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2017-09-16张凤学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初探改革

张凤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和入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语文教学我们应努力寻求改进语文教学的办法。不可否认,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本文在此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思想,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以及针对小学语文的特殊的教学方法、手段,考核办法等方面提出一些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改革 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50-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是新形势下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观念。

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点思考

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但现代教学观念应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应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学生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师生关系应为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应转变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能力、兴趣、学习方法及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育教材与内容的一点思考

目前随着教材的改革,市场上有许多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但普遍现象就是课本的内容十分简单,学生们一看即懂。但是当面对于作业时,往往要比书上的例题难很多,甚至有的会有种让学生没有学过的感觉。

这就是教材与作业,考试存在一定的差距。课本内容过于简单,与课后题目不配套,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也严重影响学生的课后学习,复习。

对于小学生的教材应深入浅出,交代问题要简单,凝练。小学语文教材,在涉及文学作品时,应坚持“精”“全”“新”的三原则。“精”就是精选作品、精心注释,包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注音和释义;“全”就是全面,不仅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要涉及,还要写进简要而系统的语文知识等;“新”就是指题材新颖、广泛。

其次,就是教材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思维空间。意大利著名教育理论家、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兹写过一首题为《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世界著名教育诗,“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所有的孩子都有千万种表达,一百种属于自己的思维、语言,甚至更多……但事实上,学校的孩子没有这千万种表达,没有这一百种,而是只剩下一种统一的表达、统一的课本思维,那九十九种被教材与主宰课堂的教师偷走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许多学生变得大一统了?语文教材应该让孩子从教材中读出自己的兴趣,读出自己的感想。这是语文教材应该给予孩子的。但现在的语文教材似乎没有做到。所以再次提出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正确引导他们对课本进行思考,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驾驭课本,发现语文的乐趣。

教材从课文的选材到练习和实践活动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学出发,都要考虑能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材本身应该体现如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品质、情感以及习惯。教材的练习设计不能只限于抄抄写写,读读背背,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要减少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练习,加强朗读、背诵等积累语言的基础性练习,加强综合性的语言实践,使练习富有实践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教材的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大的方向,所以一定要严格把握,认真修改。

三、关于语文考试改革的一些思考

当前热衷于试题研究的现象令人担忧。不少人对检测都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检测就是考试,考试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能力强弱的惟一标准。于是乎,部分教师在检测中偏重学科的单元、期末考试,忽视了对学生的平时考查。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考试成绩高,能力习惯差”的惡果。

其实学生能力的强弱,依赖于平时学习的日积月累,并非是考试前的“临阵磨枪”之功。要想全面、高效地培养学生能力,并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搞好平时考查,就得有平时考查要求,而具体全面的考查。

四、关于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一点思考

目前,部分存在的教学问题,也有是因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不合理引起的,所以面对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也需有部分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0分钟要质量。要注重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自行探索发现的过程。教师要看到学生有巨大的潜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学习并获得成功的愉悦。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优化教学过程,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潜能无限,教育的功能在于唤醒。

涵养文化,人性高于一切。如果说教育的功能在于唤醒,那如何唤醒就是一个原则问题。 知识不等于智慧。现在教育存在不少误区,过分看重对知识的获取,忽视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和手段,在一切知识中,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然表现形式,是形成智慧的重要基础。 人性高于一切。教育的成败最终要以人生的成败而论。一个人的教育效果要放到生命的整个旅程之中去检验,有的人事业成就辉煌一时,由于人性的迷失而功亏一篑,足以说明教育的成就不只在于事业的成功,更在于人生的成败。教育是身体力行。知识层面是让人知道如何去选择知识,获得知识,提高技能,道德层面是让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如何践行美好,而不是了解美好,评价、分析美好。

所以无论是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育初探改革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科学化的思考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浅析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轻松教学,快乐识字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尾矿库排洪系统封堵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