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作者本意进行阅读教学
2017-09-18周文忠
周文忠,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教师。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当前,教师在解读文本的過程中注重多元解读、个性解读,却忽视了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主观意图,即作者本意,造成文本浅读、偏读、误读等现象。那么,怎样发现作者本意并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从写作背景中发现作者本意进行阅读教学
文本创造与写作背景紧密相连,解读文本过程中,了解作者在何时、何种心境、何种状态下进行创造,可以发现作者本意。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关于本文的主旨,苏教版《教学参考书》指出:“这是一篇叙事记实散文,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简言之,即表现父子之情,这实际上是就事论事的浅读。
我们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后到扬州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因此,父子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矛盾,后朱自清离家出走。第二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怒气未消不准他进家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过了一段时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还是不搭理他,父子之间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父亲写信给儿子,信中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信打开了朱自清情感的阀门,在泪水中他完成《背影》一文的写作。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泪水涟涟,父子冷战解冻。
《背影》的背后,是父子之间长达多年的矛盾与战争,是生活的艰辛与相爱的艰难。因此,王君老师将《背影》的主旨解读为“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是切合作者本意的。
请看王君老师教学《背影》时的精彩教学片段:
师:《背影》写的只是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吗?
生:这篇散文虽然写父爱,但我觉得很阴沉,特别是最后一段。
师:你读读第一句。
生:“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师:你能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吗?
生:“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悲哀,一种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悲哀。
生:痛苦,虽然努力了,但还是无法改变现状的痛苦。
师:朱自清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很纠结的。大家来读读这封信,琢磨这封信有什么不同寻常。
(屏显:信的内容)
生:这封信到处都是矛盾的,开头说自己身体平安,最后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我感觉父亲很想念儿子,但似乎又不想让儿子看出来。
师:其实父亲的“大去”是在近20年之后,他这样写,显然内心是复杂的。
(屏显:写作背景)
师:这就是秘密!同学们,这封信里藏着什么?
生:藏着父亲的纠结。
生:他想念儿子,又不好意思说。
基于作者本意,教学时,王老师相机让学生给末段第一句加关联词,引导学生读出现实的悲哀和痛苦;然后琢磨信中的矛盾,再聚焦写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父子之间相爱的艰难。
二、从删去的内容中发现作者本意进行阅读教学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编者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常常对原文进行一些删减,而删去的内容,有时恰恰体现了作者的本意。
以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为例。对本文的一般解读是:这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章抓住苏州园林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安排的。这是偏离作者本意的解读。本文入选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时,删去了一些内容,其中开头部分如下:
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园林的照片多到一百九十五张,全都是艺术的精品:这可以说是建筑界和摄影界的一个创举。我函购了这本图册,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过了十八年,我开始与陈从周教授相识,才知道他还擅长绘画。他赠我好多幅松兰菊,全是佳作,笔墨之间透出神韵。我曾经填一阕《洞仙歌》谢他,上半阙专就他的《苏州园林》着笔,现在抄在这儿:“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
这是说《苏州园林》使我回想到我的童年。
从删去的内容可以看出,《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陈从周教授编撰的画册写的一篇序文。序文是放在著作正文前面的文章,目的是向读者介绍著作的内容。本文作为画册前面的序文,向游览者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以及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眷念之情。因此,将《苏州园林》解读为“一篇情意绵绵的序文”,更切合作者本意。基于作者本意,笔者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由原题《苏州园林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导入
(二)谈苏州园林
1.感受园林之美。(1)在这篇序文中,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在较短的篇幅里很难一一交代。作者抓住苏州园林什么特点来写的?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2)课文中有哪些带有“画”的语句?试着找一找。(3)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中有哪些景点吸引了你?为什么?
2.体会造美者的匠心。自读第4节,思考: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具体表现在哪里?
