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活动

2017-09-15张冰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1期
关键词:中举范进中范进

张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这正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用这两句诗来分析,颇有意味,老师的讲授宛若一轮明月静静地把皎洁的月光倾泻于林间,而适时的课堂活动正如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松林静而溪水清,格韵高洁,一个空灵澄净的意境。设若没有清泉,这幅画面显然是静止的、无声的、死寂的。同理,语文活动正如课堂教学的一泓清泉,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

《语文新课标》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是点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关键的一句话。 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创新研究。 课堂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去做去进行去完成。

一、朗读活动的设计,将学生引入优美动人的情境之中

朗读活动要关注学生对于文本的反复体味。

1.在《荷叶·母亲》的朗读设计如下:①请大家用“温情的回忆”之调来朗读文章;②请大家带着“女儿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来读文章;③请大家带着“童真之心”读出作者歌颂母爱的伟大的主题。

这个朗读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有效融入文本,欣赏角度的变化将学生引入优美动人的散文诗境之中。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样设计朗读活动:

(1)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沸沸扬扬。(2)大家试读第一段,要求读得层次分明,读出三问之别。(3)请大家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层次,读出情景;大家朗读第三段,读出“善”之后的决策。(4)请大家像讲故事一样朗读课文,读出故事味。这个文言文的朗读活动设计充分,学生每读一次,对文本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的独特性都有了层层深入的理解。

二、语言教学活动的设计,读写结合

《新课标》中提过,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课题。从日常教学看,语言教学最基础、最朴实的方法是诵读记背,最自然、最常用的方法是读写结合。

1.“课文集美”,品评体味,学习、积累语言

如学习《小石谭记》,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品味作者“诗意的语言和失意的人生”成为重难点,如何突破以往的教师的灌输性讲解,进行如下巧妙的活动设计:

(1)请大家找出文中的四字美词并且大声朗读两遍:如鸣佩环 伐竹取道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往来翕互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2)请同学说一说找到了哪些能够用来分析课文的以“清”字领起的词(或找出所有“清”字领起的近义词)并且大声朗读两遍: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朗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新 清晰 清纯清雅

(3)用带“清”字的形容词和文中的“四字美词”品析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师范例:

“闻水声,如鸣佩环”可见水声“清越” 。

学生每人尝试写一句,最后全班归纳交流: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用语清雅,充满诗情画意。

这样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读写结合,含英咀华,将《小石潭记》的诗意的语言用文中词句连缀成文,这种“集美”,使学生在品评体味的同时,学习并积累了语言。

2.“假设拓展”,更有趣解读文章

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琦君的《春酒》,可以进行“假设拓展”式读写活动。

(1)假如你是琦君要向记者介绍《春酒》,请为本文写一篇序。(2)假如你是小时候的琦君,请介绍你记忆中的春节。(3)假如你是文章中琦君的母亲,请向来喝了八宝酒的客人介绍春酒的添加食材。(4)假如你是琦君的小伙伴,请说说你家的春酒。(5)假如你是花匠阿标叔,请你说说为什么“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6)假如你是琦君的儿子,能理解母亲所说的“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的含义吗?……

由此类假设话题,学生的写作怎能没有话写,写完之后的交流活动又会是多么的生动热烈。

三、实践阅读方法,“选点比读”

多用在小说类的阅读活动中。

如《范进中举》的选点比读,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对比阅读中感受范进这个典型的形象,让人思考,在科舉制度盛行的文化背景中,读书人的心灵、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

①范进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变化

中举前: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参加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母亲也饿得两眼昏黑看不见”。

中举后:邻居有背米捉鸡来的;有送田产的;又送店房的等等。

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是“岳丈”,是尊称,中举后,他称他的岳父为“老爹”了。可见,虽然是长辈,但他的地位高于人家,他就不那么称呼了。

②胡屠户两次“贺喜”的对比

当范进考中秀才时,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猪大肠和一瓶酒”,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说范进中相公,是靠他“积了甚么德”,然后居高临下地教训范进。

听说女婿中举,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称女婿是“文曲星”“老爷”,态度前倨后恭,鲜明的对比,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胡屠户庸俗势力的市侩小人嘴脸。他的嫌贫爱富,众乡邻的趋炎附势,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才有范进醉心于功名,不懈地跋涉在科举的道路上。

③当然还有张乡绅的中举后对范进的送银送房的拉拢,不难会联想之前的“素不相识”如何过渡到“世先生”的交情

正是通过比点阅读这些中举前后的众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从而升华了作者不露声色、却入木三分的鞭挞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这一主题。

同样《我的叔叔于勒》中也适合选点阅读

看看这几个对比点:

①于勒的“称呼”。

②菲利普与克拉丽丝的神态语言描写的对比。

③前后文景物描写的对比。

这样以点带面,加强对课文学习内容的覆盖,更深入将学生引入课文,细读文本,突破“小说”教学的内容,小说主题的深度逐渐凸显。

活动的设计还有许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课堂活动,让课堂活动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泓清泉。

余映潮说过,好课,是思路清晰、过程灵动、训练到位的课,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课,是当堂让学生真有收获的课。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毕生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举范进中范进
“范进中举”现实版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范进一日游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