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管理与治理
2017-09-15许婵
许婵
【摘要】管理与治理,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本文在全面分析管理与治理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管理与治理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梳理管理与治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地解读治理与管理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管理 治理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230-02
一、管理的内涵
人类社会关于管理的思想由来已久,不同时期对于管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要想对管理的内涵获得全面的认知,需要对其追根溯源,同时考察中西方不同语境下管理的定义。
管理一词由“管”与“理”组成。在中国古代,“管”本义是指一种吹奏的樂器,用一只手控制许多的小孔,引申为一个人控制一群人。“理”从玉,本义为治玉,即把玉石按照其纹理打磨雕琢为玉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管理强调通过对人的控制来实现既定的目标。还有另一种解释是将“理”拆分为“王”、“里”二字。“王”指帝王,“里”指规整的居民区。因而“理”是指帝王对居民区的安排、规整。“管理”一词,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指有一定职权的人,对所管辖的事物进行安排和整理。
现在我们使用的“管理”一词,主要源于西方的“管理”,即“management”。西方学者关于管理概念的研究十分丰富,现代管理学之父、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 “管理是任务,是一门学科,管理也就是人民。” 他认为管理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的特点,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也有很多学者从管理的职能,包括领导、控制、协调等突出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定义有很多种,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管理的理解会发生变化,并不断丰富完善,不同的学派也会在定义管理时侧重点不同。我国学者对于“管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百度百科中这样定义管理:“管理,是指管理主体组织并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
尽管中外学者们对于管理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具体而言:管理的主体是人或组织;管理的客体是人、组织或物;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特定的目标和提高效率;管理是一种工作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等职能。笔者尝试性的对管理的含义进行综合性表达:管理是指人或组织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活动,以期有效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治理的内涵
相较于管理,人们对于治理的理解会略感棘手。原因在于管理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中,而治理则是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经济、文化、政治水平,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才出现的。因此,对于治理的理解,还有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实践。
“治理”主要引介于西方,源于“governance”。治理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中的 “引领”(steering)一词,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治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89年的世界银行报告中,随后在许多国家的政治领域、社会经济与管理领域开始广泛运用。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认为,“治理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他认为治理活动无需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实施,指出了治理的主体、目标及实现机制,并将治理与统治相区别。斯托克从治理的权力来源、治理的对象、治理的主体以及主体间的关系、治理的界限和责任几个方面梳理了关于治理的五个论点。目前对于治理的理解较为权威的是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并强调治理有四个特征: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的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又包括私人部门;治理是持续的互动。
关于治理的界定,大多是描述性的,通过归纳这些定义的共通之处,尝试着这样理解治理:治理是在一个既定范围内,多种利益主体通过对话、协商、合作等多种方式,维持公共秩序,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
三、管理与治理
通过对管理与治理概念的追根溯源,我们能够更全面的把握管理与治理的内涵及特点,探寻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与治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主要指政府,或者说政府在管理活动中占绝对优势地位。而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党、政府、社会组织、各单位、人民团体等,提倡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共治。第二,方式不同。管理主要是政府依靠自身的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部署、控制,方式较为单一且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而治理是多元主体间的合作,有对话、协商、互动等多种方式,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也不再是控制、管制,其主要作用是引导、宏观规划。第三,目标不同。管理强调效率和效益、维持秩序,而治理的目标是“善治”,即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强调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在利益一致条件下利益的共享性、长远性。
管理与治理虽然存在很大区别,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管理最终要走向治理,治理是管理的更优形式。管理和治理都是为了更高效的实现既定目标,而治理的目标则更突出强调了利益的共享性和长远性,使目标尽善尽美。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之后,这一过程并不会停止,人们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可持续性、共享性等等。这时就需要提高管理效能、优化管理手段、完善管理主体,以满足多数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这一过程就是管理开始向治理转变的过程。管理最终的归宿和落脚点还是治理,“善治”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王晓升.从“管理”到“治理”——一个精神史的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
[4]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政治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0年第1期.
[5]李风华.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适用性[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