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语境下的电视相亲节目叙事认知

2017-09-15徐丹

报刊荟萃(上) 2017年9期
关键词:影像叙事

摘 要:在后现代语境的媒体背景下,电视相亲节目逐渐发展多样化。2017年,无论是网综还是版权综艺,都呈井喷之势,优秀的电视相亲节目层出不穷。但纵观全景,同质化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全新的大型婚恋服务”为航标的相亲节目《中国式相亲》播出之后,因其真实语境、代际交流、观念碰撞的节目内核被观众称为是带领婚恋节目迈向3.0时代的电视节目。它不仅满足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众化、多元化的需求,其独特叙事影像更是迎合了当下后现代语境下观众的荧屏口味。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电视相亲节目;影像;叙事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叙事

后现代主义一词的出现和流行是本世纪中期以后的事,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它的含义是指那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广泛地移植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用以指称这些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1]“后”是指相对于同启蒙运动相联系或相一致的现代性而言。我国旅美学者田晓菲在认为:“后现代主义,确切地说,是一种心态,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哲学”;“它具有强烈的“自觉性,并因此有自嘲,也有嘲弄——嘲弄传统和权威。它不相信任何庞大和具有综括覆盖性的意识形态,也不相信艺术和理论、高级和通俗、艺术形式和艺术形式之间存在什么绝对界限,而是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来搭建特有的文本。

中国的文化已置身于后现代的语境之中,现代传媒的主体一一电视相亲节目早与大众文化融合。它已滲透到中国社会的众个角落,从昔日的边缘走向主导,与主流文化相抗争,把精英文化挤向边缘。此背景下,我国电视相亲节目迎合这种趋势顺流而上。2016年12月24日,东方卫视《中国式相亲》第一季的开播,把相亲节目做出新花样、新高度。第一期播映不到24小时便备受好评,引爆时下话题。这场在百姓中掀起“巨澜”的相亲节目引起众多思考。其突破《非诚勿扰》的传统相亲模式,将传统的“父母之命”活生生的搬到了台上,这无疑是一个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式的相亲节目启航之作,因此,其叙事文本的建构就成为不可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后现代叙事中的“符号隐喻”

电视节目是一个借助视听语言符号来传递价值诉求的符号系统。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包括“能指”即节目的内容面,“所指”节目的表达面。[2]通过具体的相亲现场(能指)来传达目标(所指),是相亲节目的基本符号隐喻原则。《中国式相亲》就是借助视听语言将相亲对象形象进行符号化处理,将其转化成某种抽象的价值理念,再将其以视觉化和标签化呈现,从而使节目更加富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广度。凯尔纳指出:“图像频频地优于叙述,看的感受就变的第一位了,故事所叙述的意义常常被转化成了背景。”[3]东方卫视《中国式相亲》之所以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吸引几乎所有年龄层的受众,不仅因其内容以诸如单亲家庭、金钱、婚姻等争议性较大的社会热点作为青年相亲的“例行”话题。《中国式相亲》的节目设置更是推陈出新,相亲男方(女方)躲在隔壁屋子,父母替他们挑选,女方(男方)看不到来相亲者的长相,只能根据他们父母的指示去判断,如果有三个(一共五个家庭)以上家庭选中来相亲的嘉宾,来相亲的人才有反选权利,否则就被淘汰。“一人脱单,全家光荣。”这是每期节目宗旨也是主持人金星的开场词,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下青年人不可回避“同辈压力”现象,即单身男女是否按时找到家长满意的对象是关乎家庭面子的重要大事,为此,各家庭父母长辈们在舞台上将各显神通帮子女“抢”优质的相亲对象,以尽早助攻子女成功脱单。进而,每个家庭的父母都用本家所谓的一套“标准”来进行挑拣,上场嘉宾根据父母的喜好努力调整自己的择选。

