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江西红色音乐资源在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德育转化

2017-09-16王颖峰李红梅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2期
关键词:井冈山江西红色

王颖峰 李红梅

【摘要】德育在高校专业教育教学中意义重大,但是长期以来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与现行的德育教学手段相对单调和枯燥有直接关系。江西红色音乐资源在高校专业教育中具有独特而显著的德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将探讨把其融进地方高校专业教育中的有效途径,以期在课程教学中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提升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江西红色音乐 地方高校 德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西省“十二五”教育规划《江西红色音乐资源在高校专业教育和德育导向中的转化机制研究》(15YB07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06-02

一、江西红色音乐资源与德育优势

2017年是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90周年的特殊年份,回想当年,在中国面临的关键时刻,革命先辈们在江西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创造了无数个历史奇迹: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赣南苏区到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西的红色革命风暴席卷全国。而与革命共生的江西红色音乐也随之以“燎原”之势迅速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对当时的革命起到了巨大的宣传、组织和催化作用,即使在90年后的今天,这些红色音乐资源仍然具有良好的艺术魅力和德育价值。

1.江西红色音乐的形成源于厚重的文化积淀

江西是一个文化大省,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称号。江西的古代书院名扬四海,明代有着“朝士半江西”的说法。在音乐艺术方面,明初的弋阳腔对中国民间戏曲影响深远,它是京剧、川剧等40多种地方戏的主要来源;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中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的代表;江西的采茶戏和兴国山歌影响深远;伶伦、许合子、姜夔、周德清、朱权、魏良辅等江西音乐界风云人物名满天下,其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被视为“中国国音之鼻祖”,另外,还有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的傩舞等[1]。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为江西红色音乐的产生和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在土地革命时期,音乐人士根据革命现实的需要吸取了传统的音乐素材,并进行艺术化、通俗化的处理,使红色音乐被广大军民所喜爱,这些音乐伴随着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足迹一路传播,红军红旗红色政权、红土地红米饭红色歌曲等,让江西一度成为令全世界瞩目的红色海洋。

2.江西红色音乐具有独特的德育优势

江西红色音乐资源的德育价值主要是体现在歌曲的歌词中。在革命初期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普遍识字不多,而音乐具有天然的娱乐性、通俗性和感染性等传播特点,其育人功能无可替代,所以,我党为了宣传方针政策、动员和组织群众,就地取材创编了许多红色歌曲,通过这些传播载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瞩目的历史功绩,比如在当时“拥军参军”的征兵宣传过程中,就留下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历史奇迹[2]。以上这些歌曲在音乐手法上多用现成的曲调为音乐框架,新创的旋律比较少,一曲多唱的传统习惯依然沿袭,在原有旋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填上党的政策方针、或革命英雄事迹、或重大革命事件、或文化普及、或仁义道德等正能量的红色内容,即是我们常说的“红色歌曲”(也有人认为红色歌曲只包含前三者的内容)。一般来说,被选用的音乐素材曲调大多具有朗朗上口和易传好记的艺术特点,歌词也多言简意赅便于理解和传播,因此,作为特定的历史产物,江西红色音乐资源除了一定的艺术价值之外,其政策宣传和道德宣讲的优势毋庸置疑。

二、江西红色音乐资源有利于高校德育现状的改善

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往往是衡量该校办学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德育效果并不在评估范围之内。因此,理想教育和信念培养在物化的现实中逐渐趋于世俗化甚至边缘化,教师们为了科研指标和职称评定,往往只侧重科研、忽略教学,这使得本来就不太被关注的德育地位更加被边缘化。另外,面對商品化大潮下的利益诱导和大学产业化的加速,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金钱的诱惑远比崇高的荣誉来的更直接,传统美德被忽视,不讲诚信、损人利己的现象时有发生,“老人倒地不能扶”和“见义勇为导致严重后果”的媒体渲染,都在不断透支和侵蚀着大学生本应善良淳朴、正直有为的心灵特质。而同时,西方某些敌对势力对我们和平演变与颜色革命的企图仍然存在,大学生是他们思想侵蚀的最主要对象。所以,我们必须要强化高校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效果,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手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为抓手,培养先“德”后“才”的、对祖国和社会有用的高等人才。综上所述,江西红色音乐资源作为一种润物无声和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利用,把江西红色音乐资源和高校专业教育与德育导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尝试。

三、江西红色音乐资源在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德育转化途径

柏拉图认为“音乐必须为国家服务”[3],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性认知。但是,既然要提升到高校专业课程教育的层面,那就必须选取一些兼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德育价值的,并且具有较大流传范围的经典佳作,比如《十送红军》、《红军干部好作风》、《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映山红》和《井冈山上太阳红》等等。本文讲述的德育转化途径主要针对综合类本科音乐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而言,其中涉及到《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地方音乐史》、《钢琴》、《声乐》、《作曲技术理论》、《舞台表演与艺术实践》、《舞蹈》等专业基础课程。从德育转化的实际操作层面来看,井冈山大学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成果颇多,本文就以其具体的德育转化手段和途径做一论述和阐释。

