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河三角州盐碱地土壤改良对策
2017-09-18王文娥
王文娥
【摘要】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第二大河口三角洲,是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滨州市下因冲积作用而形成的冲积扇形三角洲。该地域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土地资源面积不断逐年扩大,因此改善当地盐碱地资源,进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对于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盐碱地 土壤改良 对策
黄河三角洲由黄河很久之前决口并携带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冲积形成的平原,坐落于我国山东省东北方向,自滨州为顶点,北至套尔河口,南达小清河口,整体就像一把扇子,呈三角形状突出于莱州湾与渤海湾之间。该地区海拔位置较低,地下水水位高并且矿物质含量高,自然蒸发作用强,就使得地下盐分极易上升到地表,进而形成盐碱地。根据研究数据显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全部土地资源的50%以上,而其中盐碱光板地和重度盐碱地土地面积有23.63万hm2,大约占到全区总面积的30%。随着黄河每年的淤积造陆,每年会有约2000公顷的新生陆地形成,尽管造陆趋势已有所放缓,但土地仍然盐碱化严重,极大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GIS建立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分区模型,将土地资源根据盐碱化成都分成四个等级,即容易改良区、较难改良区、改良困难区和短期内不易改良区,下文将针对不同区域以及适宜的不同改良方法进行分别阐述。
一、容易改良区
主要分布于黄河三角洲西部扇顶黄泛平原、南部倾斜平原以及黄河河滩地,该地区形成历史较早,远离大海,自然条件优越,基本不再受盐碱化威胁,已被农民进行长时间耕作,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对这一地区的整治治理措施主要为农业生产过程中注意对地势较低,地表水位高的地区,如南部山前平原井灌区,节水灌溉,合理耕种以及注意施肥,有效减少地面蒸发以及表土返盐返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二、较难改良区
黄河三角洲的较难改良区仍可细分为两个部分,主体部位位于容易改良区域外侧,面积为250256hm2,约占总面积的30%以上,另外一小块位于区域西方,面积为14420hm2,约占总面积的2%。较难改良区的土壤是需要改良的主要所在,土壤集合旱,涝。盐碱危害并存,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应主要采取水利先导的措施,即建立明沟、暗渠、竖井相结合的排水灌溉体系,地表水,地下水联用,排水灌溉降低地下水位高度;采用强力冲洗灌溉,冲淋土壤盐分,最终经排水系统排出耕种区,防止土壤中存水过多;开闸放洪,将含有大量淤积泥沙的河水引入,进行沉淀并排水,带走原土壤中的盐分以及其他生物,工程,化學、科学耕种等措施并举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治理。
三、改良困难区
这一地区也位于较难改良区外侧,面积185911hm2,约占总面积的24%,分布土壤主要以盐土为主,该地区应以退耕还林,还草,加大绿色覆盖面积,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可以实行先灌木,后乔木,林草种植相结合的方式,二者良性生长,互相促进。对于沿海滩涂地区更应该实行封滩育林,建立沿海植被和防护林,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对于黄河三角洲草场,近年来一直由于过度使用导致草场退化严重,对此需要加强人工保护和改良,建立科学合理的草场管理使用制度,提高牧草的质量和产量。
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每年的光照资源极为充足,适宜种植多种耐盐抗碱植物对土壤进行改良,常用的有紫花苜蓿,白花草木樨,田菁,甜高粱,菊苣,耐盐牧草等,虽然不同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有所不同,主要与植物根系分布,根系分泌物与穿插活动等因素有关,但根据过去研究显示,都能对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入渗率、土壤脱盐率、土壤PH值等不同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指标产生明显影响,进而对当地土壤进行改良,使得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增高,提高了土壤保肥蓄水能力。据张永宏在宁夏银北盐碱地对土壤改良使用的植物耐盐牧草显示,盐碱地区种植耐盐牧草能够带走土壤表面大量盐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增加速效氮的成分。此外,还可以不同植物根据土壤属性进行轮作套种,植树种林等措施,涵养土地养分,可持续发展。因此,利用耐盐抗碱植物等生物措施对土壤土质进行改良或是轮作套种,选种耐盐作物以及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等生物改良措施,不仅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土壤酸碱度PH值以及全盐含量等,还能让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提高,使得土壤可持续性良性发展。
此外,对于改良困难这一区域,还应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合理运用化学手段以及加强冲淋洗盐等手段进行土壤改良,最常见的是使用硫酸钙,即石膏,代换土壤中高达15%-20%的钠离子为钙离子,变碱土为含硫酸钠的盐土,在进行冲淋洗盐进一步改良。
四、短期内不易改良区
这一地区位于整个黄河三角洲的最外侧,面积为136118hm2,约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7%,唯一土壤类型是盐土。这一地区离海最近,受海潮定期影响,生长植物较少,只能生长藻类等低等植物,短期内不适于任何改良措施。
五、结论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第二大河口三角洲,该地域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油气储存,已发现不同类型的油气田有67个,总资源储量达75亿吨。为了更好的发展该地区,土壤改良已是迫在眉睫,坚持标本兼治,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对土壤改良人为划分区间,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综合使用各种土壤改良对策,因地制宜才能达到快速,有效,低耗的改良目的和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永宏.盐碱地种植耐盐植物的脱盐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5,(3).
[2]姚荣江,杨劲松,姜龙等.黄河下游三角洲盐渍区表层土壤积盐影响因子及其强度分析[J].土壤通报,2008,(5).
[3]孙在金,黄占斌,陆兆华等.不同环境材料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3,(4).
[4]夏江宝,许景伟,李传荣等.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道路防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