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乡村聚落的文化地理意义透视
2017-09-18郭李丽
郭李丽
【摘要】本文从“家”的变化、生产活动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等演变角度对山西尧都村进行了阐述,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影响乡村聚落空间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工业化、城市化是乡村聚落空间流变的最主要动因。
【关键词】乡村聚落 流变 空间 尧都村
一、引言
我国是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大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就有了粟的种植,距今大约6000多年,而伴随种植业的发展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人们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规模不同的聚落。聚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居住在一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关系比较密切的空间单元。
二、乡村聚落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民走向城市,而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人群正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减少的趋势在逐步增加,一座座的古村落逐步变成废墟。尧都村位于晋城市沁水县的北边,面积约3.8平方公里,境内有6个自然庄(尧都、郝家、可陶河、九和、下河、峡沟),429户,共有居民1365人,耕地3000亩,林地6015.6亩,村民大多以种植、运输、务工为生。
2011年,尧都村斥资50多万元,修建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游园区,利用阳翼高速公路绿化的机会,对尧都村河东周边进行了绿化,在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美化了生活。
由于居民建筑改建、新建,一些传统的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县城定居,农村老龄化、幼龄化现象不断加重。
三、改革开放前后乡村聚落对比分析
(1)“家”的对比分析。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家庭一直受大家庭结构和大家庭观念的影响,保持着原有的大家庭的规模,如“累世同居”的家庭规模。它有着众多的人口并且相互之间保持着浓厚的血緣关系,并且有调节家庭成员关系的礼法,让大家庭成员上下和睦、长幼有序、少有矛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计划生育政策,使原有的传统的大家庭遭到瓦解,被一家一户的小型的家庭所取代,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变得单一,传统的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逐渐消失。
(2)公共活动空间的对比分析。公共空间是人们能够自由进出的公共场所。在农村的乡村聚落中,有很多地方可以作为人们活动的公共场所。例如,打谷场、村里的磨盘、小河边等。男人们常常蹲在大树下吃饭聊天,晚上的时候村里的大人小孩常常聚集在这里讨论交流彼此的感受。改革开放以后,电视、电话普遍进入了每家每户,人们聚集在一起时间逐渐变少了,农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喜欢在安静、舒适且离家不远的地方打牌、下棋、聊天,而年轻人们大多在家看电视节目,脱离了以前聚在一起聊天的人群。2010年,尧都村投资近100万元,在尧都动工修建了占地3600平方米 “尧文化广场”。广场的修建为传承、弘扬“尧舜文化”以及村民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好的场所,也为尧都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
(3)生产活动空间的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农村交通不发达,村与村之间基本都是土路,每次下雨路上都是泥泞,使得人们的出行很不方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运不出去,需要的生产资料运不进来,人们出行、走亲戚基本都是靠步行。那时候是农业合作社时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是很高,都在一起劳作,生产工具都比较落后,种麦子都是靠牲畜拉犁铧,人工播种,施肥,收割的时候都是人扛人挑,生产力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人们鼓足干劲,努力经营使农业生产得到快速的提高。“村村通”工程、高速公路和国道的修建使得交通越来越便利,使物资运输有了更可靠的保障。在生产工具方面,农民购买了犁地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的工具。2006年中央废除农业税,这一举措使不仅农民的农业收入得到了提高还激发了农民种粮食的兴趣。
四、乡村空间的流变
(一)工业化对乡村空间的影响
农村工业化加强了农村的活力,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农村工业化使得农业生产向机械化迈进。机械化的生产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为扩大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可能。农村工业化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他们不再局限于土地的产出,也腾出一部分劳动力和时间去从事工业。
2009年尧都村利用龙港镇发展干果基地为契机发展核桃基地,种植核桃树774亩,成立尧都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尧都村“千亩核桃园基地”的建设,为尧都村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它有效的安置了闲置在家的劳动力,解决了农民的就业情况,改变了以往传统种地挖煤的观念。
(二)城市化对乡村空间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高收入和高生活质量使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向了城市。大多数青壮年都去城市谋生,造成农村多数房屋闲置,农业用地荒废,只留下老人小孩。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房屋大都闲置无人居住以致逐渐破败。
尧都村在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乡村居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乡村居民的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大多数年轻人到县城或周围一些城市打工。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读书环境,还有一些农民主要为妇女选择在县城租房。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尧都乡村聚落的现状,包括村民的生活习俗、行为习惯、公共活动空间的变化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尧都村的影响,总结出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乡村原来的面貌,带来了一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改变了村民的生活观念,影响了他们对就业和住所的选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