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行企业主导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可行性分析
2017-09-15杜雪花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经费主要依赖财政资金,其投入的整体水平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经费;且存在严重的区域、行业不均衡现象。这严重影响高职教育内涵提升与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遵循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找出了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额度、效度不足原因,论证了在行(企)业主导办学前提下构建 “受益行(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高职经费投入体制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 行(企)业 經费投入体制
【基金项目】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6BJG013);2016年度长沙社科规划课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办学体制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谁号2016csskktzc1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255-01
根据2014、2015年《中国教育年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数据显示:高职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成本的2.64倍,财政投入额度仅为普通高等教育的23%。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与社会人才需求、经济发展不相协调。投入总量不足、区域不均衡、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费的投入,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化解高职教育经费不足、不均衡、效用性差的问题呢?湖南省201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机制研究》经过大量的事实分析与理论论证,认为,运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经济理论,构建“受益行(企)投入为主,政府或举办者投入、社会其他财富贡献为辅,受教育个人合理分担培养成本” 的多元化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可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发展与经费投入之间的根本矛盾。构建这一独特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既具必然性、必要性,也具可行性、实用性。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趋势之必然。在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背景下,行(企)业正在寻求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结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劳动力”供给中的重要部分,经济改革势必推动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革。行(企)业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参与方和使用方。高职教育势必与行(企)业融为一体,同步转型、同步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与转型,其经费是最基本的保障。
二、相关理论分析之必要。1.通过公共产品理论对职业教育分析,高职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其受益对象除个人、家庭,还有行(企)业、社会,其教育成本随着办学提升与人数的增长而增长。在政府主责资源配置的同时,强化行(企)业承担与之受益比例相匹配的高职教育成本完全必要。2.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投资职业教育重要性分析,高职教育对经济和人力资本的影响非同一般。高职教育提通过培养直接应用型人才紧密链接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推动经济的发展。人才是行(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行(企)业既要有高端人才研究尖端科技,更要有将科技付诸实践的高技能人才。所以,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在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3.通过分析经济增长与职业教育关系分析,舒尔茨等经济学家相关研究成果证明,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了一个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而人力资本又会对经济产出产生正向作用。经济增长的前提是行(企)业的稳定发展。所以,行(企)业分担高职教育成本完全合理。4.基于成本分担理论下的职业教育分析,高职教育满足了行(企)业、社会、家庭与个人等多个主体的需要,教育成本理应由这些主体遵行“收益结构原则和能力结构原则”进行分担与补偿。行(企)业利润的再分配是整个社会主体经费的来源,从受益程度和补偿能力两个角度看,企业相对于其他主体分担与补偿教育成本的能力最大,应成为高职教育经费的重要承担者。
三、从职业教育发展史角度分析之可行。我国高职教育起源于家传世学、学徒教育。其教学活动的开展由工作现场转由在校实施之后,一段时期是适应了工业生产方式,但却有悖于职业教育本质。我国高职教育从80年代兴起至今,经历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刻转折时期。伴随经济体制的不同,企业投入高职教育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种类型:一是企业直接投入高职教育的模式。建国后,国企响应号召,企业主办职业院校数量激增,企业资金成了高职教育办学的主要经费来源。二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深化时期,随着国家部委缩减、企业转制、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等事件的发生,企业办职业教育的规模萎缩,企业资金投入比例严重下降,高职教育经费逐渐依赖政府投入。三是2000年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企业以培训费、税收等弥补高职教育经费的不足。由此可见,企业投入一直来都是高职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基于企业与高职教育在起源、历程、方向与内涵等方面的“同一性”,行企业资金的投入是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
四、国家新政之允许。配合经济改革大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对企业而方有简政放权、税收优惠、融资扶持、创新铺路等;对职业教育而言有提升内涵、突出特色、完善体系、校企融合等。构建“受益行(企)投入为主、政府或举办者投入主、社会其他财富贡献为辅、受教育个人合理分担培养成本” 的多元化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不仅是理念上的一种创新,更是制度上的一种创新,符合经济改革趋势;提升高职教育内涵、突出特色教学,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政府逐步回归资源引导配置功能,由行企业主导办学。只有确立行企业在高职教育办学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发挥行企业在资金投入、专业水平、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优势,方可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同步转型升级。
五、借发达国家经验之实用。美国将职业教育定位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与基础性产业”,其“社区学院”经费由包括企业在内的多个主体承担。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下职业教育经费承担有几大主体,其中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在日本,工商企业全程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其经费分别由包括企业与社会其他力量等多个主体共同分担。可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无一例外工商企业深度参与、经费投入具法的保障。我们完全可借鉴其成熟悉经验,结合国情优化运用。
在我国,办学体制直接决定教育经费投入的额度、力度和效度,因此,办学体制才是经费问题的根源。在创新高职教育办学体制的前提下,以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行(企)业办学为主”为前提、构建“受益行(企)业投入为主”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完全具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小萍.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机制的建议[J].中国财政,2010,(13):54-55.
[2]张双.改进公共服务推动供给侧改革[N].经济日报,2015.11(003).
[3]徐静茹.我国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演变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10-25.
[4]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决策与参考·教育发展研究2016,32(3):2-6.
作者简介:
杜雪花(1974-),女,汉族,湖南湘乡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讲师,会计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投入政策及财务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