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军工强国新征程
2017-09-18王舒颖
本刊记者 王舒颖
迈向军工强国新征程
本刊记者 王舒颖
世界其他军工大国正以复杂的目光,注视着这个追赶者几十年砥砺前行的身影。这个身影,走向军工强国的路途,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后半程”。
从“追赶”到“并行”再到“引领”,每个阶段都将面对更艰难的探索和攻关。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穿过“迷雾森林”成为规则制定者
“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在崎岖的山路行走,现在则是在没有方向的森林里探索,你说哪个更难?”全国政协委员、枭龙总设计师杨伟说道。
“当然是后者更难。”他自问自答地说。
中国航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四大航空体之一,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与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媲美。比如第四代战斗机,目前欧洲还未开始研制;若中国与俄罗斯相比,后者着手早、研制周期长,中国则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而且从飞机综合性能来看,中国也会更胜一筹。
更严峻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即将与对手比肩,也意味着未来发展没有可追踪的路径,而面向未来战争的需求要求型号不断推陈出新,在方向未知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依托度非常高。“当然,这也是我们在世界航空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中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国防科技工业航空技术创新中心,就定位于研究航空工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探索现有团队不覆盖的颠覆性创新技术,并整合行业资源,进行协同创新。
杨伟与他的团队一直有个梦想:“未来对手根据我们的装备调整自身装备的发展目标。”
真正的引领者,是规则制定者。
化解公众疑虑支撑国家能源需求
国家发展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与公众谈核色变的现状,两者间的矛盾让核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公众正确了解核,认识核,接受核,是刚履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的王寿君委员不断思考的问题。
他提出,将当年毛泽东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做出发展核事业决定的日子,设为每年向公众传播普及核科学的日子。“建议将每年1月15日设立为国家‘核科学日’,以纪念和带动核工业的发展。” 在3月7日科技界联组讨论中,王寿君第一个发言。“不要用过去的问题否定现在的发展。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但核技术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不够,要为核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目前国内核电站普遍采用三代技术,安全性能有了更大的提升。即使核电站发生事故,放射性物质也会封闭在反应堆以内,这也为核电发展又加了一把“安全锁”。福岛核事故的阴影一直在公众心里没有彻底消除,由此产生的“邻避效应”让核电和核技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但部分民众对核仍心存误解和恐惧,导致核技术与核能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面临一定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支持王寿君的提议。他说,“航天日”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设立‘核工业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加强科普,引导公众对核有正确认知”。刘永介绍,核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以医疗领域为例,治疗癌症时使用的放疗以及在逐步推广的质子治疗都采用核技术。此外同位素药物也是核技术利用的典型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院院长万钢对核产业的规模做了估计,“按照中国的人口基数计算,核产业的规模能达到万亿”。
如果消除公众疑虑,促进核技术应用,壮大核产业规模,尤其是加大核技术在农学、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加快辐射加工产业发展,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核工业在新的历史阶段,将在服务民生与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商业航天助力国家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
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商业航天被看作提振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火箭”。市场预测,全球的商业航天市场将超1.7万亿元规模,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8000亿元。
商业航天的发展得到国家政策层面诸多指导和支持。《2016航天白皮书》提出,进一步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航天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中,将“商业航天产品发展工程” 列入重点工程,包括商业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及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线。
“商业航天能够将航天科技创新与商业市场融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说。在航天技术逐步成熟、市场应用需求多样的情况下,中国航天产业也逐渐从服务国家任务为主的“半封闭”状态,走向面向大众消费、商业应用场景的“开放融合”状态。
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党委书记郝照平此前说,中国商业航天的整体运营逻辑应该是“航天+”,即针对人的需求让航天技术融合不同业态,尤其是融入更多消费场景。依托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几个月前刚刚成立,定位于推出面向商业市场的快响应、低成本、高可靠的空间发射服务,并提供从搭载发射到卫星组网的全套系统解决方案。“平均发射服务成本降低30%,最短履约周期压缩80%。”
全国政协委员、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此次带来的提案之一,就是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航天产业项目信息、科研平台、技术研发、元器件及新材料市场等,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到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中下游当中。
“什么是航天强国?我认为航天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无处没有航天,这才算是航天强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