《中国式相亲》中符号化隐喻的典例无疑就是父母辈的所指塑造。例如:第一期节目中,当23岁的天津小伙儿赵浩然选择为40岁的单亲妈妈林嘉莉爆灯的时刻,他母亲的表情是错愕的。这个懵懂男子的母亲是一位营养师,她的择媳观便是“找女孩子不找受凉的。因为手凉就会宫寒,宫寒的姑娘生儿子会得小肠疝气,生女儿会营养不良又贫血。”其被网友称为“奇葩”择媳观,更是让部分适婚青年观众更加恐婚。从符号学角度对男子母亲这一符号进行分析。隐喻最为强烈的应该是父母辈与子女辈在对待年龄和单亲家庭的分歧上面。在第三期的节目中,女嘉宾刘芯伶选择了四号男嘉宾张敬利,但是由于女方母亲在单亲问题上表现出的介意情绪,男嘉宾张敬利最终选择了放弃这次牵手的机会。在第八期的节目中,男嘉宾刘苇艺也是因为女方家庭多次提出了单亲问题,最终选择了放弃。能指的是此家庭的择媳/婿观,所指的便是折射出当下对相亲家庭的各类要求层次。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疑成为节目中的“中国式相亲”。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即使是在倡导自由恋爱的当今社会,也能通过此节目解读出两代人婚姻观念的人物符号“隐喻”。在后现代社会中,“相亲节目”这一新兴节目形式在现实的广阔发展空间中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媒体作为整个“相亲节目”的策划和传播者,在保持“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怎样把握一个合理的尺度与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相一致,并承担起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这正是大众传媒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媒体更应倡导合理的婚姻观、人生观,这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相亲节目”的发展轨迹命运。

三、解构主义、去中心化影像叙事特征

解构大师德里达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去中心化”,最终使得“社会从所有那些作者、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4]譬如对相亲节目的关注点不在于其中心,而在于其边缘,在于被隐瞒和被掩盖的那些环节。当电视节目被视为媒介文本时,其去中心化过程就是构建那些与受众切身经验相关,但在以往却是处于边缘的东西。后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大众文化,它消解了现代主义的“权威标准”,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中产生了新的就现意义。相亲电视节目拥有了后现代的思维,相对来说,会采取一种本质上更加开放的态度,影像叙事将变得更加宽阔和深远。如相亲节目《中国式相亲》,其后现代主义表现在于它的零散化、拼接感、断裂感、借事意气。它虽然裹着的为青年适婚结合,但其中的节目环节设计是突出家庭长辈叙事话语权。

《中国式相亲》自2016年12月24日开播之后,迅速引爆社会话题,成为了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情感相亲节目。此类节目是一档颠覆以往传统电视相亲形式,通過再造现实生活中的语境来最大程度提高嘉宾配对成功率的新一代婚恋节目。由于节目采取了父母与子女两代人共同在场的形式,因此在节目开始之前便已经有了较强的节目冲突。每一期节目中,子女们都将通过拨打电话这个环节请求父母对择偶的理解。从节目的架构上来看,这种新鲜感其实是来自于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大胆还原。本节目中,父母所产生的作用有优有劣,有的时候甚至是同一个人的同一种交流方式,但在面对不同嘉宾的时候,所产生的效果便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备受观众印象深刻——李雨航的妈妈,这位如同生活在琼瑶小说中的文艺妈妈为节目提供了很多的看点,但同时也成为了很多男嘉宾放弃雨航的理由之一。但在第八期中,金牌优质男律师赵跃正是由于被雨航妈妈的性格所吸引,才因此选择了雨航的。李雨航的相亲过程便是《中国式相亲》这档节目中的魅力所在。在简短有趣的去中心化叙事中,透过父母所展露出来的特质,并加上其他辅助信息来努力了解相亲对象无疑是一大新突破。《中国式相亲》节目组利用了在现实相亲中所会出现的信息缺失来制造了节目影像风格,用巧妙的镜头记录了真实语境下中国味十足的特色传统相亲情景。

四、结语

在后现代的背景下,“我们就会发现,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码混合。”[5]《中国式相亲》的出现与红火,是后现代语境的一个缩影,借此可望见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发展特点。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电视相亲节目无疑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个重要表征,后现代思潮虽发端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浪潮风行世界,其影响早已波及我国各类媒体作品。后现代社会是消费文化的社会,消费文化张扬着大众的意志。“大众意志直接地成为电视文化的大众文化特征之一,并呈现出电视文化与大众意志互动的发展趋势”[6]时下,许多电视节目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美感和观念给予电视节目的元素符号以重新组合,打破了横组合、纵聚合的符号结构形式,以一种断裂感、零散化的建构方式取而代之,从而实现电视节目符号编码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M].西苑出版社,2000:9.

[2]张立婷.论电视节目的符号化表达[J].电影评介,2012:82.

[3]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商务印书馆,2004:405.

[4]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3:174.

[5]姚文放.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后现代社会对现代主义的通与变[J].江苏社会科学,1997(6):65—69.

[6]隋岩.试论当代电视的大众文化特征[J].当代电视,2002(6):16.

作者简介:

徐丹(1992—),女,汉族,江西抚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影像叙事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