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枝末节,意义非凡

2017-09-18温晖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感叹号句号标点

温晖明,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中学教师。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那么我想,标点符号应该就是美术中一处艺术留白。标点符号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隐在文中的细微之处,默默地承载着许多的语义和情感信息,它一直是“以无形之言传无尽之意”。它为我们的个性阅读、发散想象提供了无限宽广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若能将眼光投向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标点,借助标点巧妙解读文本,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

一、利用标点符号,增添朗读的情感

我们知道,标点是文本中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和语调的符号。它是一种微小却不可或缺的语言,对文本的朗读、内涵的展现以及情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标示作用。余音绕梁的朗读不仅仅是深刻把握了文本的内涵意蕴,更是入微体察了文本中的标点符号。所以,重视标点符号的朗读会让我们更准确把握文意,体味情感,并读出我们对文本的个性理解。

小思的《蝉》由树上的一只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文章虽短,但意味深长,特别是文中的几个标点符号值得细细探究——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读读这几句话?(一生朗读,语气平淡)

师:他这样读对吗?请你来点评一下。

生:不对!文中的两个感叹号没有读出来。

师:他刚才朗读的语气,你觉得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我感觉应该是句号。

(教师出示改文: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师:用陈述语气朗读为什么就不行呢?

生:因为这里表达了一种感叹的语气。

师:请你试着读读看。(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样朗读行吗?

生:我觉得行,因为他读出了对蝉的叫声的赞美。

师:老师想问一下,后面的感叹号也是赞美吗?

生:不是,后面的感叹号是对蝉的一种责备。

师:那你再看看前面的感叹号,前面的“赞美”与后面的“责备”是否矛盾呢?

生:嗯——(教师示意学生坐下)

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这几句话,看能否听出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师朗读)

生:第一个感叹号表达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第二个感叹号表达的是一种厌烦和轻视。

师:请你具体说说看。

生:老师在读第二句话时重读了“却”和“竟”,“却”是一种对比,突出了蝉叫声的响亮;“竟”则是表达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惊讶。第三句话一问一答,表现出“我”对蝉的叫声的厌烦之情。

师:句中是哪个词语表现了这种厌烦之情?

生:“何必”、“罢了”。

师:你的眼光很敏锐!那你是否注意到两个感叹号不同语气语调的处理?

生:前面用的是升调,后面用的是降调,同时“罢了”一词有略微的拖音。

师:现在就请大家一起试着朗读吧!(生齐读)

(教师出示语句: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师:对于这两句话,你们觉得又应该如何朗读?(一生朗读,读出了一种赞叹)

师:你为什么是这样处理的?

生:我用的是赞美的语气,因为“我”听完朋友的话后,懂得了蝉为了活一个夏天而整整等待了十七年,这是多么地执着和顽强。所以我们必须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表达出蝉的生命意义。

师:朗读准确,品读也具体。请大家一起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以表达作者心中的敬佩之情。

同样一个感叹号,但其中所表达的语气语调迥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标点符号进行品读时,应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理解,体会其表达的不同语气语调,并通过有声的朗读演绎出来。

在教学《化石吟》时,笔者曾引导学生对诗歌第五小节中的“海枯,石烂,日转,星移……”一句进行了一番朗读。当时我把这句话改成三种表达形式:“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请学生对比进行朗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大家都认为这三种改文不行:前面两种改文在朗读时语速较快,均不能表现化石是在时空缓慢变化的进程中形成的,第三种改文在缓慢、断裂的朗读中虽然能体现生物进化过程的缓慢,但是却割裂了时空的连续性,不符合生物进化的客观事实。所以,只有以舒缓而又绵长的语气朗读,才能既展现生物进化的缓慢连续行进,又体现生物的航船在时空中生生不息地向前航行。

郭沫若曾经说过:“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同样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抓住文中的一些标点符号对学生进行指导朗读,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停顿和语气,并逐渐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二、借力标点符号,品析人物的心理

众所周知,文章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或动作描写等方面来展现的。其实,高明的作家有时也会借助一些看似细微的标点符号体现出来。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到文章中的这个细节,并引导学生进行细腻地品读揣摩,就一定能品析到人物当时特定的心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经典回忆性散文。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教学时抓住了人物语言描写中几个标点符号进行品读,引发了课堂师生交流碰撞的高潮——

父親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endprint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当时肖老师请学生注意“我”两次说话时用的标点符号,并问道:“将‘我第二次说话时的句号改成感叹号行不行?”学生在反复地对比阅读中发现不能改。因为“我”第一次说话时用感叹号是突出了“我”当时恐惧害怕的心理,第二次说话时用句号是表明“我”在父亲的安慰引导下,心理慢慢地恢复平静了。肖老师顺势追问:“父亲对‘我说的话语中,能否将逗号改为感叹号?”学生通过朗读后,立刻明白如果改为感叹号就变成了父亲在催促责备孩子,而不是温和的安慰了,所以这里的逗号表现了父亲内心的镇定。

我们知道,对文本的阅读不仅仅包括阅读一个语段、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有时甚至还包括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肖老师巧妙地抓住文中这些小小的标点,引领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我”心理的变化以及父亲内心的镇静,让课堂绽放出一份精彩。

