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近场地震反应

2017-09-18王华飞

关键词:近场结构层弹塑性

王华飞,顾 强

(苏州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近场地震反应

王华飞,顾 强

(苏州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以位于发震断裂两侧5 km以内的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为研究对象,依据现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考虑近场地震作用,将地震动参数乘以放大系数1.5,设计了10层、15层和20层3个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为评价规范近场地震作用放大系数的合理性,根据场地条件和近场地震动特征选取了9条地震波,对所设计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结构的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角。结果表明,多遇地震下,3个结构的层剪力均大于规范近场设计地震作用,层间位移角均超过规范弹性限值1/250;罕遇地震下,3个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超过弹塑性限值1/50,不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近场地震;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层剪力;层间位移角;弹塑性时程分析

近年来一些强烈地震,如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1995年日本Kobe地震、1999年台湾Chi-Chi地震、1999年土耳其Izmit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都对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震害资料[1]表明,损毁严重的结构主要位于断层附近。Somerville等[2]研究发现,由于近断层地震动的破裂方向性效应,在速度时程的开始阶段形成一个持时相对较短、峰值较大的速度脉冲并产生永久性地面位移。刘启方等[3]详细分析了近场地震动的特征,对速度脉冲和永久性地面位移特性也做了阐述。

很多学者对近场地震动反应谱的研究表明,近场地震动反应谱与远场地震反应谱有明显不同。反应谱加速度敏感区宽度与PGV/PGA比值密切相关(PGV-地震波峰值速度、PGA-地震波峰值加速度)。PGV/PGA越大,加速度敏感区的宽度越大[4]。反应谱位移敏感区出现的周期与PGD/PGV比值密切相关(PGD-地震波峰值位移)。PGD/PGV值越小,位移敏感区出现的越早。含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面运动有较大的PGV/PGA值,会在反应谱中产生较宽的加速度敏感区,对刚性结构的延性要求增加,如果同时具有较小的PGD/PGV值,将会增加对长周期结构的延性需求,使结构产生较大的内力和位移。

李明等[5]基于反应谱对近场地震动潜在的破坏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双脉冲型近场地震动反应谱的谱值最大,与其他类型的地震动相比,高出7倍左右,潜在破坏作用最大。

弹性反应谱理论仍是现阶段抗震设计的最基本理论。极少数国家、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已考虑近场脉冲型地震的影响,构建了近场地震反应谱,用于近断层区结构设计。我国现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以下简称《抗规》)的设计反应谱是根据大量远场地震记录统计得出的,没有考虑近场地震的影响。但《抗规》第3.10.3条规定,对于发震断裂两侧10 km以内的结构,地震动参数应计入近场影响,5 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 km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增大系数。此规定没有考虑近场地震动反应谱形状的变化,采用同步放大了远场地震反应谱的谱值来提高近场设计地震作用,在条文说明中也未提出依据,其放大系数法及放大系数的合理性有待研究。

文中以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为研究对象,基于所设计结构的近场地震反应评价《抗规》5 km以内近场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5的合理性。

1 结构设计

1.1 设计信息及构件截面

依据《抗规》的近场地震作用,将地震动反应谱参数乘以放大系数1.5,设计了位于发震断裂两侧5 km以内的10层、15层和20层3个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以下简称V-EBF结构)。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5-5轴线剖面如图2所示,支撑杆强轴位于框架平面内。

图1 V-EBF结构平面图

图2 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

3个结构均位于发震断裂两侧5 km以内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场地为II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屋面恒载为5.6 kN/m2,屋面不上人,活载为0.5 kN/m2;楼面恒载为4.0 kN/m2,活载为2.0 kN/m2;屋顶女儿墙线荷载为4.0 kN/m,外墙线荷载为8.3 kN/m,雪荷载为0.5 kN/m2,基本风压为0.45 kN/m2。梁、柱自重取1.1 kN/m。

钢材均用Q345,根据《抗规》条文说明第8.2.7条规定,支撑与耗能梁端的连接设计成刚接。

3个结构层高均为3.3m,跨度均为7.8m,耗能梁段长度为0.8m。假定水平地震作用全部由带偏心支撑榀框架承担,则每榀带偏心支撑框架承担结构全部水平地震作用的一半。

采用SAP2000软件对3个V-EBF结构进行设计,最终构件截面如表1~3所示。

表1 10层V-EBF构件截面

表2 15层V-EBF构件截面

表3 20层V-EBF构件截面

1.2 结构动力特性

各结构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为3 501.36 kN,标准层及底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为3 154.59 kN。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前3阶自振周期,如表4所示。

表4 V-EBF结构自振周期

2 近场地震波选取

考虑以下四个因素选取近场地震波。

(1)场地条件。所选地震动记录的场地条件应与结构所在场地相似[7]。我国《抗规》的场地类别是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来划分的,分为I、II、III、IV类。美国抗震设计规范以地表土以下30m范围内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30作为场地划分标准。吕红山、赵凤新[8]对中美两国场地分类指标进行了对比,给出了两国场地分类的联系,我国四类场地对应的地表土以下30m剪切波平均波速如表5所示。

