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美食煮义
2017-09-18郑嘉璐
郑嘉璐
很久以来,我对身边的“吃货”朋友都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在吃饭上,有这些精力做点什么不好呢?食物嘛,别太难吃,吃饱了不就行了。
但我也渐渐意识到,吃正在变成一件越来越重要的事情,甚至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核心。“民以食为天”的确是一种社会风潮,“吃货”们在研究美食、烹饪美食、享用美食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当美食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而存在,它早已超出了“果腹”的功能。
对美食文化的观察与思考能够折射出当下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中产阶层的思想世界。他们一日三餐的态度,就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幸福感
初秋的北京,空气凉爽干燥,我和赵璇约在一家面馆见面。她硕士毕业还不满三个月,这家开在她母校旁边的面馆,她学生时代常来光顾。
赵璇喜爱美食,在朋友圈中是出了名的。在西安念本科时,她吃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绘制的美食地图让本地同学也自愧不如。到北京读书后,她搜寻美食的脚步没有停下,一有空就跑出校园找吃的,还曾与同学合办过一个美食公众号,专门介绍美食与美食家的故事。
硕士毕业后,赵璇留在北京,进入了一家投资公司。工作丝毫没有影响她对美食的热爱,刚入职的那段时间,她早上六点半就起床做早饭;下班后,要么到处搜罗美食,要么同舍友一起精心做一顿晚餐。
赵璇说,美食是她生活的必需品,“没有美食的生活是不幸福、不丰富、不完整的”。
为了教我理解美食带来的幸福感,她向我描述了雨天吃火锅的场景:
雨天吃火锅,一定要找一家街边的小店,坐在靠窗的位子上。透过落地窗看到湿哒哒的马路,三三两两的行人撑着伞走过。玻璃上,雨滴汇成一颗颗水珠,再弯弯曲曲地流下来。这时候蘸着酱料吃一口牛肉卷,想起来都觉得幸福!
同样幸福的还有下雪天。屋外特别冷,暖黄色的路灯下,雪花散散漫漫的向下飘着,而屋子里却暖烘烘的,火锅汤底咕嘟咕嘟的冒着香气,那时候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很可爱。赵璇把这种感受形容为“幸福得飞起来”、“幸福得冒泡泡”。
类似的体验还有很多,比如春天带自制的冷食到郊外野餐,夏天午后喝上一碗冰镇的银耳羹,秋天天气转凉时喝一碗冬瓜薏米老鸭汤。她能从这些小事里收获幸福感,也得到生活中原始的快乐,“吃到一顿好的,一周的心情都会很好”。
在日常生活中,赵璇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在做出决定前,她会再三思考,选择最合理的做法。理性的人更少犯错误,但也更容易不开心,因为要遏制自己的天性,做一些不喜欢的事,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对赵璇而言,美食就是一种慰藉,能够消解生活中的负能量,弥补其他方面损失的快乐。生活很艰辛,但还是得堅持下去,那就需要美食来中和一下,给自己一点放松。
心情不好的时候,很难过又不愿意找人倾诉,赵璇就会想好好吃一顿。美食并不会让难过的感觉消失,但是会提供一个缓冲,让自己得到片刻的冷静和放空。“我知道我非得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解决它很麻烦、很痛苦,那我先去吃一顿好的,等心情好一点了,再回来解决它。”
采访中,她回忆起了一段关于吃的往事。高中晚自习结束,回到家的赵璇一定要翻翻冰箱、橱柜,看看有什么吃的。她并不饿,只是翻箱倒柜找食物的过程让她觉得很开心 — 上了一天的课,做了一天的题,只有见到了食物才能放松。
记忆的载体
关于美食的记忆,赵璇还有很多。小时候,每到儿童节,妈妈就会买荔枝给她吃,儿童节吃荔枝的习惯便被她一直保留下来。直到今天,赵璇还是会在每年的六月一号买一小把荔枝来吃。