在教学席慕容的《贝壳》一文时,笔者曾对第6自然段中的句号和学生进行了细细地探讨——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教师组织全体学生朗读,语气平和)

师:请你说说,从句式的语气表达上看,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祈使句。

师:既然是祈使句,你看看老师这样表达是否可行?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生:可以。

师:你能否试着朗读一下?(生朗读,感叹语气不足)

师:请你再读读原文中的这句话。(该生朗读,语气较为平和)

师:(示意同桌)请你来点评一下,这两句话的语气到底有什么区别。

生:原文的语气平淡一些,改文的语气更加强烈。

师:请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生朗读,语气区别较为明显)

师:你认为这句话的语气平淡一些好,还是强烈一些好?

生:我认为强烈一些好。因为“我”看到贝壳的美丽精致之后,觉得自己也要像上苍那样将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加精致、更加一丝不苟,以留下一些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师:你充分结合了上下文语句来理解,认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希望、期望。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原文的平淡语气好。这个祈使句,它已经比一般的陈述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如果结尾再用个感叹号,就是情感的叠加,显得有些自夸,很骄傲。

师:那用句号呢?

生:结尾用句号表达了作者一种谦虚的态度。同时,这个句号看似平淡,但表达出了一种平静得无法抗拒的力量——“我”必须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后面提到“在若干年之后,也许有人会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两个“反复”表达出“我”给人世间带来的美好价值。所以句号表达的是一种结果,一种谦虚。而感叹号表达的是一种期望,一种骄傲。因此句号比感叹号更好!(全场掌声!)

师:你的眼光真的很独到!既结合下文的内容理解,又能体会到一个句号所表达的平静得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让作者必须这样做,而且做得很谦虚,一点儿也不骄傲。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平静的心理和谦虚的态度。(师生反复朗读)

标点符号之于作者,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标点符号之于读者,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细微的字词,甚至某个标点符号都隐含着作者特别的用意,教师只有带领学生细细琢磨、深深品读,才能使学生读出文中人物含蓄的心理。

三、借助标点符号,把握文章的主旨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并陶醉于这种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领会到文本所表达的真正内涵,从而实现对文本主旨的把握理解。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主要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和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将人类的这一伟大梦想变成了现实。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抓住文中的一个段落和学生进行了一番咀嚼——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品析)

师:刚才我们从动作描写和具体的时间两个方面读到了人类登月的伟大壮举。除此之外,大家还从哪里读到了这是人类伟大的壮举。

生:我发现这段话中运用了许多的句号。

师:很好!那请你试着再朗读这个段落,注意句号的停顿。大家注意听,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学生朗读,语气舒缓,同时每句的停顿较长。)

师:读得很不错!哪位同学先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认为每句话停顿时间长是为了强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探索太空。

师:你是从此次登月的重大意义来理解的。在大家刚才的品读中,我们知道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大家想想看,既然是第一次来到月球,三位宇航员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他们的心情应该非常激动、自豪。

师:那这几句话为什么不用感叹号,这样不是更能表达他们心中的激动和自豪吗?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他们是第一次登上月球,在面对这个陌生的星球时,他们的内心也是神圣庄严的,所以我觉得用句号更好一些。

师:你充分抓住人类第一次的心理来品析,非常准确。所以文中多次使用句号,一方面表现了宇航员内心的神圣庄严,同时也强调了此次探索太空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因此阿姆斯特朗在评价自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时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对于这个语段的品读,笔者主要是借助反复出现的句号,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领悟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并进行探索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对于句号的反复使用,在金波的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他不但看见了太阳、月亮,还看见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灯。

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

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这一段是描绘盲孩子重见光明后以惊奇的眼光来欣赏周围的一切景物。作者在这里通过句号和诗歌语言形式的巧妙组合,来表达出盲孩子获得光明后的喜悦和幸福。所以,在望着周围的一切时,他对每一种景物都感到好奇,充满惊喜,看得有滋有味,看得不亦乐乎,并深深沉醉其中。这种幸福的获得,源自的是他对生活的美丽憧憬和对光明的执着追求。

总之,标点符号表面上看起来无足轻重,可是,它一旦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相结合,便合成为文章的血和肉,就成了整篇文章不可或缺的艺术细胞。因此,标点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细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仔细咀嚼,精心揣摩,认真体会标点之外的深意,让这个文学的艺术留白真正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演绎出它的简约之美,来不断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敏锐性和洞察力。

参考文献:

[1]涂曉慧.论朱光潜的自由主义文学观[D],四川师范大学,2011.

[2]凌粉香.以无形之言传无尽之意[J],东方教育,2011(5) .

[3]邵建刚.亲近小标点 领悟真情感[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6) .

[4]贾龙弟.无声的语言 暗暗地说话[J],中学语文,2015(7-8).

[5]王本利.标点不是无情物[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版),2004(7).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叹号句号标点
句号失踪记
句号
标点兄弟的春游
缺少标点的谜语
小乌龟学标点
知了画句号
感叹号
句号提意见
有趣的标点
感叹号大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