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术著作出版中的编辑作用
——以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中国地学史》为例

2017-09-18潘姿汝

传播与版权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图书

潘姿汝

浅谈学术著作出版中的编辑作用
——以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中国地学史》为例

潘姿汝

《中国地学史》是一部记录中国地理学和地质学发展历程的地学史学术著作,反映了中国地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填补了中国地学史研究的空白。编辑是图书出版流程中图书质量的主要把关者。通过对《中国地学史》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方面的总结,试图展示编辑工作对保障学术著作的质量起到的作用。

学术著作;编辑;《中国地学史》

[作 者]潘姿汝,广西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

一、案例介绍

(一)图书信息

《中国地学史》紧密结合历史,探索中国地学发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某些规律,涵盖从原始社会到现代中国地学的历史背景、学术思想、科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科学著作、著名科学家的生平、重大科学活动、科学机构、科学教育、科学刊物、科学仪器、科学交流等。全书史料准确、翔实,史论结合,对有争议又无定论的学术观点只介绍、不评述、不溢美、不贬低,客观公正地评论历史上的人和事,尽可能地总结中国地学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该书囊括中国地理学及地质学史,涵盖了气候、地图、水文、地貌、矿物岩石等学科的发生、发展史,呈现出中国地学发展的规律轨迹,还特别注意描述每个历史阶段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等)对地学发展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古代卷)、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二)社会影响

《中国地学史》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古代卷还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该书的出版,得到了我国地学界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多位院士、地理研究所的几任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的几任理事长,都给予了高度评介。

(1)《中国地学史》的出版,不仅对了解中国地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而且为当下国家正大力推行的主体功能区乃至“五位一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地学历史、知识等相关方面的学术支撑。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第八届、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

(2)《中国地学史》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地学史著作,记录和传承了中国地学的优秀传统和辉煌历史,代表了国家水平的地学史精品。

——郑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原所长)

(3)《中国地学史》与之前出版的囯内外中国地理学史或地学史相比,内容更丰富,资料更翔实,搜罗的资料更广泛。这是一部超越前人的作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是一部传世之作。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中国地学史》于2015年12月出版,图书出版后,广西教育出版社围绕该书进行多渠道宣传推介,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受广大读者欢迎,入选“2016桂版好书”。

《中国地学史》具有专业性、完整性、科学性与实时性等特点,是地学界研究者的良好读物,对相关院校与科研机构等的专业人员有着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起到总结中国科技史研究重要成果,填补地学史研究学术空白,传承与建设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效益。

二、案例分析

(一)选题填补学术空白,彰显社会效益

“学术著作是为了积累和交流人类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所获得的知识而创作的具有专门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文字(图表)作品。”[1]学术著作的策划既要考虑学术价值、科学价值,又要考虑是否具创新性,同时必须兼顾效益性,即社会和市场对该选题的需求。1997年8月,广西教育出版社组策划、启动了“中国科学史”丛书的出版计划,计有自然科学的六大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丛书的最大特点,一是从原始社会写到20世纪末,二是全部由中国自己的专家学者来撰写中国自己的自然科学史。每部书分两卷装订,古代部分为一卷,近现代部分为一卷。

地学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门最重要的基础科学,它通过对地球整体及各圈层的组成、结构、性质、形成、演化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可为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可供借鉴、参考的珍贵地理学、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数据和资料。研究、总结中国地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的积累,更可为当今及今后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提供借鉴。《中国地学史》记录了中国地理学和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地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填补了中国地学史研究的空白。该书的策划出版,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可供借鉴、参考的珍贵的地理学、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数据和资料,对了解中国地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文明,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都具有很好的积极意义。

(二)高层次的作者队伍,确保图书的权威性

好的选题,要靠好的主编和作者来实现。策划编辑通过深入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反复论证,并主动出击联系,与主编和作者就该选题达成共识。《中国地学史》主编杨文衡和杨勤业分别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史家。其他主创人员均为中国地学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在中国地理、地质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高层次的作者队伍为图书的质量提供了高水准的保障,保证了该学术著作的学术性、科学性、前沿性、权威性等。

(三)主动介入,坚持不懈,协助完成组稿工作

在组稿阶段,编辑的主动介入能把图书的创作与出版联系起来,使编辑与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与作者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体现出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地学史》于2001年3月交了大部分书稿,其中地质学史的近现代部分没完成。由于种种原因,该书一直未能进入出版流程。2011年该书经重新论证后,出版社决定组织原作者补充近现代卷地质学部分,并对原有内容进行增补、修订、完善后出版。由于需补写的地质学近现代部分内容难度较大,主编几易作者,最终答应撰写该部分的作者一再拖稿,导致全书稿完稿时间一拖再拖。而主编年纪已大,健康不佳,加上其他原因,感到力不从心,于2013年5月向出版社表示舍弃地质学近现代部分内容,将近现代卷部分书名易为《中国地理学史近现代卷》。这当然不符合当初对这部著作乃至整套丛书的构想和定位。为此,策划编辑主动介入,坚持不懈,真诚、耐心地与承担该部分撰写的作者积极沟通,持之以恒,经过诸多努力,督促着该作者于2014年1月交稿,保证了《中国地学史近现代卷》及整套丛书的完整性。最终于2012年2月组织完成古代卷修订稿、2014年5月组织完成近现代卷修订稿,经过重新修订、增补,更加入了十年来我国地学史研究方面的权威、前沿成果。