(三)寄深眷
1.文章中并没有一句直接表达感情的话,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感情呢?试着找一找。
2.指名读,评价,读出喜爱、赞美、怀念之情。
本文的原题是《苏州园林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教学时,笔者紧紧扣住“谈苏州园林”“寄深眷”两个关键词,让学生既感受到苏州园林一幅完美图画的特点,又体会到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眷恋之情。整个教学过程,切合了作者的本意。endprint
三、从作者的经历中发现作者本意进行阅读教学
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经历密不可分,了解作者的经历,从中可以发现作者的本意。
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对本文的一般解读是:文章写了济南的山景、水色,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这是脱离作者本意的误读。上网百度一下,就会发现济南冬天并不温晴,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在-20℃以下,冬季日均最低气温-1℃。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作者的经历:老舍来济南之前,在伦敦教了五年书,既没有获得丰厚的经济收入,也没有得到多少精神上的安慰。回北京也不够顺利,寄居在朋友家中,后来接到山东齐鲁大学的教职,来到济南,才终于可以安定地生活。在济南,老舍“努力的工作,快活的休息”,赢来了生命中的春天。在老舍的心目中,济南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从老舍的经历可以发现他的本意:通过写济南冬天的温晴,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温情,即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基于作者本意,笔者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印象冬日
朗读课文第1节,思考:文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济南冬天气候的特点?
(二)温晴冬日
1.济南在老舍的眼中,是慈善的母亲、美丽的护士、还是热情的青年?请默读2-5节,勾画出具体的语句来印证你的看法。
2.精读第3节,品味济南冬天的“少女美”。
(三)温情冬日
(1)(屏显)材料一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略)指名读,提问:济南冬天的气候与老舍笔下的冬天一致吗?明确:不一致,济南冬天的气温很低,很寒冷。
(2)(屏显)材料二:老舍来济南前的经历(略)指名读,提问: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寒冷的济南却变得如此温晴?明确:在济南,老舍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四)诗意冬日
请同学们用“老舍”“温晴”和“温情”三个词语说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课文。
基于作者本意,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结合老舍的经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温情。
四、从作者的评说中发现作者本意进行阅读教学
作品发表之后,不少作者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说。毫无疑问,这是理解文本最客观、最无争议的依据,也给了读者一把解读文本的“钥匙”,借助这把“钥匙”,读者能够快捷地发现作者本意。
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对本文的主旨有多种解读:一是尊老爱幼。当散步出现意见分歧后,“我”权衡再三,服从母亲的意见走大路,表现了“我”的孝心;母亲顺从孙儿意见走小路,体现母亲的爱幼。二是和谐。文中初春的美景,展现了人与景的和谐统一;散步时分歧的解决,展现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句式整齐对称,展现了句与句的和谐一致。这两种解读都没有切合作者本意。
莫怀戚曾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一文中说:“写作《散步》,是有感于国外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推崇,以及国内这种传统文化的逐渐衰落。所以,《散步》是为了张扬已在逐渐被国人丢掉的孝文化,表达作为生命的人应该担当的责任而写的。”简言之,作者的本意是表现孝。基于作者本意,笔者教学《散步》时,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一家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
(二)细读课文,体会“孝”
1.“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为了母亲,希望她出来呼吸初春的清新空气,感受初春勃勃的生机。
2.可是母亲本不愿出来,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母亲呢?
3.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我”是怎样解决的?明确:为走大路、小路,祖孙发生了分歧;我委屈了儿子,顺从了母亲。
4、“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有孝心的儿子,合格的父亲。
(三)深入探究,挖掘“孝”
播放歌曲:《母亲》,说说母爱的内涵。
(屏显:歌词)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四)课堂迁移,努力行“孝”
如果你们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曲,你想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學习本文后会怎么做?
(五)作业: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事,并将这件事写下来,300字左右。
基于作者本意,笔者紧扣“孝”字进行教学:体会“孝”、挖掘“孝”、努力行“孝”,引领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体会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教学离不开深入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发现作者本意有助于准确解读文本,避免剑走偏锋,从而上出精彩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J].语文教学通讯,2014(4B).
[2]洪宗礼.教学参考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