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的研究
2017-09-15石亮
石亮
【摘要】物理难学,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公认,学生们普遍认为物理学习的有效性是那么遥不可及。导致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厌学、疲倦情绪,又有客观存在的基础不牢问题。要调整高中物理学的整体状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教育家深入学习。本文分析了物理学习困难的现状,并提出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习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73-02
对于高中生来说,物理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是高中生缺乏认知能力,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等各种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效果,作为高中生,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从源头上解决类似的问题,才能提高物理成绩。
一、形成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主要起因
1.学生缺乏认知能力
大多数学生因为学生本身而在物理学习上有一些困难缺乏认知能力。首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平衡,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比较强,发展速度较快,但有些学生相对较慢,在物理教学中就会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所以一部分理解差的学生就跟不上教学的进度,最终导致学起来就感觉吃力。
2.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
对于高中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主要因素是学习物理的动机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缺乏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情绪状态和情感经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成功的体验和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涉及到各种知识和理论,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很难取得成功的体验,时间一久学生自然失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物理学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接近的学科,如果你感觉不到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意义也会降低学习的兴趣。
3.学习方法等因素
高中的物理学习是在建模的基础上发现物理联系的。这一阶段的学习就不能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解了,在研究对象从“实物”发展到“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交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发现物理关系,分析解决问题,和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但目前高中生物理学习思维是机械性的,他们反复的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思维仅局限在表面现象上,失去了真正训练的意义。学习物理应该深入发现,掌握规则,在理论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最终实现物理学习的效果。
二、解决高中物理学生学习困难的具体措施
1.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的条件和机会,您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刺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全过程,以满足学生的奇心指导学生做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只有学生对物理学产生了兴趣,才会对物理现象和结论感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索思考坚实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点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取物理知识。
2.训练学习策略
一方面,建立物理知识网络结构。学习物理知识后,应该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收集各种知识点,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了解的更深刻,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另一方面,学会类比推理。此种学习方式是指有相同属性的两个或两类对象,推理出其他属性,因为类比推理就是把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建立起关系。例如:在学完光的折射后,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推测出光反射的可逆性及其反射定律等,如光是如何进行折射的?是否与符合光反射定律?通过此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以及新知识之间形成联系,使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3.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的现实教学,减少一些抽象物理知识的难度,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可以熟悉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合成解释中,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這样的问题,“当两个分力大小相同,夹角逐渐增加合力会发生什么变化?”“当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发生改变,增加一个分力,合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想解决这些提出的问题,可以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使用实验或图形化的方式,让学生先自己制图,然后相互沟通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再有老师进行总结。这样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忆起来就比较深刻,掌握这一知识点更牢固。
高中物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物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的心理问题,我们要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就要丰富课堂内容,扩大课外实践活动。对于物理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困难,不断完善学习方法,才能实现物理学习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钟伟良.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11).
[2]王亚平.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和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9).
[3]赵国忠,林安凡.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