我想类似的回忆,我们每个人都有。在特定的时节或场景,总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在呼唤我们。有时候那是妈妈的味道、家的味道;有时候那是回忆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美食是记忆的载体,能连接到生活中一些很微小的细节、一些不起眼的瞬间,而这些细节与瞬间恰恰是我们想要记住的。时间在变,可美食是不会变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不经意间尝到一种熟悉的味道,十几年前的记忆便一下子回来了。
“生活中能留下印象的就是食物,能回忆起来的跟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吃。”问及美食与记忆,连芳这样回答我,她不到四十岁,是深圳一家公关公司的执行董事。与赵璇一样,美食也是连芳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但比起吃饭,自称人到中年的她更偏爱做饭。
在她精心设计的开放式厨房里,有三十二口锅,十余种厨房电器,以及各种材质不同、风格各异的餐具。只要不是公司有应酬,连芳的一日三餐就亲自动手,哪怕是随手炒两个“快手菜”也比在外面吃的舒服。
聊起美食,她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湖北老家上学时,连芳就对食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逃掉早自习买回来的烙饼,烫嘴也要快点吃下去的肉包子,攒几天钱才吃得起的米线,连芳的故事里总少不了美食。
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小学时的东海之行。她跟着父母去看望当海军的大哥,那是她唯一一次与父母同时出游。他们一家人在东海住了半个月,参观舰艇上的导弹,品尝上海菜与各式海鲜。这期间,连芳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台风,他们全家和舰艇一起藏到修好的防空洞里躲避风暴,雨过天晴后再回到沙滩上捡小螃蟹炸来吃。因为那次在东海的经历,她一直迷恋上海菜,之后每次回到上海总要再尝尝宁波鳝丝、醉泥螺这些熟悉的味道。endprint
如今,连芳的父亲和大哥已经去世十几年了,一家人再无机会重温这段回忆。有时她会独自沉思:后来选择回到海边,以滨海城市为家,是否就因为那次东海之行呢?在连芳的成长经历中,有太多关于美食的记忆,她每一次的烹饪与品尝,都是对那些美好记忆的重温。
采访中,连芳多次说起“人是情感的动物”。如果把中学时的大饼、东海边的小螃蟹拿到今天的餐桌上,未必真的好吃。记忆中的食物让我们魂牵梦萦,很大程度上和一起吃的人有关,和吃的情境有关。我们看似在回忆食物,但实际上回忆的是人,是感情。
烟火气
连芳一般在晚上八点钟到家,到家后就开始张罗晚饭。她负责烧菜,老公负责煮饭,往往是连芳的两菜一汤出锅了,饭还没蒸熟,于是两个人坐在餐桌边上,用筷子敲着空碗等饭。
她特别能感受这种家庭生活的温馨,一个家只有饭桌上热热闹闹的,才有人间烟火,才有家的感觉。虽然喜欢吃日本料理,但她坚决不赞成带回家里吃,因为日料冷冰冰的,没有家的温度。她同样不愿意的是两个人下班回来点两份外卖,一人捧一个盒子吃,那样的生活太可悲了。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很忙、很累,城市本身也充满压力,回家吃饭成为少有的营造家庭氛围、增添生活情趣的机会。连芳坦言:“人一定需要一些方式来进行交流,我们俩结婚十几年又没有小孩,如果生活没有了味道,我们就会摒弃这种生活。”
连芳小时候,父母相处得并不好,常常会吵得很凶。但即便这样,他们仍然一辈子相处下来,连芳觉得这靠的就是一种“烟火气”:爸爸每天回来,都有热腾腾的好饭好菜放在桌上。
她对美食的热爱就来源于这种言传身教。尽管从小妈妈就跟她讲,长大后不要进厨房,太辛苦也太受累了,但是大学一毕业,连芳便上灶能颠勺,提锅会炒菜。“因为已经看了太多年,对很多味道已经非常熟悉了,闭上眼睛都知道怎么做出来。”
与连芳的耳濡目染不同,周世豪爱上美食是在成家以后。這位五十岁出头的“暖男”每天下班后都会为爱人和女儿做晚饭。他说烧菜是一种享受,根据自己的喜好,动动手便能犒劳全家人,让她们下班、放学回来就有好饭吃,这多幸福啊!
