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2017-09-15夏海晶
夏海晶
【摘要】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难度相对较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课程任务大而放弃实践性教学法,相反,学生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知识才会记忆犹新。在高中数学课中,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兴趣,适当引入问题等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解决。学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性才会增强,才会有更强大的“数学思维”,为未来的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实践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39-01
一、创新导入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将老师和学生放在共同的起跑线上,一般情况下是设置适当的情境,让学生深处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加入一些互动和实践由师生共同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身临其境的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索能力。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沟通和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另外,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如在学生思路出现卡顿的时候适当提点,解开疑惑,使其顺利进行后期的学习;培养学生总结错题的能力,在总结中不断提高。比如,设置引导性的导入语,通过提高语言感染力激发学生兴趣。如:“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教师直接点出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组织讨论
给定学生固定思考空间,使其思路正确,主题明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使全部学生参与进去,保证讨论效果,将讨论结果及时总结并与老师交流。数学课中也有许多实验课,学生在做实验之前,教師要先让学生明确每一项实验用品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如何结合创新性改进教学策略
如今,教学模式已经从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不是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转变顺应了当代教育新潮流,教学行为组织策略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将高中数学教学组织策略的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一)强化实践性教学
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组织策略。如今,教学模式已经从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不是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转变顺应了当代教育新潮流,教学行为组织策略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大,教师在设置教学策略时需要融入部分心理因素。学生对别人强迫灌输给自己的知识具有天然的抵触性,相反对于自己探索得来的知识会更加印象深刻。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设置更多通过探索才能解决的问题,提高课堂实践性。教师在设置教学策略时需要融入部分心理因素。
(二)重视数学学科的综合性,结合所学知识引导教学
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愿,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情景化实践中学到知识,并且印象深刻。以《概率与事件》这一课的《随机事件》为例,要结合课堂实践进行教学。
在课程中提出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并用枚举、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逐步形成对随机事件的特点及定义的理性认识,是一节“概率”的起始课。学生学会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去认识身边随机现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对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还以上文《随机事件》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动画欣赏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被引申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具有偶然性,人们不能事先判定这些事情是否会发生?但是随着人们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偶然事件的发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常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感性上接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三、积极构建高效课堂
正如上文所说,教学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生水平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教学策略也随之改变。这就对教师有了不小的考验。教师需要随着情况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之适应如今的教学水平,并且要不断吸收新兴事物,丰富策略体系。比较众多教学策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凡有利者为我所用。数学由于其自身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固定模式的死循环中,但是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会让同学们的思想“冲破牢笼”,有更强大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成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讨论,笔者得出结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设计出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课堂,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宝珠.高中数学思维模式的逻辑起点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6).
[2]张佩玲,郁军.数学文化价值与高中数学教育[J].贵州教育,2005,(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