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语言之美 呈现精彩课堂

2017-09-15叶兆芬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0期

叶兆芬

【摘要】伴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老师逐渐形成共识:学习语文,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课程标准也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而,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却成了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课堂性质 学习语言 表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129-02

前阵子,笔者在办公室听一位语文老师说道:“课文这么浅显,有什么可教的?多读几遍就行了。”细听之下,原来她说的是《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历史故事”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公仪休、子明和鲁国某大夫的管家之间的对话,讲述了鲁国宰相公仪休拒绝接受他人送来的鲤鱼的故事,表现了公仪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的美好品质。全文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贯穿于文中的“爱吃鱼——拒收鱼——讲道理”的叙事线索也让文章的条理更清晰明了。然而,除了课文本身讲述的故事内容,文章在语言方面的表达特点真的就那么平淡直白,没什么可教的吗?

以文中公仪休对学生说的一番话为例,当子明问老师为何喜欢吃鱼却不接受他人的礼物时,公仪休认真说明了自己拒收鲤鱼的原因。这是全文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段话,对于理解文本的中心主旨,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至关重要。那么,除了讲明道理,这段话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有哪些文字背后的语言之美应该成为教学中不容错过的风景呢?

细读这段文字颇有意思,公仪休是如何把一番大道理深入浅出地对自己的学生讲明白的?

1.巧设关联

大量使用关联词是这段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因为……所以……”“……才……”“如果……就……”“如果……还……”等关联词的使用,使句子中包含的因果、假设、承接等关系得以呈现,有助于更直接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明白,把事件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讲明白,自然也能让他人听得更清楚明了。

2.善用反问

反问句式在这段话中也不少见。“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通常而言,反问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情感、引人深思。公仪休的这段话围绕“喜欢吃鱼”展开论述,通过反问句的使用阐明了“犯了法吃不上鱼、自己买一直有鱼吃”的道理,同时也让句子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3.妙藏逻辑

公仪休说的这番道理共四句话,其意义连贯,前后衔接,且共同指向一个中心意思——喜欢吃鱼却不肯收鱼,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句群关系。这个句群靠关联词组合,从部分来看,每一个句子相对独立,有各自表达的意思;从整体来看,句与句之间又呈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表达的意思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语气语调则一气呵成,流畅自然。细读这四句话不难发现,前一句话是后一句话的基础,后一句话又是前一句话的补充。例如,公仪休说的第一句话是“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设疑:为什么不能收人家的鱼呢?第二句话正好给出回答:“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若再质疑:为什么不能违犯国家的法纪呢?第三句话则顺势作答:“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以此类推会发现,句与句之间都能形成这样的逻辑关联,最后一句话又承接第一句话,形成了一个完整连贯的句群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课文为例,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聚集有价值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展开教学,课堂上收获了别样的精彩。

1.聚焦文本内容

指名读这段话,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中的“鱼”字共出现几次,从而明白该段主要内容就是围绕“鱼”展开论述。既而引出子明的疑问:老师爱吃鱼,为什么不肯收鱼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再次默读这段文字,寻找答案。学生交流时不能满足于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收了人家的鱼,就是违犯国家法纪;自己去买,一直都有鱼吃。从“别人送鱼”和“自己买鱼”两个方面陈述两种不同的结果。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联系上文公仪休爱吃鱼的表现进一步体会其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2.发现表达特色

在理解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从子明的不解到最终恍然大悟,身为老师的公仪休是怎样把这一番道理讲明白的?引导学生再次潜心会文,关注文本表达自读自悟。当学生发现这段话中关联词的大量使用时,笔者适时将句子中的关联词去掉,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发现二者表达效果的不同。而反问句式的使用及句子之间内在逻辑关联的体会则采取“以读代讲”的方式。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子明与公仪休的对话,学生疑问,老师反问,把握不同语气语调的变化。在评价朗读时笔者适时追问:公仪休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讲道理的?通过这样的反问究竟想告诉子明什么?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会反问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同时,笔者设计了一道填空练习:因为( ),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提供多样化的解答,而不是拘泥于一种答案。经过思考,学生的回答越来越丰富:(1)因为我收了人家的鱼就要违犯国家的法纪,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2)因为我如果犯法成了罪人就吃不上鱼了,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3)因为自己买鱼就一直有鱼吃,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4)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显然,通过这样的填空练习,学生的思维集中指向一个问题——公仪休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不仅理清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前后衔接和意义关联,也对公仪休说话论理的严密性与高明的技巧有了更深的体会。

參考文献:

[1]刘仁增著.《让语文回家》.

[2]施茂枝著.《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