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英语的高效教学课堂构建
2017-09-15翁贤琼
翁贤琼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的深入,很多小学已经开展了英语教学,英语课堂的学习主要是课堂为主体,因此在英语的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 高效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24-01
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义务教学的开始,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开端。小学英语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课程,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的一门课程,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传统教学中,不仅桎梏了学生的发展,也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是为了考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的深入,很多学校开始注重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学习技能。
一、构建和谐教学课堂,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和谐的教学课堂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小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或者是游戏法进行课堂的导入。例如,在学习《My home》一节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准备一些小的道具,这些道具是关于家具的一些词语,然后让学生做游戏,一位学生拿着图片,另一名学生进行比划,然后让拿着图片的学生进行猜。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会想尽办法进行表演和描述,等学生玩的比较开心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描述,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了和谐的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课堂的教学活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愉悦教学环境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查表明:学生喜欢的老师的科目成绩就比较好,不喜欢的科目的成绩则相对于比较差。说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属于比较严肃的那种,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能乖乖地听课,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爱玩的天性,也忽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导致了学生成为了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现有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课堂的教学中,要能够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慢慢喜欢上老师,对学习英语充满信心,从而喜欢上学习英语,让学生跟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Our schoo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认识,并参与到学生中间,跟着学生一起用英语说一些有关学校的词语,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师是关注自己的,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充满信心,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合理使用教材,加深学生理解
教材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主要的资料,所以教师要能够非常熟悉教学中的资料,并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计教学,找到书中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此外,为了能够使得课堂的教学更加多元化,也让课堂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课外的阅读,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How much is it》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平时购物的时候,需要用到的How much…的句型之外,可以加入一些平时学生在购买零食的询问价钱的表达,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既可以增加乐趣,也可以巩固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更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够想到有关的举动,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小学的教学中也开始普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置一些动画,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动画情境中进行畅想,也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多元化的、动态的知识。例如《My favorite season》的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一些精美的课件或者是动画,其中涉及到天气、运动以及季節的词语,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该如何运用英语表达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和运动项目,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了英语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安排,深入研究教材,熟练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英语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蒋洁. 浅析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236.
[2]刘珍. 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探析[J]. 求知导刊,2015,(22):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