表5 我国场地类别与Vs,30对照表

文中结构所属场地类别为II类,则所选近场地震波的地表土以下30m,剪切波平均波速应在260~510 m/s之间。

(2)震中距,所选地震波的震中距为0~5 km。

(3)震级,震级大于5.0级。

(4)近场地震特征。冯启明等[9]统计了震级M>6.0,震中距在0~5 km范围近场地震动的地面峰值速度(PGV)特性,当 6.0<M<6.5,PGV 为 19.1m/s;6.5<M<7.0,PGV 为 63.6m/s;M>7.0,PGV 为 85.1 m/s。 文中所选地震动记录地面峰值速度PGV>50 cm/s。邵广彪等[10]统计了近断层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震中距在0~5 km以内,震级M为6.0~6.5时,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为271.7 Gal(0.28g);震级M为6.5~7.0时,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为477.4 Gal(0.49g);震级M大于7.0时,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为546.8 Gal(0.56g)。文中所选地震动记录的地面峰值加速度PGA>0.2g。Chin-Hsiung L等[11]讨论了近断层地震动有无脉冲的标准,指出PGV/PGA值是识别近断层地震脉冲效应的主要特征,当PGV/PGA>0.2 s时,可以认为地震波含有明显的速度脉冲。

根据以上选波条件,从美国太平洋工程地震研究中心(PEER)筛选了9条天然地震波,具体信息见表6。图3为ULO090地震波的加速度和速度时程,速度时程中含有明显的强脉冲。

表6 地震波信息

图3 ULO090地震波加速度和速度时程

3 近场地震波放大系数谱

以地震动峰值地面加速度PGA为基准对所选的9条近场地震波加速度反应谱的谱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标准化β谱的平均值,与《抗规》中的远场标准β谱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

从图4看出,近场地震波的β谱平台段明显比《抗规》标准β谱宽,说明落在加速度敏感区的周期变长。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5 km以内的短周期结构,按抗震规范设计是安全的;对于中长周期结构,特别是周期在1~3 s之间,近场地震波的β谱值比标准β谱值大很多。当周期T=2 s时,《抗规》标准值约为0.5,乘以近场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5后为0.75,而文中近场谱值约为1.20,比《抗规》值大出很多。

图4 动力放大系数谱

4 近场多遇地震下V-EBF结构层剪力

多遇地震水准下,对3个V-EBF结构分别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各结构的层剪力,如图5所示,图中《抗规》计算值已计入放大系数1.5。

图5 近场多遇地震下V-EBF结构层剪力

由图5(a)可知,10层V-EBF结构在各地震波作用下的层剪力几乎全部大于《抗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值。在结构上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所得层剪力与《抗规》地震作用计算值差异较小;在结构下部,二者差异较大。在地震波ULO090和PTS225作用下,结构底层剪力分别为6 846 kN和7 641 kN,分别是《抗规》层剪力(3 571 kN)的1.9倍和2.1倍,而在其他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层剪力相对较小。地震波ULO090和PTS225的脉冲周期分别为1.62 s和1.86 s,与10层结构基本自振周期1.41 s较为接近,易与结构第一阶振型发生共振,放大结构地震响应,故在这两条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层剪力最大。说明了地震波的脉冲周期对结构层剪力影响显著。

从图5(b)和图5(c)可以看出,地震波的脉冲周期对15层和20层结构层剪力的影响亦相当显著。地震波PS10 047的脉冲周期2.5 s,与15层和20层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均较为接近,由于共振效应,在此地震波作用下,两个结构中下部的层剪力均比其他地震波大。

各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所得层剪力与《抗规》计算值比较,在结构上部二者差异较小,在结构下部,二者差异较大。对于结构底层剪力,10层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所得底层剪力平均值5 581 kN,《抗规》计算值为3 571 kN,前者为后者1.56倍;对于15层结构,弹塑性分析所得底层层剪力平均值为5 913 kN,是《抗规》计算值3 684 kN的1.61倍;对于20层结构,弹塑性分析所得到的底层剪力平均值为8 030 kN,是《抗规》计算值4 493 kN的1.79倍。多遇地震下3个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所得的层剪力平均值均远大于《抗规》计算值,说明依据《抗规》考虑近场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5,计算处于发震断裂两侧5 km以内V-EBF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不能满足结构抗震需求。

5 V-EBF结构层间位移角

在《抗规》中,结构层间位移角是判断结构变形是否超限的重要指标。本节分析了各结构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评价了《抗规》近场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5的合理性。

5.1 近场多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角

近场多遇地震下,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 近场多遇地震下V-EBF结构层间位移角

图7 近场多遇地震下V-EBF结构层间位移角(平均值)

