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小老师”的价值
2017-09-15吴春华
吴春华
【摘要】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的主要教学模式有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实践式教学。这几种教学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进行互换,进而有了“小教师”这一角色的出现。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小学课堂中充分体现“小老师”的价值,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快乐而轻松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老师 教学模式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51-01
一、“小老师”教育模式的优势
1.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基本上是以老师授课、讲题、做题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所以很多学生都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尽人意。而在“小老师”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可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老师在上课前将学习任务下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自己讲解,这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在“小老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并不只是以授课的形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实际的動手操作来进行学习,使用工具来测量与拼凑。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及特点,通过自身的思考、分析与讨论,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选择题海战术,让学生加强训练。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并不是一味地加大训练力度就可以的。所以,在“小老师”教育模式下,将个人学习转变为互动学习就能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其中,可以选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就能使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发现、分析不同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
二、“小老师”教学模式案例及分析
学生们年龄相仿,知识水平相近,理解能力相当,学生们做小老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孩子们更容易产生知识与心灵的共鸣。“小老师”大胆上台讲课,主要采用三种形式:
1.“小老师”主讲,教师向导
教师的角色是个向导,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小老师”负责解答本堂课同学的疑问,教师只作课堂组织调控,回答有共性的问题或“小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获取并分析学生的信息,及时把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常用激励措施,多给予赞扬和鼓励,发掘优点和长处,让他们在赞扬声中找到自信。
2.“小老师”主讲,他人补充
首先让“小老师”讲解某一道题目,如若在讲解的过程中,“小老师”遇到了不会的问题或者中途出现错误,就可以让其他的同学进行补充。如果实在是解决不了,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等得出答案后,再让优秀的学生进行讲解工作。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若题目比较难,在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将难点拿下来。“小老师”也需做好课前工作,然后再上课讲解。例如,在二年级的新课“长方形与正方形”。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图形、课前的预习方案以及一些该课程的资料等。“小老师”做好课前准备后,上台进行讲解。通过边教边问的方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两者的各种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戏》一课时,整个课堂就采用很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1)自由说出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1(生活中一定能发生的事件)?哪些为0(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很多有趣的事件,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很高,课堂变得很活跃。(2)在验证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扔硬币形式,六个同学一小组,一个同学记录,其它五个同学每人抛六次记录正反面,最后总计正反面的次数。投影表格一起讨论发现每一小组的答案并不相同,但都接近二分之一。从而说明可能性是一种概率,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讨意识,使学生们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学习效果自然让人欣喜。
三、结语
在“小老师”教育模式下,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导者,而老师只需要相应的引导工作。不过,这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程要有更深刻的了解,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更强,在课堂中生成的各种情况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要更加细致等,只有这样才能将“小老师”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成效,而不是流于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樊颖.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4(23):88.
[2]钟旻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活味”[J].新课程(小学),2014(8):76-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