周世豪是中山大学医学院的老师,由于能按点下班,单位又离家很近,他便主动承担了家里做晚饭的任务。时间久了,他对美食产生了兴趣,每在外面吃到好菜,周世豪就会琢磨那道菜的做法,再回家做给爱人和女儿吃。他最享受的就是一家人边尝他新研发的菜式,边讨论怎么做能更好吃。
我问他对哪顿饭的印象特别深刻,他想了一下,摇头说没有。因为“每天都是这样过的,两三道家常菜,三口人坐在一起吃一吃,好像没有哪一顿是特别的”。对他而言,全家人一起吃晚饭是一种习惯,为爱人、女儿做晚饭也是习惯,而这样的习惯已经保持了十几年了。
今年十月,周世豪的女儿就要去西班牙读书了,他希望女儿快点学会做饭,这样她在遥远的欧洲也能尝到家的味道了。
一种生活态度
耳东尘的餐厅“食间站亭”营业两年了,二十平米的小店只能坐下十几个顾客。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这家并不起眼的小店却是一家“网红店”,许多人拿着美食攻略专门找到这里,因为这家店不仅食物便宜好吃,而且充满了情怀。
2008年从单位辞职后,摄影师出身的耳东尘在广州成立了一家文创工作室,专门开发岭南特色的文创产品。由于经常在外采风,他渐渐迷上了岭南乡村的饮食文化。岭南人爱吃更会吃,从他们的饮食中耳东尘感受到了岭南人对美食的热爱和投入。起初,他用文字与摄影来呈现美食,但读者们看得见却吃不着,于是他决定开一家餐馆,把岭南各地的美食搬上餐桌。
耳东尘对生活质量有极高的要求,虽然创业很艰辛,但他依然每天拿出时间喝茶、听音乐、放空自己。对于饮食,他更是半点都马虎不得,除了对食材和味道的讲究,重视审美的他对食物的外表也有着痴迷的追求。
他说真正好的食物未必名贵,但一定凝结着时间与心思。我发现这是所有美食爱好者的心声,他们坚决反对“食物是用来果腹的”,认为真正的美食必须用心来做,用心来吃。
耳东尘的小店隔几个月就会推出当季的新菜式,每一道菜都由他亲自设计,反复研制。顾客试吃过后,他把菜式标准化,由中央厨房制作再配送到店里,保证批量制作的和他亲手做的完全一样。他对食材的要求极高,香菇来自清远阳山,乌榄和头菜来自广州增城,大米来自清远连州,“既然吃的是岭南美食,就要用最地道的岭南食材来做。”
他希望客人在店里吃饭就像和家里一样,吃的细致又安心。平日在店里吃饭的多是附近的居民,有的熟客让孩子自己到店里吃饭,等忙完了再他们接回去;有的客人回老家,会带回一整后备箱的食材作礼物。有了这家餐厅,耳东尘结识了更多认真吃饭的朋友。
被问到为什么不开一家高端私房菜馆,耳东尘严肃地说那不符合他的理念。“吃饭是一件很日常的事,花不多的钱就能获得极大的满足。”的确,高价换来的山珍海味只是一时的消遣,而不是生活的常态。耳东尘想要的是人们能专心地吃每一顿饭。
经由这家小店,他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不管贫穷富裕,不管劳碌悠闲,饭都得好好地吃。其实吃饭如此,对生活中的一切也应该这样,不凑合度日,不将就过活,认真对待生活、对待自己,这样才对的起这并不长的一生。
看似赵璇、连芳、周世豪和耳东尘们是在认真地吃饭,其实,他们是在认真地生活。烹饪和享受美食的过程,隐含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活最原始的热爱。
这次采访结束,我对身边的“吃货”们只有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