从图6可以看出,在各条地震波作用下,V-EBF结构层间位移角曲线的离散性较大,但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结构顶部和底部,层间位移角较小,在结构中部,层间位移角较大,说明地震波激发了结构高阶振型的响应。地震波的脉冲周期与结构自振周期接近时,结构地震反应显著增大。地震波PTS225的脉冲周期为1.86 s,与10层和15层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较为接近,激发了结构第一振型的响应,在此地震波作用下,两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较大。地震波PS10 047的脉冲周期为2.5 s,与15层20层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较为接近,由于共振,两结构在此地震波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显著大于其他地震波。

图7为3个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所得层间位移角的平均值,除底部和顶部少数楼层外,大部分层间位移角均远超过《抗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250,说明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5 km以内的V-EBF结构,按《抗规》考虑近场效应的影响,将地震动参数乘以放大系数1.5对结构进行设计,在多遇地震下,结构的大部分楼层位移不满足变形要求。

5.2 近场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角

近场罕遇地震下,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如图8和图9所示。

图8 近场罕遇地震下V-EBF结构层间位移角

图9 近场罕遇地震下V-EBF结构层间位移角(平均值)

近场罕遇地震下,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抗侧刚度降低,自振周期增加。从图8可以看出,引起各结构地震反应较大的地震波与多遇地震下稍有不同。从结构整体变形趋势分析,罕遇地震下,层间位移较大的楼层明显下移。图9为各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的平均值,3个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超过《抗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50,不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6 结论

(1)地震波脉冲周期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显著,当其与结构自振周期接近时,由于共振效应,结构地震反应较大。(2)近场多遇地震下,3个V-EBF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所得层剪力平均值均远超过《抗规》的设计层剪力。在结构底层,二者差异最大,10层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是《抗规》设计值的1.56倍,对于15层和20层结构,底层剪力分别是《抗规》设计值的1.61和1.79倍,表明按《抗规》计算的结构设计地震作用不能满足结构抗震需求。(3)近场多遇地震下,3个V-EBF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远超过《抗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250,不满足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要求。(4)近场罕遇地震下,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超过《抗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50,不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综上所述,《抗规》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5 km以内的结构,考虑近场地震作用的影响,将远场地震作用乘以放大系数1.5,不能满足近断层区结构抗震需求。

[1]李爽,谢礼立.近场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地震学报,2007,29(1):102-111.

[2]SOMERVILLE PG,SMITH N F,GRAVESRW,et al.Modification of empirical strong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 to include the amplitude and duration effects of rupture directivity[J].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1997,68(1):199-222.

[3]刘启方,袁一凡,金星,等.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1):1-10.

[4]王京哲,朱晞.近场地震速度脉冲下的反应谱加速度敏感区[J].中国铁道科学,2003,24(6):27-30.

[5]李明,谢礼立,杨永强,等.基于反应谱的近断层地震动潜在破坏作用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45(3):331-335.

[6]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杨溥,赖明.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选择控制指标[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6):33-37.

[8]吕红山,赵凤新.适用于中国场地分类的地震动反应谱放大系数[J].地震学报,2007,29(1):67-76.

[9]冯启民,邵广彪.近断层地震动速度、位移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4):13-19.

[10]邵广彪,冯启民.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3):30-37.

[11]CHIN-HSIUNG L,WAN S,LIAOW.Effects of hysteretic model on seismic demands:consideration of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J].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2002,11(3):155-169.

Seismic behavior of V-ec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s under near-fault earthquake

WANGHuafei,GU Qi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SUST,Suzhou 215011,China)

V-ec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causative fault within 5km were studied.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50011-2010),the near-fault earthquake action was considered and th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was multiplied by the amplification factor 1.5,and then 10-story,15-story and 20-story V-ec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s were designed.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near-fault earthquake action in the seismic code,according to the site condi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ar-fault records,9 seismic waveswere selected and the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was carried out,the story shear and inter-story drift of V-ec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swere obtained.The average story shear obtained through nonlinear time historymethod was larger than the design seismic ac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ter-story drift of the three structures overtopped the limited value 1/250 and 1/50 under the frequent and rare earthquakes respectively,and the structures cannotmeet “no collapse under strong earthquake”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

near-fault earthquake;V-ec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s;story shear;inter-story drift;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TU391

:A

:2096-3270(2017)03-0001-06

(责任编辑:秦中悦)

2016-11-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320)

王华飞(1991-),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

顾 强(1953-),男,教授,博士,从事钢结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guqiang383@163.com。

猜你喜欢

近场结构层弹塑性
城市道路路面石灰土结构层设计合理性的分析
基于反射型超表面的近场聚焦研究
矮塔斜拉桥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道路结构层整体抬高加固方案在S20大修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
浅析飞行器RCS近场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一种基于PDV的近场冲击波高压测量技术
透水铺装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究
弹塑性分析在超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防排水结构层对铁路基床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近场RCS测量不确定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