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风幽韵大西村

2017-09-18黎保宁

城乡建设 2017年18期
关键词:大屋城隍牌匾

■ 黎保宁

古村名镇

古风幽韵大西村

■ 黎保宁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公布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始建于元朝的兴业县城隍镇大西村榜上有名。早在2013年,该村已被评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

兴业县往西约21公里,位于东鹿峰山、北锦屏山、西羊驼顶、南黄岭顶之间,大陂江蜿蜒而过,村中有塘堰与城隍圩相隔,整村地形犹如自南而来、至北而转、回龙顾祖的大犀牛……这里就是大西村,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

如今,村里仍保留有众多的岭南风韵古建筑和舞狮、舞麒麟、挂灯节等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始建元中叶的古村落

据记载,村庄最早始建于元朝,由大里、西村两屯组成。大里原名龙池村、大李村,因境内塘堰有泉一穴名曰龙带天池,以为村名。又因诸姓中以李姓人来最早,又名大李村。后因李姓人迁徙他乡,遂改名大里村。西村原名石啼村,曾名犀村,始建于元朝中叶,与大里相连,村中有巨石两块,状如雄鸡,是以得名石啼;元末,村建钟氏祖祠,祠前池塘的石头貌似犀牛,遂改名犀村,后谐音称今名。

20世纪80年代末,地方改设行政村时以大里、西村二村首字命名,大西村名便由此而来。

飞檐翘角

古村自古就是城隍镇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明清至民国初,公路未通,兴业通往广东的古道主要由城隍大江口上船沿武思江入西江、往广东。兴业的蓝靛等特产就是沿此水路出口,众多客商常汇聚于此,古村因而成为经贸集散地,也由此形成了农工贸综合发展和文武并重之地。

也由此,大西古村涌现不少富户人家,他们置地建宅,成就了古村一时的繁华。至今,6000多平方米保存完好的清代风格古建筑分布于村中,成为大西村当时辉煌历史的见证。

村落古建,岭南遗风浓郁

建村选址受南方汉族风水文化影响,村庄青山环抱、绿水绕行,村中心三大水塘成为周边建筑群朝向的中心,与桂东南地区依山傍水、因形就势的建筑群体格局类似;村中建筑格局自由、形态随意,即使坐向相同,也是各家独立,很少见房屋座座相连。

这里的建筑传承岭南风格,粉墙、青瓦、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飞檐翘角等和谐组合,细节处的坡屋顶、花格窗、漏窗、围墙等,又加入西洋建筑符号,形成独具一格的桂东南建筑,无论是宗祠还是民居,都清晰地展示着清代岭南的建筑风格。

如今,村里保存完好的古祠堂有三座,两座梁氏宗祠、一座钟氏宗祠。两座梁氏宗祠均建于清代,面积都在520平方米左右,坐向、大小格局相同,村里人根据位置的不同把它们分为上、下梁宗祠。

其中,下梁宗祠始坐北朝南,两进三开间,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灰沙筑脊,其间饰花草、瑞兽等,正脊中间雕塑有一“冠帽”,小青瓦屋面,屋檐下封檐板雕饰有花鸟、瑞兽等图案。第一进当心间设置有屏风,第二进当心间有2根檐柱、4根金柱,柱上段为格木,下段为石质圆柱。宗祠内有一古铁钟,上刻“风调雨顺、钟古乐民、国泰民安”字样。

近代,下梁宗祠因李宗仁两次在城隍屯兵时设指挥部于此而声名大噪,其名气远胜于上梁宗祠。而与两座梁氏宗祠的简朴凝练相比,钟氏宗祠在雕塑工艺上更为富丽堂皇。

大西村现存完好的古民居有石砖大屋、钟氏大屋、梁绍赞宅、梁玉池宅、钟玉桂宅5座。其中,建于清咸丰年的石砖大屋(大夫第)名气颇盛,其面积达580平方米,是清朝咸丰丙辰科武举、广西驻京提堂、中宪大夫梁宗昌和清朝同治甲子科举人、工部水司员外郎梁总辉兄弟俩的房子。大屋为仿北京四合院结构,白石墙基、青砖青瓦,外挂“大夫第”木牌匾,坐北向南,大门向西,上下两座主房为三开间,左右厢房,呈回字型,建筑面积459平方米,面阔26米,进深18米,共30多间房。因大屋墙基全用白色大石砖砌成,当地人都称之为石砖大屋。令人惊叹的是,尽管历经了百多年风雨,其石墙基至今依然洁白如故,居然不长青苔。

位于村子西南角的钟氏大屋,占地504平方米,与石砖大屋的大气相比,这里令人惊叹的是它的精美和巧夺天工的建造工艺。在大屋的大厅里,人们还可以见到一幅高数米、令人拍案叫绝的绿色大屏风。该屏风为香樟木材,绿色打底,由24幅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花鸟、草树、人物、花瓶等浮雕组成画面,内容多为吉祥如意等美好愿望的表述。据说,此屏风为建造大屋时制作之物。梁上的木制浮雕制作之精美,也令人叹为观止。钟氏大屋里精美绝伦的雕刻术堪称大西村之最。

梁绍赞宅、梁玉池宅、钟玉桂宅三大宅府均建于清代,大小不一,各具特色。其中,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梁玉池宅,建筑面积只有183平方米,可谓小巧精致;而钟玉桂宅的建筑面积则达860平方米之巨。

