制定了东征作战计划,召开了最高军事会议,进一步商讨东征方案。同时,毛泽东还亲自主持召开了造船动员会,具体部署了造船任务,指定当地大有坪村老农白杨宽担任造船队长,要求10日内造船21支,保证东征红军将士渡河需要。白杨宽他们没有辜负毛泽东的厚望,冒着严寒,日夜奋战,按时完成了造船任务,为红军渡河、东征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年2月17日,毛泽东毅然签发了《东征宣言》。2月20日正式下达了渡河命令。当晚8时,我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部分指战员,按照事先选定的三个渡口,实施偷渡、强渡。盘踞在山西的阎锡山部闻讯后,立即调集重兵,层层设防阻击。但是,我英勇的先头突击队,不畏强敌,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反击,实施强攻,很快在预定的渡河地段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并积极拓展渡河场面,掩护主力部队迅速渡河。不久便形成了纵深35公里、横宽50公里的作战面,为东征将士站稳脚跟赢得了主动。之后,经过75天的连续战斗,至5月2日,红军胜利完成了东征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迅速西渡黄河,回撤陕北,宣告东征结束。最终,歼敌7个团、俘敌4000余人、扩红8000多人、筹款30余万元的辉煌战果,进一步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前奏。

今天,当我来到当年毛主席居住和矗立的地方,眼前似乎出现了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身影,耳畔仿佛响起了红军战士乘风破浪、倾泻弹炮、英勇杀敌、震撼山岳的巨大怒吼声……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征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红军东征与西征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论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杜文秀起义扩张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浅析亚历山大东征成功的原因
“东征”与实现民族统一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