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
2017-09-15岳俊华
岳俊华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216-02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亟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当今时代,一方面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另一方面是生活节凑加快给人们精神上、心理上带来的压力增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精神疾病增多,犯罪率上升等。追根溯源,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从一个幼小的生命成长为一个具有多方面个性差异的人,幼童时代的早期养成十分关键。
一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幼儿的智力正常发展。特别是在3-6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爱动、好问,这是人的天性。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极其脆弱、纯洁无暇,要对他们的这种天性给予保护、鼓励与指导,切忌粗暴对待或压制。
二是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调节幼儿的情绪和树立坚强的意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肯定性的积极的体验。相反,如果没有母亲的良好哺乳,精心照料和爱抚,幼儿在情感上就会失去归属感和亲切感,导致幼儿情绪抑郁、感情淡漠,产生敌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发展就可能失衡。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幼儿人际关系和谐和人格完整的重要保证。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来源于社会,与社会的各个因素密切有关,特别是人际关系。随着二孩政策的推行,子女与家长接触的同时,与同年龄儿童相交往的机会也会增多,有助于他们增加同兄弟姐妹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学会分享和交流。
二、衡量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二是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三是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四是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
三、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各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目前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
二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表现在: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零乱,大多散见于其他内容之中,这些内容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三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仅能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表及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研讨。
四是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
五是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不进行正面教育,而采取宣泄、体罚等方法。(2)家园教育不同步。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配合,收不到应有的效果。(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幼儿说谎、做错事等,有些属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但往往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忽视了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做法
各种教育活动是幼儿园心理工作的最主要的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除了进行一些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辅导外,更应重视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工作。
一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去带动幼儿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为了能给幼儿以积极的影响,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之前一定要首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更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努力争取在组织幼儿的每一次活动时,都能以积极的情绪去带动幼儿,感染幼儿,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是尽量避免自己人格中的“美中不足”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负性影响。幼儿园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就健康的教育影响而言,一般的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多些果断、勇敢、坚毅及动作的“力度”等。因为作为教师,其人格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并且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三是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諧的心理环境。这样的环境应是一个充满爱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环境,是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的环境。
四是正确运用评价这一教育手段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多些积极性评价,以期产生教育上的期望效应。幼儿的自我评主要是受成人评价的影响,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经常给幼儿以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经常给幼儿以消极的评价,久而久之,幼儿也就觉得自己不行,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五是给每个幼儿以成功的机会。在教育活动中,要针对不同的幼儿的具体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幼儿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样,累积的成功会使幼儿信心十足、情绪高昂、朝气蓬勃,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幼儿累累经受失败的体验,就可能会丧失自信,情绪低落,没精打采,就容易产生种种心理健康问题。
六是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幼儿,不要偏爱。偏爱对被偏爱的和不被偏爱的幼儿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平常,有些教师总是偏爱一些“好孩子”,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都是教师与那几位“好孩子”的对话。外出比赛也是以那几位“好孩子”为代表,游戏中的“主角”也都是那几位“好孩子”来担任,这样就剥夺了其他幼儿的发展和表现机会,同时,也会使那些“好孩子”形成一些与众不同的,不怎么健康的心理——“‘好事都该是我的”,“只有我才行”等等。
七是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要注意动静交替。不但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动静交替,而且还要注意一节“课”内各环节之间的动静交替。因为从幼儿的脑神经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既容易兴奋,又容易疲劳;从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是好动的。所以动静交替既符合幼儿用脑的卫生要求,又有利于防止幼儿的心理疲劳。
八是对那些“特殊幼儿”要给以特别的关注。这些特殊的幼儿包括:(1)单亲家庭或父母不和的家庭的幼儿,这类幼儿心灵上都受过创伤;(2)身体发育畸形的幼儿,这类幼儿大多有自卑感;(3)具有退缩、孤僻、不善社交的幼儿,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应给这些幼儿以特别的关注,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对这些幼儿的特别关注,也是对其他幼儿进行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