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年段语文“习题式预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2017-09-15杨璐怡
杨璐怡
【摘要】预习,是日常教学中经常布置的作业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有效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习题式预习”,一改以往口头式预习作业难以检测,无的放矢的弊端。既使学生能真正带着问题预习,在预习中寻找自己的未知,又能让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预设,最终达到“有效预习,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有效 习题式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50-02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教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习题式预习”,是把以往老师口头布置,学生口头或书上完成的预习内容改变为以习题形式出现,每一课都根据教学需要专门设计的一份《预习纸》。这新的尝试,源于笔者对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布置的预习通常是“读课文、标段号、圈画字词、提一个问题”等内容。无论在哪个年级,要求也大致相同。——这样的预习有效吗?
另一方面,一节语文课的信息量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丰富,学习的要求也不断螺旋上升:低年级注重识字写字,中年级注重句式段落,高年级注重篇章结构。——这些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预习,能满足学生不断变化提高的学习能力及要求吗?
为此,笔者把以往“口头式”的预习任务,改为“习题式”。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对该年段各项语文能力的要求,根据单元教学要点及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习题,作为每一课的预习作业。习题内容主要由“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必做题”一般包括:初读课文、生字词练习、课文内容梳理等基础性练习;“选做题”一般为课文难点、资料搜集、阅读拓展等提高性练习。(见附例1、2)“习题式预习”,能提高预习的效度,对培养及提高高年段学生自学能力,对高效课堂,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效学习。
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有效学习,除了外部环境条件之外,还包括内部条件:学习者的预期,对学习有一定预期,学生会把自己的注意集中指向要学习的新知识;激活长时间记忆中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调动自身的元认知能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學习和记忆过程进行控制。
一篇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点众多。老师根据《课标》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文重难点,对每一课知识点进行了初步的筛选,设计预习习题。学生在预习中需要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初步订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便是“学习者的预期”。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质量评价标准(语文)》(下文简称《评价标准》)对各年段学生语文能力作了具体要求,其中对五年级“识字写字”的水平有以下的要求: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具体评价标准为:能借助已有的识字方法,自觉预习,学会生字,养成在预习中完成识字任务的习惯。因此,五六年级的精读课文的预习题中,会有生字书写的练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主制定本课生字学习的目标,并根据已有的识字能力,完成识字任务。(见附例3)
除了识字,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在高年段已逐步形成。《评价标准》对五年级上学期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有这样的要求:阅读叙事性文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一标准,预习题中设计相关内容(附例4),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进行训练,学生根据自己对该题目的掌握程度,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初步订立课堂学习的目标。
另外,在预习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习新任务的动机,能有效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的预习,让学生重温《松鼠》一文的描写,重新激活了储存起来的语言,加深印象,又为学习新的一篇同样与松鼠有关的课文奠定情感、内容的基础。(附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年段的老师应该逐步培养他们发现不足,订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的自学能力。“习题式预习”,能帮助学生甄别筛选知识点,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效学习。
二、让教师了解学情,做到有效教学。
要进行有效教学,需要做好教学任务分析。包括以下几项工作:(1)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确定单元或单课的具体教学目标;(2)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3)根据对不同类型的学习的条件分析,揭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先行条件;(4)确定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起点状态。
“习题式预习”,能为任务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据。首先,预习的习题是老师根据《课标》提出的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文重难点设计的,能体现预习与教学的衔接。预习的习题能体现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其次,教师可以从学生完成的情况,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从而选择更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例,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扩大词汇量,丰富各种句式,也就是说扩大自己的语言“内存”,是这一年龄段儿童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预习中设计相关语言训练的内容,能让学生自主进行语言吸收、积累。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在设计语言文字训练目标时,便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起点状态,从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文中的陌生词语、句式进行巩固、运用,不断内化。(附例6.7.8)
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需要设计不同的目标,运用不同的手段达成目标。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除了语言文字训练,“欣赏评价”也是能力要求之一。《课标》对5.6年级阅读中“欣赏评价”的能力要求如下:阅读作品能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以上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概括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品味作者的表达等,教师可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更有的放矢地在课堂上综合运用讲解、点评、交流、探讨等教学活动,并合理分配好时间,随机调整教学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更高效。而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也在各课循环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作业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教学前,先进行任务分析,关注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了解学习所需的外部条件,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合,使教学更有效。
综上所述,“习题式预习”,一改以往口头式预习作业难以检测,无的放矢的弊端。既使学生能真正带着问题预习,在预习中寻找自己的未知,又能让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预设,最终达到“有效预习,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G].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14
[4]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G] .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