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大企业成长五大趋势
2017-09-18高蕊
高蕊
服务业大企业呈现出平台化、数据化和金融化的特点,传统服务业企业与新兴业态正由对抗走向融合,服务业大企业也由配角向产业整合者转变。
过去几年,以云、大、智、物、移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写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格局、联通格局,更改变着服务业的发展格局,推动服务企业快速成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38.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51.6%,连续五年居于GDP贡献的第一位。中国经济开始从“工业时代”向“服务业时代”过渡,服务业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服务业大企业呈现出平台化、数据化和金融化的特点,传统服务业企业与新兴业态正由对抗走向融合,服务业大企业也由配角向产业整合者转变。未来,中国服务业大企业成长或将迎来五大转变。
向平台化转变
中国服务业大企业由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一种关系服务的平台化转变。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在本质上发挥了一种连接功能,并使得运行在经济生活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业务流等能够更有效、便捷地传递。而平台化的魅力在于凝聚和分发资源,供需双方零距离对接,进而形成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多方群体有效互动的生态圈。
因对一站式、一体化服务的追求,传统服务业大企业的平台化建设并不新鲜,但互联网相关技术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进程。目前,很多传统服务业大企业都以自有服务和特定服务群体为基础,从封闭的企业组织转变为开放的平台生态圈,并积极在产业链领域“攻城略地”,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平台王国。如苏宁集团致力成为连接供应商和客户的桥梁,通过系统化的服务和资源的集成,打造多产业布局、线上线下共融、从商品展示到物流再到金融服务全过程的智慧零售服务平台。
平台是一种网络关系,在多数时候,平台型公司成为这个网络的核心,并对平台网络各节点的需求和资源进行广泛的连接、整合,开展有效的传递和关系的匹配。目前在出行、电商、社交、医疗、教育、投资等领域,平台逐步取代传统公司,成为主流的组织形式,并诞生了滴滴、阿里巴巴、腾讯等行业巨头。这些平台连接着店主与消费者、用户与用户、研发人员和企业、资本和项目,服务业大企业正由提供单一的产品向提供一种关系服务转变。这些平台也连接着闲置资源与潜在使用者,实现了资源共享,并催生了共享经济的繁荣。这些新兴业态重构了产业链价值,所塑造的平台成为各类服务的“接入口”,并逐渐成为未来商业的超级平台。
向数据时代转变
中国服务业大企业由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向以挖掘和探索为目的的数据时代转变。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让经济运行中的信息实现了互联互通,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造就了信息时代空前的商业繁荣。而对信息背后数据的挖掘,对于分散在產业链条各节点的机会、隐藏在各类消费场景中信息所蕴含的需求的探索,正推动广大服务业企业向数据化迈进,催生并推动了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根据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预测, 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
传统服务业大企业的数据化发展体现在:第一,基于终端消费“情报”分析,实行精准营销,激发潜在需求,比如以京东和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依据消费数据打造用户画像,并依靠复杂的推荐算法,打造“猜你喜欢”服务,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能零售、新零售的核心逻辑也是如此。第二,加强流通中数据的共享和运算,消除资源冗余,提高周转效率,优化整个供应链条,比如产业互联的代表“找钢网”,依靠平台中产生的大量真实可靠的大数据促进钢铁产业由批发制转为零售制,解决了产业链冗长且效率低下、甚至产能过剩的问题。第三,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用开放共享的姿态汇集产业链数据,打通大数据孤岛,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异构数据共享,助力服务业大企业之间的融合式、联盟式发展。这正是服务业大企业之间开展广泛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目前第三方的数据服务公司也在快速崛起,既有包含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全链条的巨头,如BAT;也有如慧辰资讯这样的初创企业,它们依赖于大数据工具和对垂直行业的深度积累,激发大数据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大数据的积累迭代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颠覆原有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个性化服务将被更好地满足,标准化的服务将逐渐被替代,并在特定场景中实现服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比如家政服务。数据将是未来商业的核心资产,随着数据应用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服务业企业的数据化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向金融化转变
中国服务业大企业由对资金流的传输向对资金流掌控的金融化转变。产融结合正走向金融控股集团,服务业大企业中出现了一批多元化投资企业,“企投家”正成为新的时尚。服务业企业的金融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服务业企业作为一种渠道,连接并传递着产业链条中的资金,优化资金流的效率和效果是相关服务业企业成长、壮大的关键。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生态+金融”“产业+金融”等模式层出不穷,服务业企业也迎来新的增长点。随着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的崛起,金融服务作为交易中的重要需求为企业所重视。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的出现;又如供应链服务企业怡亚通以终端企业的资产和真实交易为基础产生的金融需求,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打造一站式供应链金融整合服务平台。金融化成为新一代服务商业模式的抓手和诉求。
第二,服务业是一个高度整合化的行业,服务一体化的进程和新兴信息技术的成熟又推动着服务业企业走向“大融合”和“大共享”;以资本为手段的产业联盟、合作共赢也促使服务业企业迎来链式发展、网状发展的大升级。以航运产业为例,经营的规模化,港口企业、船舶公司、航运公司的联盟化成为时代要求。如中远海运集团入股上港集团,资本推动着中国最大的港口企业和最大航运企业并肩作战。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重组成为全球最大的航运集团,整合中打破了航运主业为底线的定式,打造了一个金融控股的上市平台,以“航运+金融”为业务发展模式,提高了企业的抗周期能力。endprint