(四)树立高度的责任心,精细加工,打造精品

学术著作学术性强、引文众多,且大多成稿于多人之手,要保证体例统一规范、编校精良,是对编辑知识水平、职业责任、沟通能力等的考验。《中国地学史》为近140万字的学术著作,编辑加工严格按学术著作的规范要求进行,编辑坚守“统一、规范”四字,并注重从学术出版规范角度与作者沟通请教,以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致做好案头工作。

1.规范注释体例,细心核对引文。该书对中国地学经典文献做了精到的介绍和评述,涵盖面广,并参考了大量文献来支撑作者的研究,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对每一个文献和每一条引文一一检索核对,规范注释体例,对作者提供的文献条目中不规范、缺项之处,引文中著录错误、末标明出处之处等进行一一修改。在查证过程中因条件限制很多文献无法直接检索,特别是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献、最新发表暂未收入数据库的文献等,编辑坚持不懈,运用多种检索工具与数据库、多形式进行检索查阅,查找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2.规范名词术语。该书分两卷,作者共7人,使用的名词术语、人名地名(古代名、译名)等有所异同,编辑在规范统一名词术语、人名地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对工具书的查阅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权威性书籍对一些名词术语的定名不尽一致,而一些名词术语专业性强,稍有偏差,就可能出差错,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认真学习,尽量多查阅几种权威性书籍,争取准确理解相关术语和作者的观点,并反复向作者请教、磋商,确保用字用词规范与正确。

该书古代卷中引文多为古文,对其中存在的简繁体字混用、误用异体字等问题,编辑依据出版规范进行了修改。其中一些古文字和繁体字,电子文档打不出来,需要全部手写出来,排版时照着录入,这些字词编辑均一一标出,排版后查阅大量资料核实并与作者一一核对,避免错漏。

3.积极寻求专家帮助,把握专业知识。该书专业性强,涉及气候、地图、水文、地貌、矿物岩石等学科的发生、发展,资料丰富且繁杂,还涉及历史人名、官职和历史事件等,在编辑加工中,对有疑问、把握不准之处,编辑不轻易放过,也不随意改动,除耐心、细致通过查阅相关工具书、期刊、资料求证外,也不只依赖作者,还尽力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求教,听取专家、学者的专业意见,再与作者进行探讨,完成最终的修改。

4.编制人名索引,提高编辑含量。学术著作要实现学术观点在共同体中高水平的交流,就需要一系列的辅文来进行辅助,其中索引是重要的检索工具。该书交稿时只有“参考文献”内容,没有指向著作自身的索引内容,编辑为该书两卷均增加了人名索引,共列出1500余条人名,全部由编辑整理完成。编辑加工中编辑摘取出1000多页图书中每一页的每一个人名,以拼音顺序排序整理后,标出每个人名对应的诸多页码,并注意在编校流程中如有动版,相应进行核对和修改。

5.甄选、放置图片,提升阅读体验。该书第一次交稿时只配有极少量图片,为使该书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在内容修订、增补时要求作者补充图片内容。但补充来的图片存在质量不好(照片反光、墨线图经过转印不清晰等)、同类图片多、与内文不对应、没有相应插入文中等现象,编辑根据文中内容对图片进行了甄选,与作者磋商确定后,一一安插在相应位置,使图文一致、相得益彰,并加入简洁清晰的图解文字;编辑还就质量不好的图片与美编一一商讨,进行后期处理,提高印制质量。

6.精心装帧设计。在装帧设计上,编辑和设计人员多次探讨与尝试,力求体现史书的属性,简洁、大气,立意新颖、独特,格调古朴、简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美。最终封面设计选用图书中黑白插图为元素,书名、文字集中在右上角,有意留出左下半角空白,形成点、线、面疏密对比,书名用印章图形设计,烫金、银电化铝区别古代史、近现代史封面效果。彩色插图设计结构简洁、清新。内文版式设计以线条为主。

三、结语

学术著作是传承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学术著作的出版无论对学术界还是出版界均有重要意义。而学术著作的出版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出版周期长,对编辑要求高。在学术著作出版活动中,编辑要具备策划意识、主动介入意识、创新意识,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己的文化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专业素养,并克服浮躁心理,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编辑工作。

[1]吴江江.学术著作特征与出版政策研究[J].出版广角,1999(12):21-23.

[2]曹庆臻.谈策划与编辑学术著作的几点体会——“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获奖有感[J].出版参考,2014(15):29-30.

[3]王镨,吕洪霞.浅议学术图书选题策划中的编辑主动介入[J].出版科学,2007(6):13-15.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图书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一、学术著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