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思维,做到“五注重”
2017-09-15范桂梅
范桂梅
【摘要】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开发的高峰期,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阵地,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兴趣,以“趣”促“思”;要注重语言训练,以“说”促“思”;要注重问题意识,以“疑”促“思”;要注重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要注重变式训练 以“变”促“思”。
【关键词】学生 思维 注重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251-02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借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智力开发的高峰期,作为一名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
一、注重激发兴趣,以“趣”促“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一个人积极探索知识的巨大内动力。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也是求知的基础。如何让学生自觉地思、自觉地议,这就需要兴趣的支持。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在愉快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56个人来到小兔饭店。饭店的女主人兔妈妈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8张空桌子,请随意坐。”导游小鹿一听急了:“才8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兔妈妈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它只好向小朋友讨教:“聪明的小朋友,如果每张桌子坐7个人,他们56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展开讨论,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得出:可以先算一算56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56÷7=8(张)。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思维。
二、注重语言训练,以“说”促“思”
数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晰精炼地语言表达是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的妙方。例如低年级的孩子缺乏数学语言,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用语言来表达,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孩子子们说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通过“说数学”来理清自己的思路,说出不同的见解,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请学生看图说说数的组成: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出数的组成;从色彩分,1和8组成9;从左右分,4和5组成9。这样形数组合,学生愿说、敢说,初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又如:在教学8+5时,其实学生通过摆学具已经知道得数,,老师可以再问:小朋友们,如果不摆学具,还可以怎么算?以此激发学生说的兴趣。生1:从8再往上数5个就是13了。生2:我可以画图。生3:我把5分为2和3,8加上2是10,10再加上3就是13了。生4:我还可以把8分为5和3,5加5得10,10加3也等于13。学生各叙己见,纷纷说出自己不同的思路,这时教师可以训练孩子们说完整话,并赞赏他们的想法,让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然后老师又适时引导学生优化算法,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发展。
三、注重问题意识,以“疑”促“思”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数学是由问题的产生发展起来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积极思维。而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离不开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探索、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课堂教学中贵在善问和会问。通过问,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唤起学生渴望学习的动力——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倒数前,先让学生去预习,学生产生了不少的想法,提出了许多问题:1的倒数是1,0的倒数为什么不是0;0为什么没有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和、差、商也是1的两个数为什么就不能互为倒数呢?学生开动脑筋,他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思维的表现。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要求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列出算式算出:一个盒子里有3块橡皮,2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8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20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100个盒子里有几块橡皮?当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计算感到困难的时候,我却很快把答案报出来,学生顿时觉得很惊讶,纷纷质疑:“老师为什么一看到多少个盒子就知道有几块橡皮,真是太厉害了”“计算像这样的题目,是不是有什么奥秘?”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勇于质疑,才能激活求知的内驱力,增强主体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四、注重动手操作,以“动”促“思”
“化静为动,以动促思”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手和手指的动作能激发大脑的富于创造性的区域发达起来,从而促進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以“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教学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1/2后,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月饼的1/2,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找出长方形纸的1/2吗?并把它的1/2,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学生动手操作,我们发现学生的折法很多,有的横着折,有的竖着折,有沿对角线折,但沿着对角线折的孩子不确定,这时老师可以鼓励他沿对角线剪下,看看是不是平均分,还有的斜着折……这样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对分数1/2的直观理解,又对平均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了理解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注重变式训练 以变促思
训练创新思维的深度,主要从纵向的发散思维向深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洞察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不受习惯定势的局限,从各方面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我们把2根的胡萝卜看成是一份,水萝卜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水萝卜是胡萝卜的2倍,同学们刚才我们是用圈一圈、摆一摆,画一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好方法, 但如果数量太大, 你会觉得怎样?(麻烦)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请学生尝试回答),这时学生回答,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达。4÷2=2,如果水萝卜有6根,那么水萝卜是胡萝卜根数的几倍?8根呢?这时小白兔又买来了12根的红萝卜。那么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红萝卜又是水萝卜的几倍呢?为什么同样是红萝卜,一会是6倍?一会儿又是2倍呢?这样通过问题的变式训练,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地理解,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又如一道有关中点的题目: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的中点向相反方向行驶,5小时后,客车到达甲地,货车离乙地还有60千米,已知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5:7,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让学生画图理解后列式解答,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又把题目改编为:客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5小时在距离两地中点60千米的地方相遇,已知相遇时货车与客车所行的路程比是5:7,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样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和形式,将一题演变为多题,让学生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实践表明,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最好的“老师”,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问题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起点和动力,动手操作是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思维的“道具”,变式训练,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堂结构是拓宽思维的有效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恰当运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策略,帮助学生从小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养成爱动脑筋、爱想问题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2]胡道德.以动促思 以说促思 以变促思[J].小学数学参考,2013年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