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一场交通“复兴”
2017-09-16詹姆斯·戴森
【英】詹姆斯·戴森
世界即将经历一场交通运输的“文艺复兴”,各个国家都在努力解决不断增加的人口、不断加剧的拥堵以及城市生活等问题。除非我们能够找到从某地到另一地更快、更智慧的方式,否则全世界的交通体系将无法应对。全世界的城市都面临着挑战,只能通过投资新技术并支持那些拥有工程学知识来创造这些技术的人才能解决。
中国是居于特殊地位,能够从这一复兴中获益的国家之一,其对于“铁路复兴”的投资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从上个月21日开始,“复兴号”动车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往返于北京和上海。然而,“复兴号”动车还能跑得更快,这一发展令人惊叹。中国目前已经修建了2.2万公里的高铁线路。
火车是改变人类世界的最伟大发明之一。廉价、快速、简便的交通促使新的交通线路开通,新的城市和增长机遇也得以让国家更繁荣。中国对这一点心知肚明,这便是中国高铁线路总长度将在未来3年内增加3万公里、连接80%大城市的原因。
类似的工程学飞跃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数月乃至数年不辞辛劳的结果,制作原型机、设计测试、寻找哪怕是最小的边际效应。定位拖拽,寻找不必要的轨道震动,去除误差,这些努力都将带来重要的影响。我很羡慕中国有关于量变推动质变的思想。
边际效应是一方面,还有一些人则采用完全不同的思维。美国提出了“超回路”概念,即在真空管道中利用磁悬浮的方式行驶列车,这令人感到兴奋异常。
对交通的彻底再思考,并不是工程师们在速度和虚荣心上相互比拼,而是要为当前面临的挑战找到现代化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对于我们的交通系统的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工程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事实上,从快速城市化到老龄化人口,再到全球变暖,所有一切都需要工程学解决方案。
从全球来看,我们要有正确的技能。教育是源头,正是年轻人可以发明创造,解决我们面临的挑战。但在英国,到2022年将会出现100万工程师的缺口。很明显,如果我们现在不行动,就不会有人才。
中国同样也面临挑战。促进包括交通在内的各经济领域的创新需要优化学生们的教育内容。考试和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大学体系肯定会产生高技术、受过良好培训的工程师大军,但如果中国同时为这些聪慧的大脑辅以真正的项目,便会造就一批发明家。
一想到如何武装下一代人,我就会感到兴奋。让本科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并由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指导。我们不应让这些工程师坐在桌子后面,或者满是灰尘的教室中推论假设,而是让他们置身于真正的现实项目中,并让他们去真正地发明创造。把大学教育的学术严谨和技术、创造力结合在一起,将能够打造出最为尖端的科技。
中国已经意识到,培养更多工程师是一项聪明的投资,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还将产生有形产品,并为国家创造财富。中国愿意投巨资研发“复兴号”绝非偶然,而且还可能会更进一步。▲
(作者是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英国戴森公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