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尔口译理解公式看译员目的语选择
2017-09-15王蕾
王蕾
【摘要】理解是口译的最基本环节。吉尔提出的口译理解公式从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分析能力三个方面对译员提出了要求。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本文意在指出在口译实际操作中恰当地运用口译理解公式,可以提高译员的理解速度和质量,改善口译效果。口译员要重视语言知识积累、拓展语言外知识空间,掌握分析方法。同样,口译理解公式对译员的目的语选择有指导作用。通过对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及分析方法的掌握和運用,译员在目的语选择上有依可据,提高口译速度和质量。
【关键词】口译实践 理解公式 目的语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06-01
口译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许多因素决定着口译的成败,而准确、完整、及时的理解讲话人发出的信息无疑是译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到口译的质量。
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教授是世界公认的最顶尖口译研究学者之一,在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他提出了口译理解公式C=KL+ELK+A,其中C为理解(com prehension),KL为语言知识(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ELK为语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A为分析(analysis)。“=”是指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和分析相互补充作用的结果,“+”并不表示数学运算中的简单加法,而是指三者的相互作用。吉尔认为,理解不仅仅意味着对讲话人使用的词语、句子结构的简单接收和识别,还包括对语言外知识的运用和把握,以表达讲话人的思想和意图。
通过解读吉尔口译理解公式不难看出,译员口译的成功理解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丰富的语言外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较高的语言水平决定译员的目的语是否准确得当;丰富的语言外知识帮助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考虑受众身份,从而使目的语更流畅自然;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要求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口译工作。
结合吉尔口译理解公式及笔者自身的口译实践及案例反思,笔者认为,吉尔口译理解公式在译员进行口译任务时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译员的目的语选择有深刻的影响。笔者通过自身的口译实践及案例反思,认为在进行口译实践时需要考虑目的语的准确性、目的语受众身份及医院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目的语要准确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译员的目的语不够准确,就会给听众带来迷惑与不解。
如“万达广场”,其正确翻译应为“Wanda Plaza”。如果有译员直译为“Wanda Square”,则表意不同。在英语中,“plaza”和“square”均为“广场”之意,但前者指具有购物场所的室内场所,而后者侧重表达露天的大型平地场所,如天安门广场等。如果使用错误,很可能给不明万达广场为何地的目的语受众造成理解障碍。
再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其入口处的标题下将其翻译为“Tang Paradise”。在英语中,“paradise”意为“天堂、乐园、极乐世界”,因此有些外国游客会以为“大唐芙蓉园”为游乐园,甚至是色情场所。而大唐芙蓉园实际上曾经是唐朝长安城的皇家园林,现在此公园为仿唐风格的主题文化公园。 在陪同口译中,不妨根据大唐芙蓉园的本身含义而将其翻译为“Tang Cultural Park”或“Tang Dynasty Theme Park”,更有助于听众理解并调动其参观积极性。
二、目的语要考虑受众身份
吉尔口译理解公式中要求译员要考虑语境因素和文化知识,因此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内,译员的目的语选择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发生变化。
某外交致辞中,“Your countrys economic progress…”以及“Your academy is the cradle of…”中,由于场合正式,“Your country”和“Your academy”更适合翻译为“贵国;贵校”;而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韦克菲尔德高中对全美中小学生的讲话》一文中,由于受众为中小学生,目的语应该体现出亲切、活泼之感,因此“Your school has the advanced facilities…”中的“Your school”即可翻译为“你们的学校”。
再如,在陪同口译时,译员会说到一些地名及站名。如:“Next station is Bei Dajie.”和“We are arriving at Jian Guomen station.”这两句话中,虽然都清楚地告知对方下一站的站名,但二者相比较,第二句会更亲切自然,使听众有宾至如归之感。
三、目的语要体现译员的主观能动性
口译过程是译员体现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译员要在表意准确的情况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一)了解有关背景知识
口译工作是否成功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译员是否对背景知识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丰富的背景知识对译员的口译效果有点睛之效。例如在去往西夏王陵的陪同口译中,译员应首先了解西夏王陵的历史、西夏国的建国发展历程等相关知识,并且提前准备相关词汇,在口译过程中就会信口拈来,不会因遇到生僻词汇及历史文化知识而胆颤心惊甚至慌乱不已,从而达到良好的口译效果。
(二)良好的瞬时记忆
在临时口译现场,由于受到场地及时间限制,不会备有纸笔等口译笔记工具,这时就完全需要依靠译员的记忆力。因此,在平常的口译训练中,口译员尤其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在听的过程中辨别句子成分、分析句子并利用逻辑关系记忆句子。在遇到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时需要特别记忆,以备在口译实践中遭遇“无笔记,不能译”的尴尬境地。endprint
(三)选择性翻译
在陪同口译过程中,译员往往会遇到同一个问题不同人提问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选择性的进行翻译。例如在中国西部首届艺术双年展中,观众对某艺术家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兴趣,问题总集中于“这是什么风格的画作”、“这幅画想表达怎样的意义”上。在口译时,初次遇到的问题,译员可询问作家,并给予提问者回答。再遇到相似的问题,译员可直接对提问者进行回答,回答完毕后向作家说明情况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当然,译员的口译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能错译或漏译,这也与吉尔的口译理解公式对译员的要求相吻合。
理解是口译的最基本环节。吉尔的口译理解公式表明,成功的理解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丰富的语言外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译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交际主题和情景,在实践中激活自己的认知知识。在口译现场,译员要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和具体场合进行有目的的目标语选择,使目标语准确并贴合听众身份。在口译过程中,要发挥译员的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具体对待。在日常训练中要努力提高理解速度和译出质量,进而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務。
参考文献:
[1]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Danks, Joseph H..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7.
[3]鲍刚,“口译程序中的思维理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1999年):15 -17
[4]姜海清,“吉尔模式关照下的口译记忆”,《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2012年):76-79
[5]唐睿婉,“从吉尔口译模式看影响交替传译质量的因素”,辽宁大学专业学位论文,2013年
[6]孙慧双,《口译技巧》,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
[7]邹姗姗,“吉尔的口译理解公式对译员的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05年):82-84
[8]邹祎,“从吉尔口译理解公式谈英汉交替传译中长难句的理解”,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