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片的思辨性特点分析
2017-09-18蒋叶俊
蒋叶俊
政论片是以阐述政治话题、传播政治观念为主要内容,以严密的逻辑思辨为重要特征,用多种符号表达观点的视听作品。[1]10集电视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引发了众多讨论。该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非凡历程。整部作品主题鲜明,观点突出,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本文拟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研究范本,从整体逻辑架构、具體表达方式等方面阐释政论片的思辨性特点。
一、 围绕改革顶层设计进行逻辑架构
“思辨”一词,常见于哲学领域,也是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的最大特点,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西方哲学思辨性特点一个最为人熟知的案例。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哲学家不仅把思辨思维看作是高于感觉、直观、想象、意志的“感性思维”的思维方式,而且也把它看作高于非此即彼、坚持对立的“知性思维”的思维方式。他们还认为,思辨是达到真正必然性的真正的哲学思维,因而是表述和认识自在自为真理的“真正形式”,或“最完善的方式”。[2]而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思辨性脱离了哲学领域所指涉的特定含义,一般而言,其内涵仅仅是指富有思想性、逻辑性、批判性,强调的是通过理性思考、逻辑推演和批判反思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政论片具有强烈政治理论色彩,“政治”与“理论”是政论片的两大基本特点。实际上,阐述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社会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重大方针、重大举措,政论片如果没有理论支撑、理论架构,其主旨表达是难以实现的。《将改革进行到底》是首次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要实现这一制作目的,首要的就是从理论层面对整部作品进行架构布局,接下来才是寻找新闻元素,进行艺术加工。换言之,对于《将改革进行到底》来说,理论是骨架,新闻元素是血肉,艺术表现是外在呈现。
10集《将改革进行到底》,逻辑架构十分清晰。第1集与其他9集属于总分结构,第1集《时代之问》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意义、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原则的介绍,包括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全面”和“深化”的含义的权威阐释,对“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对“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要把握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这五大关系的论述等等。通过对这些事关改革成败的重要理论的阐释,提纲挈领、切入主题,让整部作品从一开始,就显现出不同于一般作品的理论高度和深度。
随后9集,分别围绕中央关于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等改革重点领域的“四梁八柱”进行阐述,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比如,第2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从简政放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权保护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额重点方面进行逐一阐述;第5集《延续中华文脉》围绕中央顶层设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延展,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加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等方面有条不紊的组织素材;第6集《守住绿色青山》,围绕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的八项制度改革进行论述。其他诸如民主法治、司法体制改革、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领域无一不是以中央出台的相关改革总体方案为理论根据、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新闻素材的收集进行佐证,实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全集的整体架构来看,还是从每一集的叙述方式来分析,《将改革进行到底》均以高度严谨、严密的理论架构,做到了纲举目张、环环相扣。
二、 以问题为导向凸显辩证思考
一般而言,但凡政论片,都会穿插大量问题于其中,一方面,以问题的形式,容易吸引观众,另一方面,阐述一个主题,通过提出问题,对问题作答的方式,更易于达到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效果。以问题为导向这一特点,在《将改革进行到底》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首先是由于改革这一主题所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往往是因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发,为现实难题所倒逼,虽然矛盾无处不在,老问题的解决往往又带来新问题,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但显然,从历史的视野来看,当改革被着重提出的时候,往往是问题比较突出的时候。当前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到了这样一个节点,改革进入深入区、攻坚期,需要啃硬骨头,解决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问题”贯穿于《将改革进行到底》始末。而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和各地的实践,这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矛盾对立统一,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内在叙述逻辑。
《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一集就是“时代之问”,所问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一系列事关改革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要推进,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回到好,所以第一集提出“时代之问”的同时,也给出了“时代之答”,回答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一问一答,辩证统一,问得越深入、越具体,回答得就越有力、越有针对性。由此可见,《将改革进行到底》之所以能引发共鸣、引人思考,至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无疑是坚持了问题导向。
