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唯为源头活水来
2017-09-15周珠叶
周珠叶
【摘要】文学作品阅读在初中语文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可见文学作品阅读在中考语文占有相当的比重,是不无道理的。那么,掌握文学作品阅读答题的有效对策,也成了我们决胜中考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阅读,我们可以从“整体感知,运筹帷幄”、“典例精析,体悟规律”、“立足文本,认识感悟”、“调集库存,融汇整合”等方面着手,提升中考质量,积淀阅读元素。
【关键词】文本 方法 整合 规律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96-01
《语文考试大纲》中文学作品阅读主观题分值高达17分,占总分的14%;也就是说:“语文得文学作品阅读者,得高分。”文学作品阅读复习是后阶段学习的总结及提炼,为达到巩固的目的,需周期反复,交替再现。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进行高效的复习呢?笔者对近年广东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命题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筹帷幄
如《考纲》中的“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学生得分率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缺乏整体把握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普遍存在理解肤浅、以偏概全的现象,容易闹出了“盲人摸象”的笑话。如何才能避免以上现象?只有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才能达到运筹帷幄的理想境界。
《文心雕龙》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方法得当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对阅读材料作整体理解,边读边思考文章的文章思路,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的主旨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眼,然后在筛选、提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概括。注意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客观规律。如2014年《怯懦》中第17题“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表格”这类题型主要考查的是概述小说的发展和高潮的内容。首先,就按照“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的思路来概括。题目明确要求以“陈叶”为主人公,接着,根据表格已有的“地点和情节”提示来锁定答题区间分别是第四、七段。然后,分点的答题区间筛选、提取信息,分点概括。(概括时要注意简洁)按照框架思路模式,更能通过感知精彩文段,跳出为答题的应试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典例精析,体悟规律
文学作品阅读中,想达到“一览众山小”的理想高度,必须有“典例精析,体悟规律”的方法。常言道:“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文学作品阅读复习除了关注知识体系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答题时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由惯性被动地应付完成,到主动思考学习。如《考纲》“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等都是常见题型。这就需要抓好典型题型,悟出规律,实现高效复习。对此,主要从写人方法(外貌、語言、行动、心理等描写)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其次着眼于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来品味人物的特征。这样,方能正确把握。如《母亲养蜗牛》中要求细读文中“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没长。”这两句,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此题是属于赏析精彩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手法。先思考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还要结合语境,把自己设想成当事人,推断儿子和母亲的语言表现出他们当时怎样的心理。如儿子问“为什么还没长大”,后来又“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从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则表现出母亲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从上述的思路架构中,得出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答题套路:要结合语境,把自己设想成当事人,推断出人物在此时此景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用第一人称的形式组织语言写出答案。品味赏析题要想赏析到位,就应该从人物描写方法着手,回归文本,联系人物的思想情感。又如2015年《集中营的课堂》19题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的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思考“一怔”是运用了什么的描写方法?——神态描写。“一怔”也表现出沙宁的意料之外;从而推断出沙宁对于谢达来到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通过此类引导训练,学生深入文本,进入角色,领会艺术形象的精神境界,实现人与作品的情景交融。
三、立足文本,认识感悟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换而言之,阅读带有强烈的个性化体验,学生对作品的体验也是多元化的。立足文本,走进文本的深处,学生不仅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还会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如2015年《素颜如雪》19题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说说你心中的“素颜如雪”。此题型先回归文本,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或体现主题的句子,接着结合文中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以组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阅读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能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熏陶或思想启迪,并能表述自己的感悟。突出强调审美体验,让考生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答题的过程也是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熏陶的过程。
四、调集“库存”,融汇贯通
每一道具体阅读题的解答需要运用有关知识,但不需要学生已具备的所有知识。因此,当确定了考点、明辨了题型之后,学生应迅速在大脑的“知识库存”中调集有关知识,提取有关经验和能力,并且进行筛选、梳理、组合、调整,以备解题之用。
因此,在复习时还应让学生积累一些必备的术语。如文章结构的术语:(首段)“设置悬念,为下文辅垫”;(中间段)“承上启下”;(结尾段)“首尾呼应,埋下伏笔”等。概括内容有关的术语:“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在考试时解答表现手法、文章内容方面的作用试题时,就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库存”储备,迅速调集出与之相关的术语,然后再认真分析题干要求,联系上下文,选择相对应的术语作答。如2016年《平衡》18题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第一,看题目内容锁定在第④段,思辨第④段内容与全文的关系,经思考调集出是插叙;交代了“我”和小王一家并不熟识的背景,并写出了“我”猜疑他们进“我”家的原因。接着,结构上(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思考整理得出:承接上文“我”的疑惑,引出下文“我”进家查看及老婆要换锁等事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上述的答题过程,得出:审题时必须注意问题所在段落,还要遵循“段不离篇”来思考问题。再调集语文阅读方法术语。最后,综合以上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组织语言答题。万丈高楼平地起,所谓库存,就是学生人文与知识的积淀,在平时教学与答题中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积少成多,汇流成河,也将让学生一生受用。
只有认真切透考点要求,才能使中考复习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考生明确了考点,掌握答题技巧,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就能准确答题。总之,如果我们能将这个中考的舵把好,做到知己知彼,那么,我们的学生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2017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考试大纲》
[2]《文学作品整体阅读指导》刘红梅著
[3]《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高效解读策略》朱为群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