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人的“西游记”

2017-09-18

国际人才交流 2017年9期
关键词:西游记纪录片一带

纪录片人的“西游记”

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总导演张伟(前排中)在巴基斯坦拍摄时与军警合影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张勤《数说命运共同体》:挖掘超过1亿GB的数据

2015年10月,也就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两周年时,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新闻频道和新媒体平台上,同时推出7集“一带一路”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主流媒体中最早推出的关于“一带一路”的重点报道。

什么是《数说命运共同体》?简单来讲,这是一档以海量数据“定量”解析“一带一路”,以国际前沿视频技术“定标”节目形式创新,以民生福祉“定位”“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主旨的大型数据新闻节目。

说起《数说命运共同体》诞生的2015年,有很多国家大事发生。当时,央视新闻中心传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聂辰席的指示:“9·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和“一带一路”是当年两个最重要的主题宣传任务,一定要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要想完成这个重大任务,唯有创新才有出路。经过无数次讨论,我们锁定了用“数据”这种国际通行的语言,来讲述“一带一路”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与以往的报道不同,这次我们没有现成的数据可以使用,所有的数据都分散在国内外上百个机构中。我们凭借央视的平台优势,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跨国家整合了国内外上百个数据库,与大数据公司合作,从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的海量数据中,挖掘生产出了独家内容。

品质藏于细节。为了让观众直观地理解“一带一路”,节目运用了大量的三维地图作为表达元素。比如在中国南海九段线是用9根像针一样的线段来表现的,为了精准无误,这9根线是9个数据工程师精雕细刻两个月才做出来的,类似这样央视拥有知识产权的三维地图,我们做了260幅;节目中出现的地图上的光点、线条,是一艘艘货轮的真实轨迹;报道中提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船往来增长量14.6%,这个数据不是来源于机构,而是通过我们跟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由5名数据工程师,花了20天的时间,扫描了120亿行海运数据后得出的数据。类似这样的独家内容很多。我们深知,国家电视台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误差,正是这样的一丝不苟,将中国数据新闻报道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正因此,节目引起了海内外很多专业机构的高度关注,也成了很多学者的引用来源。

方法决定成败。《数说命运共同体》的拍摄跨越了13个国家、11个省市,对于一个大型节目来说,这个覆盖范围可能不算太广,但是如果把它放到40天的周期里来说,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如此密集的拍摄,很多还是在高度管制、风险频发的国家,几乎没人相信我们能如期完成。我们依靠精准科学的流程管理,将每项工作流程细化到半天,环环相扣,最后按照原计划准确无误地完成了所有的拍摄。大家说,我们是使用跑百米的速度冲了个一万米。

很多人看到这个节目后,往往都会惊艳于炫酷的穿越效果,但我更想强调的是一种媒体人的科学精神,是做事肯下笨功夫的耐心和毅力。

节目播出后,《光明日报》头版撰文:全新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数个“首次”:首次使用卫星定位跟踪系统数据,通过大量GPS移动轨迹提升数据新闻的视觉表达效果;首次使用数据库对接可视化工具,使节目通过真实数据轨迹全景呈现;首次准确、客观地描摹出“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重要数据分布情况。

节目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播出后第二天,日本《经济新闻》就用很大的篇幅来点评这个节目;联合国相关组织、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办公室等海内外机构纷纷向台里索要相关节目内容;中央宣传部要求迅速将节目翻译成多语种,作为国家外宣品分送到各驻外机构。

这样一档创新型的节目获得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赞誉。先后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2015年中国电视年度掌声等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也将其作为教学案例。

以“一带一路”主张为标志,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而与这个中心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建设还在路上,需要我们媒体人不懈努力。伟大的转变才刚刚开始,大家一起加油!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李亚玮纪录片《一带一路》:有关丝绸之路最全面的一次拍摄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三周年和G20杭州峰会胜利召开之际,首部全面解读 “一带一路”的6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于2016年9月5日起在中央电视台1、2、4、9、10、外语等多个频道及全国18个省级卫视播出。该片目前已有超过5亿人次观众收看。

在《一带一路》中,我们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与“一带一路”的故事,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了“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这一主题。