古街巷、古牌匾、古井,让人穿越时空

除了宗祠、古屋,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村里现存的古街巷、古牌匾、古井等。走在村中苔绿斑斑的古巷中,看着身边的古牌匾,摸着古井、古树,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油然而生。

“自由均质、尺度宜人”,这是每位莅临大西村的建筑、民俗专家们对村里街巷的描述。如今,村里的街巷基本保留原有尺度格局,5米之内、3米至5米的街巷为主要村道,3米以下街巷穿插建筑之间;道路布局形态自由灵活,却又有一定的向心性,以村中两大池塘为中心向四方发散,不成规则却又自然宜人,极有趣味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金鸡、石砖、九曲等,这些古巷青砖铺就,有曲有直,有宽有窄。金鸡巷就因其有两块似砂非砂、似石非石、黄中带黑状之物,如一对引颈高啼的雄鸡而得名。

穿行于村里的古屋老巷,古牌匾会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里保存的古牌匾,可以说是城隍乃至兴业县之最。它们有的挂于门额上,有的挂于中堂,大小、长短、形状、工艺各有不同,如大夫第中的“文魁”和“武魁”、西村黄家的“兵部差务府”和梁绍赞宅中的“祖孙、父子、叔侄、兄弟军功六品”等;而若以家庭而计,集牌匾最多应数大夫第,该户人家中共有“见义勇为”“大夫第”“诰封中宪大夫”“武魁”“文魁”和“兄弟登科”六块之多。它们彰显着主人各自的身份地位,也展现着大西古村的历史和文化。

村里的古井有一大一小两口,在南塘与横腰岭之间,均为青砖、青石围砌的四方井,井水清凉,四季不涸,是村里的“地标”。因此,自古以来,村里的人都用“大井口”“井儿口”来代表自家的住地。

除古屋、古井、古巷、古牌匾外,村里还存留有古庙、古墓、古石碑、古钟、藤盾、古树等。这些饱含人文元素的历史文物,是大西村先人为子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石砖巷

金鸡巷

九曲巷

非遗文化传承,延绵不断

每年的新春佳节期间或逢喜庆之日,或是挂灯,或是舞狮、舞龙、舞麒麟,让大西村显得格外的热闹。

农历正月初十这一天,凡是上一年生育有男孩的家庭,都会在社庙和祠堂以及自家厅堂悬挂花灯。花灯一般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写上吉祥的谜语。如遇村里挂灯人家多,社庙里挂满了,就要另扎灯棚。“灯”与“丁”的发音相似,“添灯”也寓意着“添丁”。到正月十六,该灯将被烧掉,俗称“花灯”或者“散灯”“落灯”,寓意父母已向天神祈愿,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这就是“挂灯节”,蕴涵了生育风俗文化,在城隍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这特有的风俗依然在大西村中延续。

此外,每逢新年或喜庆之日,舞狮、舞麒麟等也是村中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舞狮是城隍镇民间文艺活动之一,每逢新年或喜庆之日,都有舞狮活动。在这里,民间对舞狮有着这样的传说:孔子出生,映城人孔家,戴“化红”而出;有一只独角狮闯进屋内,把家具撬翻打烂。孔家家丁用刀、棍将狮赶出门,此狮转身向孔家三拜,孔家人回头一看,被打烂撬翻的家具全部复原,人们说这是“神狮”,舞狮习俗由此而来。舞狮没有唱,但有锣、鼓、钹、唢呐等8音伴奏,且必有武术队,表示打了狮,能逢凶化吉。舞狮除了逐户上门恭拜,还在公共场所表演。表演一开始,舞狮人即摆开丁字脚;拜四大向后用大幅度的舞步;按“山”字形跳“出山狮”;接下动作是:找青、舔青、吞青、剔牙、舔身、困觉;此时出“大小面”做爬、剃等风趣的表现;接着,是狮子的翻身、醒狮、拜四大向、回山;然后是“打狮”武术表演。

而舞麒麟则是春节期间活跃在城隍镇的一种佩戴道具且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是一种祈福致庆的活动。表演一般由4~7人参加,1人扮麒麟,1人主唱麒麟歌;其余有的撑罗伞,有的举彩牌,有的司鼓乐。贺年时,舞着麒麟进门,鼓乐声一停,麒麟歌即起,见人赞人、见物誉物、见事贺事,七言四句、随编随唱、好话连篇。大家往往高兴万分,赏以红包、米花、糖果等。

舞狮、舞麒麟、挂灯节等古老文化习俗保留至今;李宗仁的故事、龙泉洞的传说也广为流传;传统的酸料、麻饼等制作工艺也在现代发展中得以改善。2010年,龙泉洞传说、李宗仁故事两项民间文学以及城隍酸料、花灯、麻饼三项传统手工技艺正式成为兴业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们和诸多的古建筑等,构成古村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近年来,大西村相继建成了剧场、图书馆、灯光球场,成立了舞狮队、粤剧队、舞蹈队,宣传着古村的新兴文化,也传承着古村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大屋城隍牌匾
两个城隍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小”和“少”
呼和浩特“统一牌匾”行动现大量神翻译店名
俄一高校挂斯大林牌匾引纠纷
试论郑家大屋解说词的英译技巧
银行荣誉牌匾岂能“终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