具体到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改革,问题导向同样体现明显。比如经济体制改革,一开篇就点出了“当21世纪第2个十年来临时,处于严重衰退中的世界经济,正奋力寻找着摆脱困局的出路”这样一个全球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而指出,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面临着“投资、出口的拉动力越来越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紧”的问题。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干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第2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答之题。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回答了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则为“干什么”勾勒了前行路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怎么干”提供了思想方法。如此,通过问与答,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观众便有了清晰的认知。endprint
在《将改革进行到底》中,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基本上都以问题为线索、为切入点、为推动。比如,在第3集《人民民主新境界》中,毫不避讳地提出,在县乡人大工作中,存在“代表选举工作不规范、人大会议质量不高、代表联系群众的形式和渠道不便利、代表身份失真等,在基层时有发生”的问题;第6集《守住绿色青山》中,有几个问题,让人印象深刻——“今天,每一个在任的干部,每一個离任的干部,都要面对时代的拷问、制度的拷问——你造了什么福?你给身边的群众带来了什么?你给后代留下了什么?你的作为,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些问题,有些是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些是共产党员、官员的反思和扪心自问,既能体现党中央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坚定不移改革的决心,也为更加深刻的阐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好了铺垫。
显然,《将改革进行到底》将问题导向运用得十分充分,通过“问与答”的形式非常直接,同时又不失深刻的将改革总体思路和各个领域的顶层设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充分展现了政论片的思辨性特点。
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科学思辨
思辨,并非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活动。马克思主义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提出“实践”的概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也被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任务就是从自然界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来,并用理论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3]质言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拱顶石。
如前文所述,政论片,政治性是其鲜明特点,需要达到宣传的目的,而这种宣传不仅需要理论逻辑上的严谨,更需要现实的佐证,空谈理论,只能存在于纯粹思辨的逻辑演绎之中,而不可能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
分析《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思辨性特点后不难发现,整部作品始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思辨”的理解,作品中所展现的思辨性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对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理念、思想、战略的一种阐释,为避免抽象枯燥,这种阐释必然需要用改革发展的实践来证明。
理论来源与实践,并将进一步作用于实践,以实践来解释理论,也是对理论科学性的一种论证。比如,在第1集《时代之问》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的论断。随之,便是“影响历史的重大思考与行动,往往源于经年累月沉淀的精华”。开始从实践方面找历史依据,从习近平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关于改革的思考实践、在厦门这一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受历练;在宁德开创党政干部“四下基层”新模式;在福州倡导服务型、高效能政府;主政福建,他成功推动“晋江模式”和“闽台合作”以及在浙江、在上海的改革探索实践等,佐证其关于改革论述的历史性和科学性。
在《将改革进行到底》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对相关理论、论述的现实佐证,更明显、更大范围的体现是,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方方面面顶层设计,都诉诸于实践,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若干重点领域,这些领域均出台了顶层设计,《将改革进行到底》没有对各领域顶层设计的每个细节进行解释,而是寻找典型经验、典型案例进行生动表达。比如,第3集《人民民主新境界》中,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介绍了浙江省在“放管服”改革上的新探索新实践;第4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关于法官员额制改革,选择了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员额制改革方面的经验;第9集《党的自我革新》,更是以大量现实案例,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的成果。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论片才不会被认为自说自话、自我标榜,才能具有感染力、说服力。
结语
鲜明的政治性和较强的思辨性,是政论片的显著特点。《将改革进行到底》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将改革的有关政治理论、政治纲要、政治宣言、政策形势融于一体,以严谨严密的思想理论为架构,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层推进,突出展现了政论片的思辨性特点,同样,毫无疑问,正是因为对思辨性这一特点的准确充分把握和运用,《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被广大观众称之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三有”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舒,张鸣.新媒体环境下政论片的制作与传播——《永远在路上》的启示[J].电视研究,2017(4):33-35.
[2]邬焜.哲学的性质:普遍性、终极性和思辨性[J].学术研究,2014(1):15-20,159.
[3]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