1.在音乐学基础课程专业教育中的德育转化

比如在《基本乐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解音高、音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常用记号等方面的西方传统乐理知识时,有意识地列举了一些江西红色歌曲的谱例,让同学们见识了除常规教材以外的、带有中国浓郁地方韵味的鲜活实例,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在《地方音乐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挖掘每一首江西红色经典歌曲背后感人的故事,以情感人、以德化人。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置身于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谙熟这些红色的区域音乐文化以后,“近朱者赤”的艺术氛围让他们深感同受,对红色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详实的地方志和音乐的魅力感染与传播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统一了教学理念,合理布局,有机地把一些江西红色经典歌曲融进教学大纲中去,并运用于实践教学。其中,部分曲目还被指定为学期必考曲目,每学年定期举办专业组或业余组的江西红色经典音乐的声乐比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自己去查资料并探寻歌曲背后的动人故事,然后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下,使学生对红色歌曲逐渐产生兴趣和情感,虽然许多作品的音域跨度不大、调性变化不多、没有高音炫技,但是这更能说明评判演唱一首歌曲的好坏和难易程度并不是以技巧和飚高音为最高标准的,不能为了唱歌而唱歌,音乐的灵魂是情感与共鸣,“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音乐境界不是因为你唱的高、唱的响,音乐表情细腻的声音传递和独具魅力的旋律流动才是最感人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红色音乐的优势更为明显,因为这些音乐多为结构短小、乐句清晰、终止明确、难易适中的歌曲,有极具地方风韵,因此,我们还尝试着编写了一部具有地方特点的专业《视唱练耳》辅助教材,试用期间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专业教育中的德育转化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之所以单独列出,是因为这些课程都是与音乐创作有关的课程,是在分析基础之上的创作,与前面的基础理论或技能课有所不同,具体地说它有《曲式分析》、《和声学》、《配器》和《复调》俗称作曲“四大件”的课程组成。现在部分高校都在试用《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新教材,它实际上是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浓缩、简化和有机整合。但是,不管用哪种教材其核心内容是变化不大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作为完全来自于西方的技术理论,在这些课程中,我们大量引入了江西红色音乐资源为教学素材,并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对部分江西红色音乐进行了技术改编和创新。比如,我们在钢琴织体的写作实践中,就以这些素材为原型,综合运用和声、复调等多声部手法,让学生对自己选取的同一作品的旋律进行不少于五次的变奏创编,在教师的不断指导、改进和筛选下,每个同学的最终作品都进行了公开演奏。比如在2016年7月本科大三年级的阶段教学结束时,我们从学生创编的众多作品中筛选出20多首作品,并面向全校师生举办了“红色经典歌曲和声变奏曲之钢琴专场”的主题音乐会,获得广大师生和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许多学生都表示,在这个学习、写作和演出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已经在不自觉中接受“红色”音乐教育,深受情绪感染和灵魂净化,思想觉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在《音乐舞台表演与艺术实践》课程专业教育中的德育转化

《音乐舞台表演与艺术实践》系列课程是一种视觉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舞台实践与表演,井冈山大学在这一课程体系中的德育转化做得最具特色也最成功。用“井冈山精神”教书育人是井冈山大学的办学宗旨,历史的使命感和现实的责任感使他们创造性地在专业教学中发挥了江西红色音乐资源的区域优势,在以本校为主的基础上,借助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同济大学的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了这台以乐树德的艺术精品——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作为一台用于教学实践演出和德育转化的载体,截止到2017年4月14日,它已经在连续的10年里成功演出了214场,社会反响好评如潮,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和部分国家领导人也给予过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台节目由20多首经典的江西红色歌曲贯穿全剧,用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诠释和歌颂了我党我军艰苦卓绝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军民一家亲的鱼水之情!真实而鲜活的艺术画面给现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在心灵的洗礼和震撼之余,爱国主义精神和满满的正能量被观众和演员一路带回家,感染他人,甚至终身影响。该剧的全部演员都来自于井冈山大学的本科在校生,随着每年的毕业生离开和新生的加入,常演常新,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和互动。所以,有机融合了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专业教学和德育体验等多种元素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已经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多元的德育转化和教学典范,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4]。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德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认识到音乐特殊的德育功效,正如梁启超所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5]。在高校的专业教育教学中,我们以江西红色音乐资源“现身说法”的直观手段,艺术地传递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这些举措既能使当代大学生获得专业水平的提升,又能净化灵魂、获得良好的德育体验,同时,还能传承文化遗产和民族艺术。所以,江西红色音乐资源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德育导转化是有现实意义的、是可行的,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国内同类高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志.璀璨的江西历史文化[N].江西日报, 2012-07-13 B1版

[2]严洁.一首山歌三个师[N].江西日报, 2010-05-07

[3]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07,第1版,第11页

[4]党的十八大报告[EB/OL] .人民网,强国社区,教育论坛 2014-06-19 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1/140006552.html

[5]梁啟超.饮水室诗话[A] .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C],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08第1版,第101页

作者简介:

王颖峰,男,安徽人,1973年生,音乐学专业,江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井冈山大学教师)。

李红梅,女,安徽人,1971年生,音乐学专业,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井冈山江西红色
红色在哪里?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追忆红色浪漫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