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传统紫砂壶的认识

2017-09-15秦国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紫砂艺术文化

秦国萍

摘 要:在传统紫砂壶的艺术造型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完美器形,汇集着历代艺人的创作智慧。经过数百年来人类社会在文化艺术上的演进,很多器形经过不断反复提炼修改,日臻完善,虽古尤新。

关键词:紫砂;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31-01

在我国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宜兴紫砂陶从明代中期闻名遐迩以来,已近5000年经久不衰的历史。紫砂器的出现和她的发展是宜兴地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按照东方民族的文化艺术观点看,它又是直接体现着宜兴地区的社会风貌与文明程度。

其一,人们把紫砂器看作是属于自己文化层次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特别是一些书画家、金石家更被紫砂器的魅力所吸引,他们十分喜爱收藏紫砂器;其二,人们把品茶论茶、品诗论画和以紫砂壶旋沦旋注成为他们清雅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其三,因文人墨士欣赏、把玩与品评,不但使紫砂陶的造型与装饰艺术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而且把我国的传统文学艺术与紫砂陶相结合起来,更增加了紫砂陶的文化色彩,并日益增加了它的文学艺术、赏心愉悦、文物收藏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其四,紫砂艺术已成为紫砂艺人对文化艺术的迫切追求,使壶艺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的紫砂壶的收藏盛于清朝康乾年间, 历史上有许多制壶名家流传于世, 其中像时大彬 陈鸣远顾景舟等都是当时的名家。造成了当代有好壶难求的地步, 如阳羡茗壶系(咏时大彬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称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陈鸣远的天鸡壶)制作精雅。其可与三代古器并列。窃谓就使与大彬诸子周旋。恐未甘退就邾营之耳。阳羡砂壶图考(茗壶说(称赞邵大亨的壶)莹润如和玉,香雾纷腾茗初熟。七碗能生两腋风。一杯尽能炎与辱。壶兮壶兮出谁手。鬼斧神工原不朽,他们的壶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达到)一壶千金难求的地步,而他们的传统技艺都是值得后人去学习去揣摩的。我们必须在继承前辈艺术风格和技法的基础上仍要追求创新, 顾景舟大师讲得好在每件器形的结构中, 根据造型艺术的理论和法则,多是由点线面的主体与附件如壶的嘴口底足盖等等的配置关系,各个方面的比例适当与否都是需要去好好把握的。

传统壶都是以手工成型技法为立足点,借鉴并袭用之前惯用的传统手工描嵌贴等工艺技巧把自己的艺术理念美学观点融入其壶体结构中。尽可能淋漓尽致地将它独特的神韵展现出来。 他们在师承传统手工的同时,追求艺术品的神似。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所青睐。

中国传统陶艺的发展是渐进有序的,在逐步的演進中。不断地丰富了自身,紫砂陶艺也不例外,如果创新的紫砂陶艺作品失去了传统的特点,完全以“全新”的面目也现,将会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以至无法接受。几百年来的紫砂陶艺传统特质,已经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形成 了一种大致的印象,不应忽略,不能缺少,要在发展中加以演进。这并不会阻碍紫砂陶艺的创新,而是为了使创新的紫砂陶艺作品得到爱好者的认同和欢迎,不失去特点。

尊重紫砂陶艺的自身特点,循着客观规律去进行探索和发展,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演化、推进、丰富,而不是彻底的更新换代。紫砂陶艺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整个的进程中,在艺术风格方在是渐进发展的,而决无突变。紫砂陶艺的设计实践已经证明了,风格上的突变会使人感到不习惯,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

紫砂壶是明清以来民间收藏的大项,但收藏紫砂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收藏误区。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既是日常饮食不可或缺之物,茶壶自然也是必需品。紫砂壶除了是具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外,同时也是充满文化韵味的工艺品,若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壶,那自然是古文物了。因此,紫砂壶从生活实用品到工艺品,再到古文物,其间提升的档次跨度也就特别大,这一特色与其他纯属玩赏的工艺品,诸如竹木牙角雕、文房杂玩等相比,确实大异其趣。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手法、款识以及泥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的显示出本人的全面性,例如陈鸣远,他的壶以自然仿生的花货为主,也有光圆的几何形,其风格多变、格调高雅,富有文人气息是陈鸣远紫砂器的最大艺术特色。

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的风起云涌,仿品也是越来越多,而且仿得也是越来越精。面对这种状况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掌握鉴定紫砂器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个时期各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层次,就一定能去伪存真,还古代紫砂器的本来面目。

因而,对传统紫砂陶艺优秀作品中的位置及主导作用,揭示其本质的特征,只见其传统文化的枝叶,不见其根的估法是不可取的,对于认识传统文化 精华之所在。皮毛的继承是很难有大发展的,抓不到事物的本质,也就容易使新紫砂陶艺作品只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陈陈相因,无所发展和创造。

参考文献:

[1]王树良,张玉花.中国工艺美术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1992.endprint

猜你喜欢

紫砂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读壶记》
爆笑街头艺术
紫砂壶估值的再发现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