如何做好这部纪录片?对主题的把握、内容的择取,是创作最大的难点所在,也是该片成败的关键。

主创人员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一带一路”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国务院发布的“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相关文件基础上,先后与相关国家部委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沟通与讨论,走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并联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对彭博社、《金融时报》、《纽约时报》、《亚洲时代周刊》、《中国日报》等国际传媒对“一带一路”的102篇报道进行了舆情分析。

根据各方面建议、意见,我们规避了敏感议题,淡化了敏感论调,并依据外交部建议,把握好对内对外宣传的平衡度。最终片子内容分为如下6集:

第一集:共同命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第二集:互通之路(设施联通共筑发展通途);第三集:光明纽带(开放与合作态势下共享产业发展成果);第四集:财富通途(贸易畅通打造合作共赢之路);第五集:金融互联(资金融通、设施联通与贸易畅通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第六集:筑梦丝路(友好往来,文化包容,民心相通,成就文明互鉴之路)。

为实现节目表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我们在《一带一路》的拍摄中依靠课题式设计、国际化语言、中国化故事、文献化论述、数据化支撑、权威性采访6个要素进行创作。

课题式设计:作为当前中国最新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各界对于“一带一路”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本片通过构建智库提供智力支持,借鉴优秀案例作为内容支撑,以推动对这一发展战略的深入理解。

国际化语言:采用国际通行的表述手法和方式,借鉴国内外优秀纪录片的语态和表现形式,注重语言的客观、真实与平实,力求表达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中国化故事:注重国际视野和本土视角的融合,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使国际化叙事具有中国视角;另一方面,将本土叙事置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体现出较为广阔的国际视野。

文献化论述:依托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促进对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再思考。我们以中西交通史和全球史为框架,突破“就事论事”“就史论史”的视野局限。我们参考的文献包括:《汉书》《旧唐书》《诸藩志》《道里邦国志》等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官方文献;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馆藏文物实物(如钱币、石刻、绘画、地图)。

数据化支撑:数据来源包括官方文献(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年度报告、白皮书等);非官方文献(企事业单位的年报、年鉴等);国内外知名商业咨询公司、智库单位发布的研究报告、政策分析(如长城咨询、麦肯锡、亿赞普数据等)。

权威性采访:注重对海外相关人士的采访,主要涉及人士包括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领导人及政要,如俄罗斯总统普京、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等,以及国际知名的汉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国内采访对象则包括相关部委、省区市主要领导采访。

《一带一路》成片拍摄了亚、非、欧、美“一带一路”相关的35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国内20多个省区市“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工作;采访了50多位国际政要、专家;记录了丝路沿线60多个人物故事;拍摄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视察、提及的30多项标志性工程;拍摄了20多座丝路古城、历史遗迹以及境外的多所博物馆、大学……

《一带一路》是目前为止,有关丝绸之路题材最广、最全面的一次拍摄、记录。

中央领导及海内外各界给予高度评价,中央宣传部《新闻阅评》评价,这部作品突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的核心思想。《人民日报》评价,用纪录片这一通行的国际语言,为新时期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创新了表达、树立了典范。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评价:该片真实地记录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密切合作,以及这一倡议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台湾地区《商业周刊》杂志发文称,该纪录片拍摄足迹几乎踏遍全球,用小故事作为轴线贯穿全系列影片。从片中可以看出这几年中国国内快速发展,在基础建设及生产制造能力上,已经比大部分在“一带一路”上的发展中国家高出不少。让邻近国家繁荣壮大,变成这部纪录片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旋律。

截至2016年11月,《一带一路》在脸谱上的视频浏览量达106万,短视频网站点击量突破2200万次,其中来自海外点击量超过200万次。本片目前已翻译成意大利语、德语、日语、韩语等丝路沿线国家语言,并根据对方国家、地区特点,自 2017年1月开始在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埃及等国家传媒机构陆续推出。目前,我们还与美国历史频道达成合作意向,国际版节目计划于2017年10月在美国历史频道美洲、亚洲、欧洲区域播出。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 张伟《海上丝绸之路》:动人而惊险的生命跋涉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立项,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牵头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于2016年5月正式登陆电视荧屏。