最后,金融控股集团正在成为服务业大企业发展的“时尚”。这里既有中信、光大、平安等“老三家”金融控股集团,也有那些由非金融领域跨界而来,以产业资本的参与方式所组建的多元化投资集团。 2016年的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出现了33家多元化投资企业,它们或脱胎于地方资本运作平台,或转型于制造业企业,或以产业投资为突破口,成为横跨众多金融业态的类金融集团。目前,这些金融控股集团大都定位于产业,以链条和圈层的协同发展为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金融解决方案。苏宁、恒大、阿里巴巴、腾讯成为其中的代表。又如以贸易起家的厦门象屿集团,践行产业化投资与专业化经营,聚焦现代服务业,构建象屿金融生态圈,旗下拥有投资企业200余家,成为传统服务企业转型为金融控股企业的典型。
向融合转变
传统企业与新兴业态正由对抗向融合转变。云、大、智、物、移等新技术的普及对企业的运营模式、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它们为服务业企业自身的成长植入新的基因、构筑新的模式,很多传统、固化的商业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甚至被颠覆。在一段时间内,传统企业与新兴模式进入了焦灼的对抗状态,尤其以电商对商超百货等实体店面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的博弈最为突出。然而,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对抗的着力点正在消失,新老业态正走向一种积极的联合,甚至共融。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传统店面所提供的展示、流通渠道一度被替代,以至于连续几年,商超百货企业大片消失于中国服务业企业的500强榜单。2005-2016年期间,在这个榜单中,商超百货企业由91家陨落至35家。这份中国最大500家服务业企业的名单反映着一个时期内行业的兴衰、企业的强弱。门店的消亡,门店经营模式岌岌可危,这样的言论大概率地稳坐媒体头条。然而,这一两年中,永辉牵手京东,开展供应链体系和物流能力的强强联合,提供生鲜2小时到家服务;万达联手腾讯、百度,打造全球最大的O2O电商平台。
目前几乎每一个实体零售企业都在努力触网,打造线上平台,并与互联网巨头、电商巨头展开了或深或浅的合作,而电网巨头们也正在“瓜分”着传统零售门店中的优质资源,积极向线下拓展。线上线下在大数据、智能物流和智能生产的推动下,迎来“新零售”的新局面。彼时,实体店面并非鸡肋,而会成为品牌展示、数据收集、资源分发的集成和中转场所,促进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反馈、迭代,联通着大物流和小社区,也将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融合。
在另一行业,传统银行与“宝宝”们的恩怨并不久远。 2014年支付限额的下调事件曾引起了“互联网金融是否为金融业搅局者”的广泛探讨,然而在2017年的不足三个月时间里,建行与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协议,打通信用体系;工行和京东启动金融业务合作;农行和百度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中行和腾讯打造金融科技聯合实验室。四大商业银行和BATJ的集体合作,成为了金融+科技的一个范式,也是传统企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式发展的另一例证。探究其中的原因,虽然传统银行业在一边倒的“吞噬制造业微薄利润”争论中饱受诟病,但近三年来银行业营收、利润、资产等各个指标持续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业务层面来讲,占比60%左右的公司贷受限于产业政策、公司规模,且坏账率时有发生,个人贷中房贷占大头,这些传统信贷内容将会随着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逐渐被撼动,而小额、分散、高频的消费贷这一蓝海却因为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能力所限,并未在传统大银行的贷款结构表中有很好表现。对于BATJ这些互联网金融巨头而言,在品牌、资源、规模、客户群体等层面,存在较大短板,但信息技术的积累,对开放、共享这一互联网精神的实践,以及7亿微信支付用户、4亿支付宝客户所涉及的众多消费场景等却是优势,更是对传统银行的补充。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的联合已经到来。
向整合者转变
服务业企业由配角向产业整合者转变。服务业企业大都分离于制造业,并随着制造业的繁荣,更多服务需求的产生,逐渐发展起来。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行业发展壮大,国际贸易商、批发商、商超百货等零售企业也遍地开花,虽然服务内容多有不同,但其功能仅限于提供资源、要素的流通渠道,更多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很难逾越工业或者制造业的发展周期。
然而,在过去几年,“互联网+”对经济生活各领域影响深远,消费互联蔚然成风,产业互联也已成气候。“科技+”“金融+”“物流仓储+”“大数据+”等,伴随着“互联网+”重塑了服务业企业的商业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数据为要素的服务业企业正走向大联合、大融通。“互联网+”时代,企业之间的关系,正从供求关系、合作伙伴等传统的上下游关系转变为“集成平台”和“被集成者”的服务关系。服务业企业成为联结着生产端和消费端的中央处理器,并在更高维度打通行业壁垒,重塑产业格局。
有三类企业值得关注,一是近两年迅猛发展的供应链企业,其成长不但为制造业企业从原材料到成品到需求终端的全过程中的要素流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重塑了传统的流通格局,还能够整合全球制造资源,低价高效地为终端需求服务,比如利丰集团。二是拥有强大用户基础的互联网企业,如腾讯和阿里巴巴,对文化娱乐、生活服务、支付、媒体等产业深度布局,甚至于创业企业的风投(VC)之路也难以绕开非A即T的命运,AT如此强势的地位对于产业格局的影响已无需资本之力,其所投企业之间纷繁复杂的关联即足以影响。三是“找X网”类的产业互联网企业,对现有产业的重塑也终将影响深远。它们不仅打通了供需两端,还以产业零售电商和物流、仓储、金融等一站式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出现,切中了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其整合者的角色即将被塑型。总体而言,服务业企业的商业模式正由交易服务阶段、信息服务阶段向资源整合阶段过渡。
目前中国服务业大企业涉及金融、商贸、交通、互联网服务、文化娱乐、房地产、多元化投资等众多门类,规模和影响力逐渐壮大,产业链中话语权地位也逐步提高。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等全流程服务理念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低成本、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变得可行,服务业企业得以在提供一站式、打包式、全过程服务的同时,整合产业资源,汇集平台优势,做大产业格局,服务业企业正从配角向产业的整合者转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