《海上丝绸之路》分为7集,分别从航运、物产、贸易、科技、文化、民心、梦想等角度,以沿线各国民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为出发点,发挥“海派”纪录片的特点,将镜头对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普通人,比如船长、工程师、设计师、农民、商人、科考人员等,记录他们坚守、探索、奋斗、追逐梦想的故事。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展现海上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对沿线各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体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融合、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道路。

目前,《海上丝绸之路》已在上海东方卫视、上海纪实卫视、上海第一财经、上海外语频道、广东新闻频道、福建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播出。同时,还在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PTV、新加坡StarHub TV、马来西亚Astro卫星电视网、美国中文电视台英文频道、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ustralia Plus TV等境外媒体播出,覆盖海外收视人群约3亿。该片正编译成近10个语种版本,陆续在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流电视媒体播出。

两年来,我们的摄制组克服炎热、疾病、战乱等困难,跨越四大洲,在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土耳其、阿联酋、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澳大利亚等近20个国家进行实地拍摄。不仅拍摄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丰富的文化民俗、绚丽的自然风光;还采访了沿线各国数百位专家、学者、官员、普通民众,聆听他们对丝路的声音。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发掘了丝路沿线的许多动人故事,比如在苏州吴江,一位丝绸商人将东方传统的宋锦工艺与西方现代的时尚元素相结合,使得有“锦绣之冠”之称的古老宋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泉州,“锡兰公主”为我们讲述了穿越几百年的家族往事;在印尼,一位电脑工程师学以致用,与中国工程师一起保障了APEC会议的通信畅通;在泰国,一个农户为中国人能吃上她种植的大米而一直默默耕耘……

《海上丝绸之路》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使用无人机

然而,拍摄也是危险的。在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我因感染登革热差点失去生命。2015年4月下旬,当时我已经带领联合摄制组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国连续拍摄四十多天。我由于感染了登革热病毒,再加上过度劳累等因素,最终引发心脏病、高血压,危及生命。但就在这最危难的时刻,我感受到了最温暖的关爱。由于岛上设施落后,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中资企业(中国港湾、中国石油),以及当地的村民、我的团队随即展开了一次紧急护送、紧急治疗。国内的领导与同事都送上了无微不至的关爱。

在险境环生的拍摄中,我们也体会到了牢固的国际友谊。巴基斯坦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与中国友谊深厚,被亲切地称为“巴铁”。我们一直听说“巴铁”,但去了巴基斯坦,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巴之间牢固的友谊。

2015年7月至8月,我再次带队奔赴巴基斯坦拍摄。巴基斯坦紧邻阿富汗,各种武装势力冲突不断、自杀式袭击时有发生。此次拍摄地基本是在地形险恶的山谷和人烟稀少的荒漠之中,交通极其不便,安全形势严峻。

瓜德尔是我们巴基斯坦之行最重要的一站。在还没抵达瓜德尔之前,我们就听说,当地唯一的酒店在此之前就曾受到一枚从海上发射过来的导弹袭击,所幸是一枚哑弹,酒店没有被炸毁。足见当地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尽管早有耳闻,但当我们的航班降落在瓜德尔机场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还是令摄制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无比震撼。当地政府派出的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巴基斯坦海军、陆军和反恐特警早已等候在此。让我们颇为感动的是,此次瓜德尔之行,港口、海上、镇中心、郊外,无论我们是在拍摄还是驻扎在酒店,当地政府派出的军警时刻保障摄制组的安全。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天早上正准备出发的时候,不远处枪声响起。当地负责安保的官员过来告诉我,去往目的地的沿途正发生枪战,军队正在围剿,上午的拍摄必须取消。中午,枪声渐渐停息,摄制组再次出发,而一路军警的保护措施则更加严密。就这样,在当地百余名全副武装的军警保护之下,摄制组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完成了此次巴基斯坦的所有拍摄任务。在枪林弹雨中,摄制组与那些最可爱的巴基斯坦军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跨越国界的好友。

21世纪,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世界同样需要拥抱中国。尝试用文化的方式跨越时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与汗水,也饱含了太多人的祝福与期盼。这仅仅是开始,未来,我们将用心创作更多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纪录片;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传播好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西游记纪录片一带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